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一、武汉1+8城市经济圈战略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的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2.武汉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
3.武汉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4.武汉位于江汉汇流处,水运便利,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5.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交汇于武汉,它更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6.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便利对外交通,给予了以武汉为中心建立“8+1”武汉城市圈的必要条件。
7.市场对接,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
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
8.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
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
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9.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等八个周边城市。
总面积约2.45万公里,人口3050.87万人。
10.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框架,利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快速铁路等缩短以武汉为中心的各地的时间距离,加强各地联系紧密度。
不断提高武汉的首位度,以武汉为龙头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指标金额全省占比规模工业增加值4643.01 亿元5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4.01 亿元63.5%武汉城市圈规划1.近期规划:◆做大做强武汉,是实现城市圈经济起飞的关键;◆全面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内生型”和“外向型”齐头并进,探索各自最优发展路径;2.远期规划:◆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二、行政区划分及人口概况武汉行政区划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鼎立;◆现辖江岸、江口、硚口、汉阳、武昌、汉南等13个区;◆是我国特大城市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显著;◆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275平方公里(上海670平方公里);武汉人口总概况:1.人口年龄结构:◆0-14岁的人口为976947人,占总人口的9.98%;◆15-64岁的人口为8013317人,占总人口的81.8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5128人,占总人口的8.13%;2.人口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6506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三、武汉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
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全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801.72元人民币,折合美元10480.45美元。
正是跨入人均GDP万元时代。
未来几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无疑将不断提升武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进而带动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品质将不断提高。
3.全国与地区地位: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排名第五,一直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城市。
武汉商业流通规模在中部地区持续处于领先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列第一,占六城市零售总额的31.1%。
4.发展态势:◆目前武汉GDP的主要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大约为5∶3,也就是主要由投资拉动,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加强,社会经济的增长动力将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城市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主要路径是居民大量涌入城市,然后中心城市人口再向郊区发展,形成郊区化,最后带动城市周边的发展,形成都市圈格局。
城市的发展将更加繁荣,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了更加雄厚的资本。
◆步入人均GDP1万美元时代,城市财政能力会更强,城市建设和社会保障将有更多的财力支撑,城市的发展也不再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开始转向社会发展或两者并重。
而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居民福利保障和生活水平将由此提高。
此外,居民收入水平会更高,将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更注重学习和休闲娱乐,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1年,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38.09元,相比2010年的20806.32元,高出14.1%;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将有力地支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快速稳定增长;◆2011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9亿元,同比增长18%;利用内资720.9亿元,同比增长42.5%;外贸进出口2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 ;◆武汉人均社会消费品额达到30240.2元,人均消费额排全国第六位;居民消费增长加快已初露端倪,消费品市场形势的向好也开始显现消费增长回升势头。
四、武汉城市文化(一)永恒的主题——水文化:武汉江汉交汇,百湖连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
水的人的影响不止在交通、生产和生活上,而且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水的流动性和容变性使得水文化成文武汉城市文化永恒的主题和多元化的根基。
长河巨泽孕育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江水龟蛇”的黄鹤文化、码头文化、桥文化、渡江文化、抗洪文化和江滩休闲文化等多元文化。
水使得武汉人有着灵活的头脑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二)源于武昌的学院文化:武昌,武汉三镇之一,是公认的政治文化中心。
秀美的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下,一缕书香氤氲着整个大武汉的人文气质。
武昌的学院文化不论是清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以来,还是在建国之后,武汉的教育优势一直令其他城市艳羡不已。
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52所高等院校,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具全国第一。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特的学院文化,又给了武汉人不可比拟的知性之美。
(三)源于汉口的码头文化:武汉自开埠以来,即成为全国各地商贾和货物的集散转运的重要中转站。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汉口的商贸运作更加繁荣,不仅成了“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闹市,还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不夜之港。
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建立在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而现代的大码头文化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让武汉成为一座具备现代化大流通、大通关、大交通、大服务、大产业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
(四)源于汉阳的工业文化:百余年前,张之洞建立的湖北枪炮厂和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工业文明发祥的标志。
“汉阳造”让汉阳迅速成为中国最早的重要工业要地,还带动了武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湖北工业的基础。
发展至今,汉阳依旧作为武汉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沌口经济开发区,东风汽车城等,继续发挥着武汉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全国闻名。
(五)最舌尖上的文化——武汉“吃”文化:武汉的灵动的水和火炉般炎热的夏天,给了武汉人独特的性格:有时热情、火爆,有时细腻、婉约。
对人热情,有事必帮,是武汉人做人的准则;而火爆着体现在武汉人做事的风格上。
虽然,言语上的粗陋,但掩盖不了武汉人的侠骨热肠。
最能体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个性的,就是武汉人的细。
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事必躬亲。
然而最能体现武汉人特点的,就是武汉了“雅”“俗”共赏的市井文化。
想要看到武汉人的“俗”,就得了解武汉的“吃”。
最能代表武汉“吃”文化的就是“过早”和“宵夜”。
“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
它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
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
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大街小巷无处不有,生意兴隆,食客盈门。
据统计武汉做早点的达10万人之多,“过早”成为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过早”后,人们忙碌一天,到了晚上,这座火炉城市的人们常常结伴而聚,在街头找个清凉地纳凉,谈天说地,肚子谈空了就想吃点什么,于是“宵夜”的习俗慢慢形成。
最具特色的为汉口吉庆街,武昌的首义园,这里既不是安静的茶庄,也不是高档的餐厅,人们尽可以围在桌前,喝着啤酒,神侃武吹,高兴起来还可以扯着嗓门大喊大叫,服务员像蝴蝶般在台位间来回穿梭,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艺人在人群中游走,不停地招揽生意。
武汉的“过早”与“宵夜”不光是本地人,外地人也不少,它已成为外地人感受汉味民情的重要旅游窗口,有的人不光为吃来到这里,更多是想看看这里的民俗文化。
然而这“俗”中又无时无刻不带着点“雅”。
不同于成都满城书香的“雅”,也不同于苏州吴侬软语的“雅”,武汉的“雅”也体现在武汉人对吃的追求上。
武汉地处中原,便利的交通,使得它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口味。
武汉人对味觉的敏感,对味道的挑剔,在全国来说也是少有。
哪家味道好,哪家味道差,立马会在在食客间口耳相传,街知巷闻。
吃得执着、吃得精细、吃得有追求,这是武汉人特有的“吃的态度”。
“真正的武昌鱼只有13根半刺、菜薹要是霜打过的最好吃……”这些都是挂在武汉人嘴边上的话。
话说在茶楼里品着新茶吃着小点,拥有的是一种雅趣;在黄鹤楼上饮着水酒,体现的慷慨激昂,是诗人李白的洒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所以,武汉人特有的包容个性,无疑被“吃”这种雅俗共存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武汉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总目标、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把武汉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