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相机抉择与
?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导致流通速 度的变化,从而对总需求造成扰动。
二、货币政策博弈与规则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二)规则的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 1、巴罗-戈登声誉约束模型(完全信息下 的货币政策博弈)
? 问题的提出:在相机抉择的情况下,货币 当局可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意外获取额外的利 益,但如果在政策制订者与公众间存在重复 博弈时,潜在的信誉损失可能会迫使政策制 订者放弃相机抉择转而遵循某种规则。
? 原因:
? 一是货币当局不会接受自然失业率和零 通货膨胀的组合。因为降低失业率的成本 大于通货膨胀的成本。
? 二是理性经济主体会根据货币政策的变 化调整并修改其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从 而改变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参数,使决策者 不得不进一步调整政策。这个变化过程将 收敛于一种次优结果。
? 结论:
? 一是当经济处于“自然”均衡状态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导致失业率和产出偏 离自然率的潜在原因。
? 3、(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弗兰 克.H.哈恩主编《货币经济学手册》第21、 22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涵 ? (二)相机抉择质疑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内涵
? 基本含义:政府应通过对需求的管 理调控经济,主要方式是采用“逆风 而行Hale Waihona Puke 的经济政策,即反周期的政策 操作。
? 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有可能实现公 众保持零通胀预期、政府则实施通胀政 策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
? 即政府会放弃从制造通货膨胀意外获利的 短期收益以确保长期的低通胀给经济带来的 好处。
? Barro and Gordon(1983)通过将声 誉机制引入模型,考察了政府在面临短 期收益(诱惑力)和声誉损失(强制力) 下的政策选择。
? 模型分别分析了相机抉择、遵守规则 与违约的成本,认为当政策制订者的违 约成本低于遵守零通胀规则的成本时, 就存在对政策制订者违背规则的诱惑力。
第三讲 相机抉择与 政策规则
主要研究内容
? 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 ? 二、货币政策博弈与规则选择
参考书
? 1、(美)劳伦斯.H.怀特著《货币制度理 论》,第9、10、11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年。
? 2、(加)杰格迪什.汉达著《货币经济学》 第12、15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 若公众预料到通货膨胀的上升,则实际失 业率不可能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滞胀)。
? 结论2:通货膨胀率随着劳动力市 场对未预期通货膨胀的敏感性的增强 而上升。
?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带来的、用失业 率下降来衡量的支付值越大,货币当 局受通货膨胀的诱惑就越大。
? 结论3:通货膨胀率随着公众对失 业的关注相对于对通货膨胀的关注的 增加而增大。
? 选择3:提升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厌恶 程度,使其相对高于对超过目标失业 率的厌恶。
? 条件:若要降低通货膨胀率的边际 损失成本,就意味着使公众接受预期 通货膨胀率。
? 要求:赋予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 银行行长应该比公众对通货膨胀有着 更加“强硬”的态度。
?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在动态 不一致的情况下,相机抉择产生的时间一 致性均衡是次优的。
能力。 ? 相关研究:
?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与降低通货膨 胀的选择(基德兰德-普雷斯克特、巴罗 -戈登)
? 选择1:使目标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
? 做法:改革失业保险、降低边际所得税 率,从而降低财政的外部性。
? 选择2:降低经济主体对未预期通货膨胀 的反应。
? 做法:减少随意的、反复无常的货币政 策操作(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 二是当经济出现周期波动时,反周期的 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抵消这种波动。
? 因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恒定实际产出, 而是尽可能地使经济接近于产出的自然水 平。
2、巴罗-戈登(1983)关于通货膨胀 变化的实证分析
? 实证方法: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椭圆形状 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解释的主要问题:引起实际通货膨胀率 变化的主要因素。
? 意义:解释了多重目标下不能有效控制 通货膨胀的原因。
? 实证的主要结论:
? 结论1:通货膨胀率随着自然失业率和目 标失业率之间差异的增大而上升。
? 假设自然失业率上升,但目标失业率不变, 或二者上升的比率不同。
? 若货币当局预期失业率会上升,会沿着短 期菲利普斯曲线来平衡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边 际损失,企图用出乎意料的通货膨胀换取失 业的降低。
? 公众越关注失业问题,越容易增加 货币当局制造通货膨胀的诱惑,并因 此选择高通货膨胀率。
? 当高通货膨胀不能有效降低失业率 时,滞胀应运而生。
? 结论4:从基于规则的体制向相机抉择的 体制转变,通货膨胀率将上升(成为正值, 而不是零)。
?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操作的要点:当局在 每一期都要找出最理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 的组合,并各期更新。
? 货币当局不能预先承诺零通货膨胀,使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永远大于零。
? 事实:中央银行放弃金本位制后,通货 膨胀就较前更高,尽管其有能力控制之。
? 巴罗(1986)关于相机抉择政策干 扰稳定的解释:
? 与金本位制不同,相机抉择的不兑 现货币体制因为“不锚定”长期价格 水平、通货膨胀率和预期,所以促使 实际经济不稳定。
? 政策的贡献:1970年代以前,相 机抉择始终上逻辑上最具说服力的 政策,在发达国家战后20年的经济 快速发展中,相机抉择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支持。
(二)相机抉择质疑
?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英、美1970年 代后会出现滞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 率间的替代关系不存在?
? 问题的根源:相机抉择是一种陷阱。 ? 理由:经济主体都具有理性预期的
? 政策分类: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 主要内容:
?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使 产出增加,失业减少;
?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采用 紧缩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抑制通货 膨胀。
? 主要理论依据:短期菲利普斯曲 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的 替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