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1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反思社会学★★★
1.实践逻辑与学究式谬误
实践理论是布迪厄社会认识论的基石,他正是借助实践理论不遗余力地反对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唯智主义或更为广泛的学究式谬误。

(1)唯智主义是指用理论的逻辑代替事物的逻辑。

实践是模糊的、现实的、紧迫的,在现实的时间流中持续进行而又指向未来的,但大众对实践的理论理解往往将理论上的偏见
强加给现实。

①不论是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还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都有唯智主义这样的问题。

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是这种客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社会理论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

②各种各样的主观主义也是唯智主义的体现,它们把人设想成为全能的理性机器,而所谓的各种规律便从这样的假定前提中推演出来,最终作为现实实践的描述与理论。

(2)学究式谬误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见表15-1。

表15-1 学究式谬误的表现形式
2.学术场域与知识的社会属性
布迪厄认为学术场域面临着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场域内部的;二是场域外部的。

社会学领域处于外部和内部的极大张力之中。

(1)在场域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惯习。

在场域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惯习,因为不同的理论或者观点方法的主张者所提供的知识是一种文化资本,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本都有着被同行接受的强烈愿望,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各种利益,所以都极力想占据学术领域的支配权力,合法化、常规化,形成符号资本。

(2)在场域之外,可以发现公众的议题或者常识的观念往往是社会研究中相关研究问题甚至主要概念工具的来源,但对这些常识世界中的问题,社会学家们往往并没有进行认真
的思考和审查,而且现实实践中的各种紧迫性要求都在影响着社会学家们的研究,使得他们的研究工作变得短视并且违背学术的精神。

3.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1)反思,即与常识和既有知识的决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①学术事业和社会实践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学术事业要求超然于纷繁复杂的具体实践,进行最为彻底的反思,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②一旦认识到了我们很多概念、理论和方法工具都是经由一个社会建构过程而形成的之后,反思社会学要求我们首先进行彻底的质疑。

这种质疑就是要保持一种怀疑一切的坚韧精神和态度。

③实践反思社会学需要对对社会学进行社会学的剖析,逐次追寻研究问题、概念、理论和方法工具的社会建构过程。

布迪厄将这种对研究问题和研究主体的社会学反思称为参与性对象化,其目的就是要使研究者“全面摆脱与他竭尽全力所要知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参与性对象化应该是反思社会学的核心。

(2)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问题是经由不同场域的复杂力量较量而形成的。

①探讨研究问题是怎样构建的;
②探讨学术场域中关键概念与方法的建构史。

(3)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的实践跨越了几个层面:哲学的、理论的、经验的与具体方法的。

(4)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实践指南
①反思社会学需要我们坚持一种几乎是怀疑一切的勇气,需要我们通过场域、资本、惯习与实践的分析透视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并且需要我们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研究方法。

怀疑、反思、与常识决裂、拆解容易使我们误入歧途的各种常识性的观点,并展现其社会构建的过程,抛弃社会学研究方法手册上的教条,大胆使用一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方法工具。

②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实践指南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布迪厄关于实践、惯习、场域、资本、权力的元理论。

在布迪厄的实践中,这种反思保持着一种基本的信念,即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道德关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考点二:实践、惯习与实践逻辑★★★
1.实践与社会行动
(1)布迪厄的行动理论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日常实践的关注,他因之称这种理论为实践理论:
①这种实践理论与不同的哲学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②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来自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具体研究,从而也更能够描述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

布迪厄还将这种实践理论作为社会学认识论的基础。

(2)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
①实践的复杂性。

实践是现实生活的活动流,是现实的与活生生的,是前认知的,因此不能够用简单而独断的理论逻辑去规范它或者描述它。

②实践是紧迫的,同时又是模糊的。

实践的紧迫性源于实践的现实要求,指行动者往往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限制内迅速做出决定,实践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实践是模糊的。

③实践是非确定的和流动的。

但实践并非纯粹随机的或者全然偶然的。

同时,实践活动也并非全然的非主观的,行动者在各种客观环境中往往会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运用各种策
略主动地采取行动。

④实践与利益的关系。

在布迪厄看来,利益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利益,而是一种和“漠然”相反的状态,因此布迪厄是反功利主义的。

⑤实践理论还必须解决关于实践的认识论问题。

同时,我们还必须理解实践是如何来源于社会以及社会如何以实践构成的问题。

2.惯习
(1)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2)惯习还兼具个体身体化的属性与社会化的属性。

惯习将其自身深深地烙在个体的身体属性上。

(3)布迪厄运用“惯习”对马克思“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的分析:
①在布迪厄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本主义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文化、政治之中,也存在于身体之中,而将这些不同的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在实践历史中生成的同时又构建出实践的惯习。

②布迪厄认为并不需要特殊的行为协调机制、规范、有意识的筹划或者直接相互作用,实践活动的规律性、统一性或系统性就可以构成,这是社会构成的一种重要基础。

③布迪厄认为,阶级、集团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相似的客观条件下所构成的惯习的一致。

(4)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①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②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
的;
③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实践逻辑
(1)要理解社会行动必须将惯习及其历史条件与实践所发生的当前客观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工作来实现。

(2)对实践进行研究总是容易将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相混淆。

①理论的逻辑往往具有清晰的结构,明确的因果关系与高度的连贯性。

②实践是具有逻辑的,但实践逻辑远远不是关于行动的理论逻辑。

③实践逻辑是隐藏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生成原则,而不是规范行动的规则。

正是这种对实践逻辑的理解使得布迪厄走出了结构主义的人类学,构建起一种他称之为“建构的结构主义”或者“结构的建构主义”社会学。

(3)关于荣誉交换的实践行为
①列维-斯特劳斯的交换理论认为交换是千差万别的社会行为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其基本原则是互惠原则。

②布迪厄认为,这种对交换原则的客观主义理解是不恰当的。

荣誉交换必须拿到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解,必须考虑时间问题,并且行动者往往不是刻板地按照互惠原则行事,正是时间,以及有关交换与荣誉的实践感与具体的情形相结合产生了多种的荣誉与交换现象,并且给予了行动者较大的主动权力。

布迪厄构建了如图15-1所示的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