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讲解》PPT课件

《心电图讲解》PPT课件


.
4
标准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胸导联
.
5
标Ⅰ导联:左上肢电极板连接于心电图机的正极 (黄色),右上肢电极板连接于心电图机的负极(红色)
标Ⅱ导联:左下肢电极板连接于心电图机的正极(绿色) ,右上肢电极板连接于心电图机的负极(红色)
标Ⅲ导联:左下肢电极板连接于心电图机的正极, 左上肢电极板连接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窦房传导阻滞

传导障碍:
房室传导阻滞 房内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激动传导异常
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症
.
28
.
29
窦性心律
① P波规律出现,Ⅱ、avF、V5导联直 立、avR导联倒置
②P-R间期为≧0.12s
.
30
窦性心动过速
特点:
1.频率:成人>100次/min
1岁以内>150次/min 1-6岁>120次/min
2. 其他波形值在正常范围内
.
31
10mm/mV 25mm/秒

此心电图P-P间期为0.48s,心率为125次/分
.
32
窦性心动过缓 • 特点: 1. 频率:<60次/min
2. 其他波形值在正常范围内
.
33
.
34
窦性心律不齐
• 特点:
1. 同一导联P-P间隔之差>0.12s 2. 其他波形值在正常范围内
.
54
期前收缩相关的常见概念
➢ 偶发早搏:< 5次/min或<30次/h ➢ 频发早搏:≥5次/min或≥30次/h
➢ 二联律:1个窦性激动+1个早搏, 连续3次或 以上
➢ 三联律:2个窦性激动+1个早搏, 连续3次或 以上
.
55
联律间期与代偿间歇
• 联律间期 :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 • 代偿间歇 :异位搏动与其后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
.
13
R
P
TU
QS
.
14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
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
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
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在I、II、avF、V4-V6导
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
.
6
.
7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连接方式
中心电端:右上肢、左上肢及左下肢的3个电 极各自通过一个5000欧姆电阻连接,即称为 中心电端,能将总体电位控制为零,并可视 为一个“不相干电极”,在体内形成一个负 极。
将中心电端与所探查的肢体进行 脱离,获得电位的倍增
.
8
❖ avR:探测电极置于右上肢,并与机线正极 相连,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断开右上肢与 中心电端连接)
.
26
1、各种原因的器质性心脏病
心 2、内分泌代谢病与电解质紊乱
律 3、药物的毒性作用
失 常
4、房室旁路引起的预激综合征
原 5、心脏手术或诊断性操作

6、其他
.
27
窦性心律失常: 过速、过缓、不齐、停搏、病窦
激动起源异常
异位心律:
主动性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被动性异位心律: 逸搏以及逸搏心律
❖ avL:探测电极置于左上肢,并与机线正极相 连,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断开左上肢与中 心电端连接)
❖ avF:探测电极置于左下肢,并与机线正极相 连,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断开左下肢与中 心电端连接)
.
9
胸导联
❖ 负极端与中心电端相连
❖ 正极端放置胸前一定的位置
❖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心电图学习
徐静峰
.
1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二、常见心律失常分析
.
2
心电图导联
正常心电图波形 心率测量
.
3
(一)心电图导联
从身体表面描记出心脏搏动这一微弱电流, 必需的条件是在体表安装至少两个电极板, 通过导线将电极板传来的心脏电流,经过心 电图机加以准确地放大描记,方能完成一个 电路。这种具体安放电极板机如何连接在电 流计的阳端及阴端,便称为导联
只能获得I、II、III导联心电波形。
.
12
五导联心电监护
RA是右上,位置:右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RL是右下,位置:右锁骨中线平剑突水平
V
位置: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LA是左上,位置:左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LL是左下,位置:左锁骨中线平剑突处
可获得I、II、III、avR、avL、avF、V1~V6导
联心电波形(通过改变V电极位置)
3) 代偿间歇多数完全。
.
61
P”
0.92s
1.84s
Ø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呈室上型 Ø其前可见逆行P”波, P”-R间期:0.10s Ø代偿间歇完全
.
62
3、室性早搏
心室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所引起的心室搏动,称 室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2)QRS时间≥ 0.12s (3)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代偿间歇完全
.
58
Ø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P不同
ØP’-R间期: 0.16s
ØP’波后ORS波呈室上性
Ø代偿间歇不完全
.
59
房性早搏二联律
.
60
2、房室交界性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呈室上性;
2) 逆行P”波(II、III、aVF倒置,aVR直立)可出现 在QRS波 之前(P”-R<0.12s), 也可出现在QRS波 之后 (R-P”<0.20s),或埋藏于QRS波之中;
.
24
10mm/mV 25mm/秒

此病人R-R间期不等,此时心率测量方法可选择5 组以上连续出现的QRS波群,求其平均值 第一组QRS波群到最后一组QRS波群之间时限为 3.8秒,3.8/5=0.76秒,60/0.76=79次/分
.
25
二、心律失常
当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的起源 或传导或两者均出现异常,引起 心脏点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激动 顺序发生改变,即可出现心律失 常。
.
35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
36
窦房结内游走节律
❖ 定义:心脏起搏点游走于窦房结头、体、尾 部,形成的节律
❖ 特点:同一导联至少有3中以上形态的P波
.
37
10mm/mV 25mm/秒

.
38
窦性停搏
10mm/mV 25mm/秒

.
39
异位心律
凡不是从窦房结起搏的激动,均称为异位搏动
被动性异位心律 主动性异位心律

.
16
3、QRS波: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
化 (1)时间:多数在0.06-0.10s之间,<0.12s (2)波形和振幅:
第一个正向波 R(r)波
R波前的负向波 Q(q)波
R波后的负向波 S(s)波
.
17
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一般 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 qR、qRs、Rs或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 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到V6逐渐增高,S波逐 渐变小,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 相等。在肢体导联,其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 情况下,其主体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 主波必须向下。正常人avR导联的R波一般小于 0.5mv,I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导联的R波 小于1.2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
.
20
6、T波:代表心室复极
(1)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2)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其他导联T 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的1/10
.
21
7、Q-T间期:心室除极、复极所需的总时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缩短,反之则越长 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范围为:0.320.44秒
异位起搏点被动性起搏时仅发生1~2个搏动 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
42
逸搏和逸搏心率是由于窦房结起搏频率降至 次级起搏点频率以下,或窦性心律不能下传 至房室交界区和心室,次级起搏点的舒张期 除极有机会到达阈电位,产生除极,引起心 脏搏动
机体保护性机制
.
43
根据异位起搏点所形成的起搏部位分为房性、 房室交界性和室性逸搏。
❖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
❖ V4:胸骨左侧第五肋间与锁骨中线相交处
❖ V5::左腋前线与V4水平相交处
❖ V6:左腋中线与V4水平相交处
.
10
正常心电监护导联位置:
3导联线监护仪
5导联线监护仪
.
11
三导联心电监护
白色电极RA :安放在右锁骨下,靠右肩 黑色电极LA :安放在左锁骨下,靠左肩 红色电极LL :安放在左锁骨中线6、7肋间或右 下腹
.
22Leabharlann 8、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其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
电压:<0.05mv 方向:与T波一致 U波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
23
(三)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测量一个R-R(或P-P) 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
如图:R-R间期为15小格×0.04秒=0.6秒。 60/0.6=100次/分
(一)异位起搏点兴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