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再生纤维素纤维

第二章再生纤维素纤维


24
2、纤维素的分类
根据纤维素在特定条件下在17.5%NaOH溶液中溶解毒的 不同分为: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α-纤维素:植物纤维素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溶于20℃,用 17.5%NaOH溶液那部分纤维素; 聚合度>200
半纤维素:浆粕在20℃,用17.5%NaOH溶液处理45min, 溶解的那部分纤维素。 其中溶解部分中用醋酸中和又重新 沉淀分离出来的那部分称β纤维素:聚合度140~200;不能 沉淀出来的称γ纤维素:聚合度10~140)

3.浆粕的混合:

目的:减少或消除各批浆粕间品质的差异 原则:混粕批数:6~16个批号;批数越多→混粕均匀性↑→粘胶质量稳定
41
(二)碱纤维素的制备

浆粕在18%左右的烧碱溶液中,纤 维素与烧碱作用,生成碱纤维素;同 时浆粕膨胀,使浆粕中的半纤维素和 其它杂质溶出,这个过程称为浸渍, 又称碱化。
除非纤维素杂质 和提高浆粕的反 应能力
提高纯度和 反应性能
提高白度和 反应能力
30
生产车间
棉浆粕
浆粕包装车间
产品检验
31
2、浆粕的质量要求
(1)纯度高 α-纤维素↑→制得纤维质量↑ →浆粕生产成本↑ 长丝浆:α-纤维素>95.5%(棉浆);90%(木浆)
短纤浆:α-纤维素>92%(棉浆);88%(木浆)
羟基发生反应,生成不同的纤维素衍生物。
27
酸对纤维素的作用: 甙键具有缩醛键的性质→酸→水解作用→甙键发生断裂→ 聚合度↓ 氧化剂对纤维素的作用: 纤维素是多羟基化合物→氧化剂→分子链断裂→聚合度↓ ——伯羟基(-CH2OH)氧化成醛基(CHO),并可继续 氧化成羧基。 ——链末端环节中的还原性基团氧化成羧基。 ——葡萄糖酐环节中C(2)和C(3)上羟基氧化成醛基, 并可继续氧化成羧基 ——C(2)和C(3)上的羟基在环不破裂下氧化成一个 酮基或二个酮基。 28

(1)浸渍时间: 碱纤维素生成:2~5min;半纤维素溶出45min(静止);


古典法浸渍:60~120分钟;
连续式浸渍:浸渍时搅拌,7~15min(主浸渍) +30min(辅助浸渍) 浸渍时间↑↑→纤维素膨化↑↑→压榨困难

46
粘胶原液的制造:古典法、连续法、五合机法

古典法:
生产工艺流程均需分开进行,属间歇式生产,此 方法浸渍温度低,制得的碱纤维素质量最好,但 生产工序多,浸渍时间长,设备多,生产周期长, 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故此法已被淘汰。 其工艺流程如下:
品种 聚合度 品种 聚合度
富纤用浆粕
人造棉用浆粕
780±25
500±20
人造丝用浆粕
帘子线用浆粕
550~600
930±30
36
(6)反应性能:
定义:制取粘胶所需的CS2的最小量。 反应性能好的浆粕,消耗较少量的二硫化碳
和烧碱,就能制得过滤性能好的粘胶
37
第三节 粘胶原液的制备
四个过程:
尔纤维。 (3)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纤维素氨基甲酸 酯纤维 (4)闪爆法:新纤维素纤维 (5)熔融增塑纺丝法:新纤维素纤维
4
四、粘胶纤维概述 1、分类
5
粘 胶 纤 维
粘胶短纤维
普通粘胶长丝
有色粘胶长丝
抗菌粘胶长丝
6
长 丝
短 纤
绣 花 线
7
有光长丝
半光长丝
8
2、粘胶纤维的性能
(1)吸湿性是普通化纤中最好的(通常条件 回潮率13%,比棉好)。 (2)染色性好,色谱齐全,色泽鲜艳。 (3)断裂强度比棉小;湿强小于干强(干强 的40%~50%),不耐水洗。 (4)易燃烧 (5)耐碱不耐酸(较棉差)。 (6)悬垂性好,易皱,尺寸稳定性差。
马 尾 松
水杉
杉木
11
2. 阔叶材(hardwood)
叶子多为宽阔状,材质坚硬,称之为硬木,造纸工业中使用 的是材质较松软的品种,如杨、桉、柳、楹木、相思木等。
三倍体毛白杨
尾叶桉
马占相思12
(二)非木材纤维原料
① 禾本科纤维原料: 竹子、芦苇、荻、芒秆、甘蔗渣、麦草等。
甘蔗渣
芦苇
竹子
麦草
稻草
玉米杆
重复单元:纤维二糖
单元间的键合:1-4苷键 化学式(C6H10O5)n
19
(2)纤维素大分子化学结构特征
A、大分子链由β-D-葡萄糖剩基通过1,4-苷键连接而成, 含大量苷键(缩醛性质)。
B、相邻葡萄糖环倒置,大分子对称性良好,结构规整,
具有较高的结晶性能。
C、每个葡萄糖剩基(不包括两端)有3个自由羟基, 其中C2、C3仲醇基,C6伯醇基。具有醇羟基的特性。 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33
(3)半纤维素含量少
半纤维素的危害:

