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课件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课件


(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如耧车。 2.水利工程与生产技术:_都__江__堰___、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耕耙耱技术;等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__家__庭__手__工__业__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 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 要原因。
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 形态;有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 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 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 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2)特点 ①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 ②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 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影响 ①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 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②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及保卫地主田庄的 作用。 ③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演变趋势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 ①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秦制为田租(税)、口 赋、力役。 ②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 ③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 ④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 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比图一、图二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 牧分界线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出南北朝时期( ) A.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B.北方农耕经济萎缩 C.农耕技术有所退步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解析:选 B。根据图片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比汉武帝时期的南移很多,说明 此时北方很多的耕地变成了牧区,即北方农耕经济萎缩,故选 B 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与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 A 项;农耕技术包括耕作工具、耕作方式和灌溉工具等,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农业的耕作技 术是否退步,排除 C 项;由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无法看出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 D 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 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 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中国古代的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与租佃关系 (1)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封建土地主要经营方式。 (2)租佃关系 ①原因 a.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b.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c.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满分秘籍] 扣题眼: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 1680 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 利出现问题,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析错点: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 1678 年“止产粟米”,这些变化与主 动选择作物品种无关;“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全凭”的说法 是以偏概全。
解析:选 C。两汉时期,自耕农私有经济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 力发展),故选 C 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A 项;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后就是“有为而治”了,排除 B 项;这 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不会导致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蓬勃”的表述不对,排除 D 项。
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 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 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_春__秋___战__国__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期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 期出现曲辕犁。
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真题典例】
1.政府政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
(2015·高考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
稻天”的描写。但 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
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满分秘籍] 扣题眼: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 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析错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材料只是说明清朝各 代皇帝重视农业,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材料体现重农而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 力。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国家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 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 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选 A。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实 行精耕细作,故选 A 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家庭经营,这与材料“劳动力……要素 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 B 项;农业大国不一定出现材料中“劳动力…… 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 C 项;人多地少的现实,也不一定呈现精 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有些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多余的农业人口会进行劳动力的转移,从 事手工业、商业等,排除 D 项。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唐代土地制度的影响 (2017·高考全国卷Ⅲ,T26)
土地规模(亩) 20 以下 20-130 131-300 300 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特点)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 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 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命题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 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 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 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_井__田__制___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_地__主__土___地__私__有__制__占主体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
期存在的基础
上篇 板块复习·专题突破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
历史
01
热考主题 小题满分
02
综合探究 大题增分
03
强化练习 知能提升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 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 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 模式。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数量的户数及比例情况,解读出数 字比例“74.1%”的户数占多数,理解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 析错点: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 题干为唐代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 断农业生产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