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理论
目录
有机疏散理论 土地利用三大经典模式 邻里单位理论 雷德朋体系
Page 2
有机疏散理论
产生: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 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 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 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 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 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 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 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 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 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 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 不脱离自然。
Page 13
雷德朋体系
原则: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他的 实际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车 用通行的需要,方便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用来满足特定的邻里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邻里单位的界限,应当适应的围绕 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围, 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或与邻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他可能承载 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更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 通的使用。
Page 10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 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 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 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 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 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Page 11
邻里单位
组Hale Waihona Puke 原则根据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 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 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 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 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 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Page 6
土地利用三大经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Page 7
同心圆模式
同心圆模式:是由伯吉斯在1925年提出的。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以芝加哥城为基础的。1871年 芝加哥遭到一场大火,几乎有1/3的建筑区成为平地,其核心区全部被烧毁。重建城市的空间 结构呈同心圆式,随着贫富的差异,住宅区才出现分异。
Page 12
雷德朋体系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新镇, 是由著名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克拉伦 斯· 斯坦(Clarence Stein)与亨利· 赖特 (Henry Wright)于1928完成规划并开 始建设的。它充分考虑了私人汽车对 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开创了一种全 新的居住区和街道布局模式,首次将 居住区道路按功能划分为若干等级, 提出了树状的道路系统以及尽端路结 构,在保障机动车流畅通的同时减少 了过境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采用了 人车分离的道路系统以创造出积极的 邻里交往空间,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解 决人车冲突的理想方式。斯坦后来将 这一整套的居住区规划思想称之为雷 德朋体系(Radburn Idea)
Page 4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1)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 (2)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 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 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 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Page 8
扇形模式
扇形模式: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 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辐射状的交通线路为高级住宅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使 得高租金的住宅区不再是呈圆环状分布,而是呈扇形向外发展。扇形模式另一特点是各级住宅区 也不再呈同心圆状,而是中级住宅区位于高级住宅区的两侧,低级住宅区位于中级住宅区与工业 区之间,或位于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换句话说,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不会相邻为伴, 总是隔着中级住宅区。
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 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 构的变化。例如过渡带内初期是住宅用 地,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 恶化后成为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 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 工人住宅带,这里环境稍好,且离工作 地不太远。但该模式一个明显的缺点就 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 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虑太少。
Page 14
谢谢观赏
扇形模式是总结较多城市的客观情况而抽象出来的,所以适用于较多的城市。但这个模式还 有许多缺陷:一是过分强调财富在城市空间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未对扇形下明确的定义;三 是建立在租金的基础上,忽视了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形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Page 9
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是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 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域结构的形 成遵循了以下原则:(1)各种功能活动都需 要某种特定的要求和特殊的区位条件,如工 业区要有方便的交通,住宅区需要大片的空 地;(2)有些相关功能区布置在一起,可获 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如银行和珠宝店就可 就近建设;(3)有些相互妨碍的功能区不会 在同一地点出现,如高级住宅区与有污染的 工业区就应隔开一定的距离;(4)有些功能 活动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舍弃最佳区 位。如家具店因占地面积太大,为了避免支 付中心商业区的高地租,常聚集在地租较低 的边缘地区。 多核心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 较多,比前两个模式在结构上显得复杂,而且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的序列, 大小也不一样,富有弹性,比较接近实际。其缺点是对多核心间的职能联系 和不同等级的核心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重视不够,尚不足以解释城市内 部的结构形态。
Page 3
有机疏散理论
内容: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 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 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 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 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 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 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 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 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 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 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 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 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 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 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 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 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Page 5
有机疏散理论
影响: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 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 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