影响浸渍:半纤维素→溶于碱液→碱液粘度↑→碱液向浆粕内部的扩 散↓→浆粕中半纤维素溶出率↓→碱纤维素质量不匀

延长老成时间:半纤维素平均聚合度<纤维素平均聚合度→潜在链末 端基(醛基)潜在数量↑→醛基易被氧化→消耗反应介质中的氧→碱 纤维素老化时间↑
影响黄化:半纤维素→黄化速度比甲纤快→消耗CS2↑→碱纤维素酯 化↓→黄酸酯溶解↓ 影响粘胶过滤:半纤维素→碱纤维素酯化度↓→黄酸酯溶解↓→粘胶过 滤↓ →其末端潜在醛基氧化成的羧基与灰分中的金属离子(Fe2+、 Mn2+、Ca2+、Mg2+)形成粘性极强的络合物→粘胶过滤↓ 影响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半纤维素→粘胶纤维物理机械性能↓
浆粕→槽式浸渍压榨机→粉碎机→老成箱→黄化鼓→溶解机→混合机→过滤机→脱泡桶
第二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
一、纤维素来源
第一节 概述
每年可以产生几千亿吨,只有60亿吨被使用。 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二、历 史
在1891年,克罗斯(Cross)、贝文 (Bevan)和比德尔(Beadle)等首先以棉 为原料制成了纤维素黄酸钠溶液,由于这种 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命名为“粘胶”。粘 胶遇酸后,纤维素又重新析出。
21
O
H OH H R2
H OH
C
H
O OH C R1 H
E、主链上的苷键对酸较敏感,稀热酸、冷浓 酸都能导致苷键水解断裂,使纤维平均聚合 度下降。 F、主链上的苷键对碱的稳定性好,因此棉织 物可用烧碱退浆、煮练、丝光等加工。但粘 胶的聚合度小,湿强力低,不能用烧碱丝光。
1844年,英国化学家麦瑟(Mercer)在用 棉布过滤浓烧碱中的木屑时,发现棉布变 厚了,知道了浓烧碱可以使棉纤维溶胀的 性质。于1850年申请专利; 1890年洛尔 (Lower)在浓烧碱处理棉布时,发现施加 张力,可提高棉的光泽; 1895年,丝光 开始工业化,为了纪念麦瑟,将丝光整理 22 称为麦瑟处理(Mercerizing)。
H OH OH H H H O CH2OH O
3 2
OH H H
4
CH2OH
5
6
苷键 O
1 4
H
3
OH
2
CH2OH H H O n-2 2 H
1
苷羟基 OH H
O H OH
O H OH 苷键 H OH
H OH H
OH H
5
H O
H
H
6
CH2OH
非还原端
纤维二糖(重复单元)
还原端
结构单元:葡萄糖残基
34



(4)木素: 木素→浆粕膨润性↓→反应性↓ 木素→木素中含有易氧化的羰基→消耗反应 介质中的氧→碱纤维素老化时间↑ 木素→漂白生成氯化木素→脱硫浴中形成有 色物→纤维斑点 木素→纤维发硬
35
(5)平均聚合度: 影响纤维强度,要求聚合度均匀;500~1000 平均聚合度↑↑→粘度↑↑→过滤困难
(3)纤维素分子链刚柔性: 刚性
a.主链含六元杂环,难以绕单键内旋转。
b.相邻两个葡萄糖剩基相互倒置,大分子对称 性良好,结构规整,具有较高的结晶性能。 c.大分子含有大量的羟基,大分子间可以形成 大量的氢键。
23
(4)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态理论
a.缨状微胞结构理论 b.缨状原纤结构理论 c.折叠链结构理论
富强纤维浆:α-纤维素97.8% 强力浆:α-纤维素98.5%
32
2、浆粕的质量要求
(2)灰分: Fe2+、Mn2+、Ca2+、Mg2+与半纤维素形成粘性极强的络 合物→粘胶过滤↓
Fe2+、Mn2+、Co2+→促进老成→老成工艺难以控制→粘 胶粘度波动
Fe2+→粘胶颜色灰暗、发黑 长丝:灰分<0.12%(棉浆);0.1%(木浆) 短纤:灰分<0.15%(棉浆);0.12%(木浆)
9
第二节 生产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原理
一、植物纤维的原料及其化学成分
植物纤维是制造纤维素浆粕的原料,纤维素浆 粕是生产纤维素纤维的原料。 植物纤维是植物的一种中空细长形态的细胞
10
(一)木材纤维原料 1、针叶材(softwood)
这类植物的叶子多呈针状、条状或鳞型,材质比 较松软,纤维较长。代表植物:松、柏、杉等。
2
二、历 史
根据这一原理,1893年发展成为一种制 造纤维素纤维的方法,这种纤维就叫做“粘 胶纤维”。到1905年,米勒尔(Muller)等发 明了一种稀硫酸和硫酸盐组成的凝固浴,实 现了粘胶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3
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方法
(1)粘胶法:粘胶纤维
(2)溶剂法:铜氨纤维;莱赛尔纤维;莫代
13
② 韧皮纤维原料:
树皮类:桑皮、檀皮、构皮、棉秆皮等。
麻类:红麻、大麻、黄麻、青麻、亚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