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茶座 许 、 I lf-‘一 课堂上经济学实验的趣味 周业安 经济学来自生活,却很少回过头去关心生活。对经济学家而言,宁可抱着一堆精美的模型, 也不愿意去搭理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所以经济学家常常痛心疾首,觉得不被世人所了解。即 便是弗里德曼这种智者,实在忍不住,也只是寻求电视媒体的帮助,搞一个通俗的解说词,来 宣讲其关于市场的理念。但看了他的作品,究竟有几个人真的理解了市场和价格机制,真的理 解了市场背后的各种经济学的思想?无法考证。从我多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经验看。理解者 占比应该不会高。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所能够给大众的是一个所谓的均衡想法,而究竟这 个均衡在现实世界中如何展示?没个明确的说法。消费者也好,企业也罢,抑或是政府、各种 产品和要素市场,在教科书上都幻化为几个函数和曲线,实在匪夷所思。 当然,我们说,理论就是高度的抽象,是对现实世界基本规律的概括。那如果学习者在学 了理论之后,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更无法从抽象再回归具体,那么 学了理论,也就等于没有学,都还给老师了。所以,当年张伯伦站在哈佛的讲台上,讲授微观经 济学的时候,决心要打破这种刻板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方式。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考虑,张伯 伦讨厌不切实际的完全竞争市场,因为这种市场在现实当中基本上找不到。既然现实当中不存在 这种市场,在教授经济学时,又何必花大把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和考试?为了让学生理解真实的 市场和真实的经济学,张伯伦在上世纪40年代的哈佛课堂上,放下了课本,开始把教室变成了 个自由贸易市场:学生分两拨,一拨是买方,一拨是卖方;每个学生可从老师那获取一定数量 的禀赋(钱和货物),然后作为买方的学生和作为卖方的学生就可以拿着货物或者钱在教室里相 互谈生意,做成一笔,就把价格和数量记录下来。张伯伦把这些交易结果汇总起来,做成图表给 学生们看,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自身参与其中的这个模拟市场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 毫不意外,张伯伦的结论是,模拟市场并不支持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均衡很难出现。只 是由于这样一种游戏还不够精彩,所以虽然很多学生参与,却没有激发足够的兴趣。比如弗农 史 密斯就是其中一位。史密斯那时正在哈佛念书,抱着好奇之心参加了张伯伦的课堂实验,事后 并没觉得这游戏有多深刻,也没对其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有何影响。直到后来史密斯毕业后来到 普渡大学教书,亲身教经济学课程后方知当年张伯伦的良苦用心,于是也就想起了张伯伦的课 堂实验方法。史密斯想:当时的实验为何不吸引人?是不是实验的设计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 反复思考,史密斯认为,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中,成交的价格和数量没有立刻公开,这可能导 致市场信启、不畅,也就意味着张伯伦当年的实验其实从设计上就没有满足完全竞争市场的信息 要求。同时,张伯伦的实验是一次性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较长时期的交易,而现实的市场通常 是有一个较长的交易期的,也许考虑多期交易,均衡就出现了。于是从1955年开始,史密斯在 张伯伦的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6年时间内做了l 1个课堂实验,结果令人惊奇!史密
012 I第54辑l 斯发现,如果考虑成交价格和数量瞬时公开,同时交易反复多期,那么成交价格和数量明显收 敛于某个值,也就是说,均衡出现了! 看到这,你可能很不屑:这游戏有意思吗?其实非常有意思。道理很简单,教科书上说,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单个的买者和卖者必须是价格接受者,也就是说,在 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人是那么渺小,以至于其一举一动对市场的交易结果本身丝毫没有影响。 而史密斯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即便是市场上没那么多买者和卖者(毕竟课堂上参与实验的 人很有限),只要价格公开,给定一段时间,整个市场交易就会趋向某个均衡。这就使得价格 机制的有效性的条件并不需要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苛刻,也并不像张伯伦早期猜测的那样市场 那么的没效。市场在简陋的条件下仍然是有效的!尽管当时大多数人对这个研究很不以为然, 但不得不承认,实验方法有可能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而这可能是引发经济学变革的重要契机。 以上是关于张伯伦和史密斯的故事。现在我们再来讲另几个人的故事。有两个犹太人,一 个叫卡尼曼,一个叫特维斯基。这两个人的关系可不一般,属于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的那种。 因为二战的缘故,两人都在以色列寻找自己的理想,都入过伍,后又都研究心理学。在希伯来 大学那会,两个人越聊越投机,就想着一起研究点什么。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两人都对个体的 决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个体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传统的理论认为,个体面对不确定性 的时候,会去发现各种可能事件出现的客观概率分布,然后依据这个概率分布来评估方案。卡 尼曼和特维斯基并不同意这点,一个关键的分歧在于,他们认为个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根本不 可能确知这个客观概率分布,而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去估计一个概率分布,即个体决策实 际上依靠的是主观概率!一旦牵扯到这个主观性,那么个体在概率判断的时候就会出错。这就 好比早上出门上班,看到天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这是阴天,下雨的可能性很低,但你就是 不放心,还是带了把伞,以防万一嘛!