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真相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真相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真相
土木堡之变,是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在今张家口怀来县土木堡镇发生的惨败事件。

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就这样他统帅50万大军仓促出征。

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

于是,皇帝有心撤军。

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

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

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

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

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

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

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

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刑部尚书丁铉、工部尚书王永和与都察院右都御使邓棨具于土木堡丧生。

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掠至漠北。

明廷当即宣布由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又即皇位,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瓦剌认为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把其释放回北京。

景泰帝把英宗安臵在南宫,严密防范起来,这样一过就是七年。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

掌握实权的大将军石亨、大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使徐有贞把太上皇拥进紫禁城,英宗复辟,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其实质就是一场宫廷政变。

随后,宣布废除景泰帝及其年号,把重病在身的朱祁钰赶到西内(今中南海)。

后来,景泰帝病情好转,英宗怕夜长梦多,日久生变,遂命太监蒋安用帛将景泰帝及妃嫔等勒死(见于陆釴《病逸漫记》: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葬在西山,朱祁钰时年29岁。

而历史的真像,真的是如此吗?王振,才是这次惨败的罪魁祸首吗?世人给王振定了“三宗罪”:1、逼胁英宗御驾亲征;2、擅自绕道耽误行军时间;3、停滞不走为了私人财产。

如果说这次亲征是王振逼胁英宗,那么他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向北分裂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其三部也是内讧不已、纷争不断。

明正统十四年二月,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

朱祁镇好大喜功,昏庸腐朽,宦官王振掌军政大权,不顾朝中大臣如兵部侍郎于谦等人反对,鼓励英宗御驾亲征。

不接受大臣们的正确建议,御驾亲征是英宗自己决策的结果,是当时的战争形势所迫使;
明朝体制,京军三大营只能由皇帝亲自率领,这是明朝军事制度的必然;英宗想亲率大军征讨瓦剌,御驾亲征却又不能无功而返,但其军事决策失败;不镇守宣府(今宣化)、犹豫不决、行动迟缓,又没有及时占领怀来城;路上又不断的寻找瓦剌诱使其与之决战;答应与瓦剌议和,轻易听信敌军,致使明朝大军溃不可击;而这次大军出征的统帅是英宗朱祁镇,在大同班师是既定的军事计划等等,这些说明,土木堡之变的主要责任人是明英宗朱祁镇。

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

危难当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他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说服孙太后,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

(刘定之《否泰录》:祖宗神器不可虚,圣母有命不可为;《明史〃于谦传》: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难,实出卿等。

)又率领各方力量,同仇敌忾,在京师居民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进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

后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

被放回后的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六年太上皇后,终于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

对于后来朱祁钰之死,明朝人确实多有避讳,不得不让人产生歧义。

(《皇明政要》:朕心有所不忍,可仍旧书之。

叶盛《水东日记》:事固无预弟弟,小人坏之耳。

)事发突然,确有蹊跷,但在朱祁镇复辟之前,朱祁钰确已患病,若说真要有人谋害,这可能并非是哥哥朱祁镇的直接命令,或许是朝中与朱祁钰在位时他的强硬打压有关。

综上所述,主观上来说,土木堡惨剧的发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决策失误,而又被王振擅权、隔离大臣有直接关系,王振又在行军途中不断的为英宗打圆场,助长失误事件的发生。

朱祁镇有御驾亲征的权力,但却没有御驾亲征的能力,后人将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都归结于太监王振的身上,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帝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后人多数都会是专制体制皇权的捍卫者,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偏爱于皇家正统。

而对于王振来说,只能是承载越来越多的千载恶名。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

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

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

但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