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茶余饭后,当你漫步在榆林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会听到一曲赏心悦目的丝弦之声,悠
悠扬扬,如闺阁惜春,缠绵委婉;如愤世嫉俗,哀怨低吟;如窃窃私语,脉脉温情;如悲天
悯人,酣畅淋漓……这就是古城塞上的一朵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系流行于榆林城
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它取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
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现在演奏
时也加二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
风味。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
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
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成为陕北民
间音乐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沙海绿洲里的一泓甘泉”。曾在1953年、1957年、1960年、
1982年、2005年、2006年六度参加陕西、全国、北京、天津的汇演和应邀演出,多次
获奖。毛泽东还饶有兴致地听了榆林小曲《进兰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
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教授多次来榆采访,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拍摄
报道。2006年,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
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大奖赛上,由王青、叶万秀、叶润祥、赵忠林、白君兰、王艳、
刘生奎等8位榆林小曲艺人演奏演唱的榆林小曲——《九连环》摘得该赛唯一的金奖,这
也是榆林小曲获得的最高奖项。
榆林小曲之所以吸引人,就是由于它融进了南北民歌的特点。原来榆林曾经是兵家要地,
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从南方来的官员和商人不断带来南方的丝竹管弦和乐妓,并同
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又有南方的阴柔之美,从
而开创了“南腔北调”合二为一的独特艺术。
榆林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城区内进行,从不涉足城外。表演者多为城市手工业者,
其演唱形式历来以自我娱乐为目的,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每遇茶余饭
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前往参加演唱,特别于假日或节日聚会演出更多。城内年纪稍长的居
民,大都能唱它一两段以自娱。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求生的职业艺人。除了自娱
性质的演唱活动外,长期以来,它和当地民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
辰寿诞、喜庆节日,当地群众都有约请小曲艺人到家演唱的习俗。在这种场合,有时艺人自
献绝技,有时主家点曲。不论在哪种礼仪之中的演唱,对优秀的艺人,主人还要给披红挂彩,
以示奖励。
小曲分小调、中调、大调、曲牌四部分,极富表现力。小曲的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
活,不化妆、不表演,也不用任何道具,演唱者还多兼敲击瓷碟。演唱活动,大都先由乐队
奏一两首乐器乐曲牌,以示静场,然后开始演唱。
榆林小曲委婉细腻,含蓄优雅,词藻华丽,韵味无穷,现有传统曲调50余首,在长期
的演唱活动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种流派,一派是讲究声音的纯实婉转、圆润和流畅,对
装饰音尤其是滑音、顿音的运用比较严格;另一派则突出顿、断刚、柔,很强调归韵。
榆林小曲的唱词内容,以反映城镇市民生活情趣的为多,有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的
作品,有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的生活(如《开茶馆》《卖杂货》《下荆州》),不仅刻划青
楼之恨、尼庵之苦(如《妓女告状》《小尼姑》),还鲜明生动地表现民俗风情(《放风筝》《戏
秋千》《偷红鞋》),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
等。总之,榆林小曲的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各种生活侧面,具有浓郁的里巷之曲的
特点。与流行在山区、农村的那些质朴粗犷的陕北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榆林小曲的唱词
结构,多段联缀者甚多,篇幅大小差距甚大。长段曲目有几十段词构成的,如《害娃娃》有
四十段,而短小曲目如《供月光》仅有四段。
榆林小曲的唱词,融雅、俗于一体,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上既有一般文人的遣词用字,
又有当地方言土语。这是在其它歌唱民间艺术中较少见的。如在《姐妹拌嘴》中就有:
“妹子颇厌烦,斜倚靠在玉栏杆;骂声泼子你好大胆;春景天景物新鲜;金镯响玉腕;
香风飘起在云端。”
“什么情人什么汉;人儿虽小你话又残;慢就是你把你的母亲见;我劝你们二人好好相
与各自嫁男。”
榆林小曲这一地方曲种,均以榆林城内方言演唱。榆林小曲这一地方民间曲种特点的形
成,除受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及当地人民的性格、气质的直接影响外,语言习惯及其方言、
语音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