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小概率事件的高估。 当然,反过来也可能会存在对大概率事件的低估问题。 如果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仅仅停留在概率问题上,就不会对经济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了。话 说上世纪7O年代,他们前后脚来到了美国,特维斯基在斯坦福大学谋得一个心理学教授的职 位,卡尼曼随后来访,就在斯坦福大学的美丽校园里,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经济学。这是很 自然的一个转向,因为当时对决策理论最关心的就是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而只有经 济学家在固守着一个理性经济人假说,其他两个都开始讨论有限理性等问题了。其实很多学者 都厌烦理性经济人这个假说,但经济学家又离不开它。究其缘由,一来是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它 是错误的,二来这个假说对于建模实在是便捷。当然,要打破经济学家的这个理性经济人神话, 必须提出一系列的科学证据才行。于是他们想到了做实验。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这样的:假 设美国准备援助救治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提案者称,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救治,将导致600 人丧生。现有两个救治方案:A方案如果被采用,将能拯救200人;B方案若被采用,则三分 之一的可能性让600人完全得救,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一个也救不了。你将支持哪种方案?卡 尼曼和特维斯基寻找许多志愿者来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大部分被试者(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选
O13 譬滞学家j茶座 择了A方案。紧接着,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重新修改了两种方案的表述方式:如果采用C方案, 400人将丧命;如果采用D方案,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没有任何人丧命,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 600人全部丧命。然后寻找被试者回答。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试者转而选择D方案。细心 的读者会发现,其实A和c等价,B和D等价。那么为何选择结果反差这么大?原因很简单,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问题的描述形式的干扰!C方案中,确定的400人死亡太刺眼, 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会回避这个方案。 传统的经济学一直坚持理性经济人假说,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是不会被玩字眼这种小把戏所 迷惑的。而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其实我们都不够聪明,恰恰容易在各种小把 戏上吃亏!为了让经济学家脑子更为清醒,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特意把其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 在经济学的专业刊物上。对经济学家的这种挑衅最终以心理学家的胜利而告终。史密斯和卡尼 曼还共享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特维斯基没有获奖,因为他在1996年就去世了。在 结束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故事之前,还需要提及一个叫塞勒的人,他当时也在斯坦福大学访学, 有幸聆听和参加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讨论以及实验,并由此获得启发,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 的故事:假如你买彩票,突然中奖了,得到了五千元奖金,你将如何花费?你每个月有五千元 工资,你将如何花费?几乎每个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说,中奖的钱要多花,工资则要合理花。 塞勒由此建立了一个消费理论,取名叫心理会计理论,其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对不同来源的收 入所采取的消费态度完全不同。这就推翻了过去那种不看钱的来源、只看钱的数量的传统理论。 塞勒后来成为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 以上都是外国人的故事。现在我来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我给本科生开设经济学原理课。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自己编辑了一本杂志《趣味经济学》,按月出版,现在开始征订。 当然,学生们都认为这是真的事情。我给出了两种订单,一种是三个价格方案的组合:A、印刷版, 每年6期,全年优惠定价48元;B、电子版,每年6期,全年优惠定价24元;C、印刷版加电 子版套餐,每年各6期,全年优惠定价48元。你会选择哪个价格方案?很多同学选择了C。第 二种订单是:A、电子版,每年6期,全年优惠定价24元;B、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每年各6期, 全年优惠定价48元。结果这次多数同学选择了A。两种订单的差别在于第一种多了一个单纯的 印刷版,而就是这点干扰了学生们的决策。这就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早期提出的所谓参照点的 理论,即每个人决策的时候都会去寻找某个参照点,不同的参照点确立后,会影响其后的决策。 第一种订单参照点是单纯的印刷版;而第二种变成了单纯的电子版。这种参照点的变化直接导 致选择结果的差异。 我做的这个实验并不是原创,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里一开始就写了。只不过学生们阅 读了这本书,并没有记住,而在课堂上参与游戏后,或多或少记住了。而且不仅记住了,还对 理性经济人的认识更为深刻了,这才是课堂实验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
O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