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
要: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的表现,从农民工现象出现开始,在政府部门、城市市民、大众媒介和学术界中,就发生了对于农民工现象的种种争论,农民工的各种问题也逐步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中之一即中国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产生了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
关键词:农民工事实婚姻婚姻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农民工为中国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建筑业及制造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在就业、劳动政策、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得不到保障。
作为经济发展一大支柱的农民工,他们的婚姻问题如同“房间里的大象” [1],伴随着社会的无视与冷漠,渐渐膨胀。
农民工人大代表朱学芹认为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等物质方面关注较多,相对而言,婚姻、情感等精神生活方面关注得还不够。
农民工的婚姻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希望通过对于农民工婚姻问题的具体的一个方面进行剖析,找到导致问题的具体成因、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强法律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更呼吁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规范平台,展现出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关爱。
(一)农民工婚姻问题的产生
农民工婚姻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
事实婚姻作为婚姻关系存在的一种方式,是指男女双方未按法律规定进行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所形成婚姻[2]。
而导致事实婚姻的一大原因即农村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建设这个城市,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精神方面的空虚也需要得到安慰,于是,在农村仍有事实意义上的妻子的情况下,在城市中也在民政部门登记结婚,拥有了另一名“合法”的妻子。
当然,也存在相反的情况,农民工在城市存在事实婚姻的情况,在农村存在法定婚姻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农民工的众多婚姻问题之一,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产生冲突,又该如何化解此类冲突与矛盾?
(二)农民工婚姻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婚姻法没有界定事实婚姻的概念,只是司法解释对于事实婚姻进行了简单的定义,事实婚姻认定的条件并不完善。
[3]此外我国事实婚姻的法律制度涉及也并不到位,我国目前对事实婚姻仍然采取有条件的承认主义,但立法仍采用登记主义,在司法解释中对具备结婚实质要件的事实婚姻也采取了有条件地承认和保护。
自中国古代以来,仪式婚姻作为合法婚姻的起源标志,事实婚姻的存在与我国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仪式婚姻成为我国封建社
会通行几千年的主要婚姻形式,在民风犹存的农村,又由于法制宣传的盲点,导致酒宴结婚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为事实婚姻的存在培养了肥沃的道德土壤。
但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也冲击着农民工,进一步的导致了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
进城务工的经济状况给农民工也带来一定压力。
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收入高的农民工生活质量也更高,不仅仅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存,更进一步的想要享受生活。
而迫于生计的压力,更多的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受制于收入,经济的困难使得农民工对于家庭的温暖体会甚少,家庭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导致婚变,产生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
打工期间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在经济情况好转的情况下,便忘却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找起了第三者,甚至去民政部门进行婚姻登记。
现代化都市集聚了人口,集聚了文化风俗,集聚了各色的社会活动,这一系列的集聚都反映了城市的根本特征——城市的集聚性。
但是人口、文化风俗、社会活动与农村的遗留风俗形成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农民工兄弟,同时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农民工兄弟。
这些,对于农民工——这个有着农业户口却从事着非农业的劳
动的群体来说,也为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埋下了导火线。
2、2、1部分农民工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生活丰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的角色也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改变。
同时,即使再健全的法制,再强大的宣传力度也没有办法迅速的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更遑论交通、信息传递相对闭塞的农村?同时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有快有慢,传统思想在农民工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真正的理解接受也是难事。
一系列原因造成农民工法制观念淡薄,对于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没有质的区别。
2.2.3长期的分居致使农民工心灵上的寂寞
长期以来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工已经形成了节俭生活的习惯,而一张回家的车票的价格对简朴的农民工来说也夸张的变成了天文数字。
长期的背井离乡的生活让农民工与配偶长期的分居,在打工期间接触的其他异性,让农民工暂时感受到来自配偶以外的异性给与的温暖,在未解除原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便与第三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或是,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配偶,长期空虚的感情生活,一旦有外界诱因导入,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便会以夫妻的名义与第三者同居。
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由此出现。
1、对于化解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的思考
在农民工诸多婚姻问题中,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所产生的冲突
与矛盾给家庭关系的稳定,乃至社会的和谐都带来了阻碍,使得解决此类问题迫在眉睫。
同时,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也引起人们的反思,又该如何化解此类冲突与矛盾?
3.1完善对于事实婚姻的认定
双方不仅要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且符合不得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条件,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些基本的要求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事实婚姻是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而非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此外形式要件也是必不可少:同居三年以上,有子女的可不受该期限的限制。
婚姻管理机关完善相应的婚姻登记制度,减少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的产生。
3.2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
在传统文化、传统习惯、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占有主导地位的偏远地区,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但是,农民工又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成为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最佳时机。
在保留农村原有的风俗习惯、穿透文化的同时,也使得法律渐渐渗入农村的每个角落。
同时,婚姻管理机关应当将婚前教育纳入其宣传范围,不仅仅是针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的边缘群体,更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事实婚姻的广泛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操办,正是因此,改变老一辈的婚姻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
3.3完善基础设施,帮助农民工精神文化的建设
长期的分居使得农民工的心灵寂寞,因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空虚的心灵。
现代社会将很多的注意力放在农民工的讨薪、医疗保险等问题上,物质上的保证得到满足,却忘了对于农民工兄弟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帮助。
即便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可又只有很少部分是“专业对口”的,能够帮助农民工的少之又少,城市图书馆的书籍又有多少是可以真正帮助到农民工精神建设的呢?农民工精神体系得到建立起框架,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印证“知识就是力量”,甚至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状况。
一举两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与矛盾的讨论,解决农民工婚姻问题,不仅防止反婚姻法的行为发生,保证农民工的婚姻质量,维护农民工婚姻关系的稳定,家庭内部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再一次的呼吁社会对于农民工一系列问题的关注,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保障。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伯明翰狱中书信》——马丁.路德.金)“房间里的大象”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这种皇帝的新装却统统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
积善如垒土,积恶如纵弓,在有人打破缄默的同时,我们所应做的也是正视这头大象,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争取使这头大象消失。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本文由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1] [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重庆大学出版社p18。
[2] http:///view/46734.htm
[3] 冶联凤、杨宝嘉:《对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思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