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体公信力.PPT

媒体公信力.PPT


公众对媒体的各种排行的可信度低
2.外国媒体公信力 外国媒体公信力
中国人对西方媒体的公信力评价相差很大。那些对中 国媒体强烈不满以及对西方媒体报道缺乏直接感受的中国人, 对西方媒体的评价更为乐观,而那些在西方社会学习、工作 过的中国人对西方媒体的总体评价却低得多。 美英等国, 政治立场是影响公众评价的重要因素 在电视媒体中,CNN可信度最高,BBC可信度最低。 在映刷媒体中,《华尔街日报》可信度名列第一。 在新闻网站中,美国人最信任Google和Yahoo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 逐渐恶化的福岛核电站危机吸引了更 多人的关注。无疑,比起地震、海啸, 与核事故紧密相联的“生化危机”更 令人恐惧。 “核泄漏”说法的甚嚣尘上大约 从3月15日开始。当天,福岛核电站 1、2、3号机组均已丧失冷却功能。 据广州媒体报道,这时,很多广州市 民纷纷接收到了一则据称是来自 “BBC新闻”的短信。短信内容告诫 人们:日本已经证实核泄漏,所有亚 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首 批污染物质下午4点就会到达菲律宾。 此后,北京、西安等地居民也陆续在 当天和第二天接收到类似短信。
伊拉克战争时期的美伊
四.媒体公信力提升对策
1.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 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 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 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 息。政府的信息公开,会直接有助于媒体提 供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提升媒体的公信 力。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媒体的新闻报道 都在实行有效的管理,在诸多报道领域都有 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 爆发的前期,媒体支支吾吾,集体失语,就 与政府因素直接有关。其后果就是公众对媒 体的信任度受到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了公众 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温家宝 对政府的信任度。因此,在我国媒体要提供 真实、及时、全面的新闻信息,政府增加透 明度势在必行。
2.媒体担负起责任 媒体担负起责任
一个主流传媒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 任。这种对于新闻原则的执着态度就是它的公 信力的来源。 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体并不只是以 吸引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 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 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而更 应该是面对最广大受众的媒体。中国媒体正在 一步步尝试着能够真正为公众说话。 媒体要负 起社会责任,离不开其从业人员的努力。公众 对新闻从业者即记者和编辑的起码要求是提供 真实客观的新闻。人们对新闻的要求除了快速、 客观、真实之外,还越来越要求深度。20世纪 内,西方新闻界相继兴起了不同潮流的“深度 报道”运动,这中间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 报道、评估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同类型的深度报道使新闻记者成为社会 中的一种力量,一种正义和勇敢的标志。
4.健全自律和他律机制 健全自律和他律机制
在媒体与社会共生的前提下考察中国媒体公信力的提升,有一 个媒体自律和他律的问题。无论是公众、政府官员或是业内学者, 都对作为舆论监督者的媒体自身的被监督问题思考起来。没有被监 督的媒体,其权利被滥用的机率极大,无法保证公信地位。 在走向法治社会的中国,人们日益认同应以法律作为共同的行 为规范,但常常忽视道德规范的意义。其实,法律只是行为规范中 的一种。学界数一直在讨论有关新闻法治的问题。法律是权利的保 障,但对新闻记者乃至整个新闻界而言,首先考虑的应是自律机制。 这可能是比包括法律、政策、纪律在内的他律机制都更具价值的选 择。特别是在中国新闻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强调行业自 律,提倡自我约束,反对不择手段、包打天下、低级趣味、搞有偿 新闻等不良道德因素的影响,这将有利于整个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升新闻事业的社会公信力 。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
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 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 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 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为何关注媒体公信力? 为何关注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 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 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 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 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 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 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提高新闻媒体 的公信力,使舆论引导更加可信、可亲、有力,这是新闻 舆论传播工作的基本原则。
9.职业道德要素 职业道德要素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 范和行为准则,其基本内容是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 团结协作、严守法纪。抓好新闻业务建设,解决好业务水平低下 的问题。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塑 造队伍的良好形象,塑造媒体的良好形象,使一度受损的媒体公 信力得以恢复和增强。
• 时事亮亮点20110110-媒体公信力下降 原 因何在.flv
三.媒体公信力国内国际情况
1.中国媒体公信力 中国媒体公信力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远远低于其国内公 信力。在2008年3.14拉萨骚乱事件和北京奥运会议题题上, 西方媒体的立场暴露无遗。当时《德国之声》一位读者说, 现在无论中国说什么,这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在国内,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也不容乐观。 从事新闻、传播研究与实践的人士对中国媒体的评价低 于平均水平。换言之,“业内人士”对中国媒体的表现更不 满意。近期网络上对中国官方媒体的批判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大众传媒、亲身经历和社会交往是人们认识环境的主要信息 来源。当从媒体获取的信息与自己的亲身感受或其他可信赖 的信息相违背时,受众便可能转向其他信源。当对同质信源 普遍感到失望时,受众便会转向异质信源,譬如境外媒体、 小道消息等。
2011年3月中旬,中国人蜂拥买盐成为一大景观
事态的发展开始走向荒诞: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盐没了。 3月17日下午,家住北京南三环的李女士出门买盐却遭遇 尴尬。最后,她终于成功从淘宝网抢购到了最后两袋“台湾 统一生机海盐”。“真是贵啊!平时都是30多元一袋,我都 舍不得买。”李女士对《国际先驱导报》抱怨说,“我只想 做饭吃,哪知无盐可买。”
6. 情感亲和要素
7.品牌特色要素 品牌特色要素
各个媒体都很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和 特色,多姿多彩,五光十色。
8.新闻精品要素 新闻精品要素
一个媒体的形象好,公信力强,与多出精品有很大关系。精 神产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审 美情趣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新闻精品是一个媒体、一个地方、 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非典到日本地震,十年来,我们因何而慌: 从非典到日本地震,十年来,我们因何而慌: 公共安全和未知世界 食品安全和商人良知 权威失信和多元传播
媒体公信力
一.媒体公信力概念理解 二.媒体公信力构成要素 三.媒体公信力国内国际情况 四.媒体公信力提升对策 五.媒体公信力调查 六.有关媒体公信力的书籍
一.媒体公信力概念理解
二.媒体公信力构成要素
1.思想高度要素 2.舆论主调要素 3.新闻真实要素 4.高雅格调要素 5.舆论监督要素 6.情感亲和要素 7.品牌特色要素 8.新闻精品要素 9.职业道德要素
1.思想高度要素 思想高度要素
导向正确是前提、是根本,思想高度是水平。高度产 生影响力,高度决定公信力。思想高度来源于理论高度, 没有理论上的高度,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高度。
4. 格调高雅要素
作人讲人品,办报讲报格。作为媒体,人们把它当作 “良师益友”;作为新闻工作者,人们称他为“人类灵魂的 工程 师”,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降低 品位,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以此来换取购买率、收视 率。我们需要正确的导向指引整个社会。失实不可信,低俗 也不可信。
5. 舆论监督要素
按心理学上的解释,“恐慌心理下出现的从众行为,主要是 看见别人买什么就买什么,没有太多理性判断,即使冷静判断后 也会跟随大众选择,觉得更保险。”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钱铭怡 分析说。 朱磊认为,除了“从众行为”,不排除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谣 言造势的可能。 据媒体报道,未经证实的消息是,浙江部分游资起初“在股 市大量买入云南盐化等股票。继而到杭州当地超市抢盐,然后通 过网络散布消息。 事实上,正是在解读日本核危机带来的可能后果时,有专家和 媒体的误导乃至语焉不详加重了民众的不信任感。比如,有学者称 “喝碘酒可以预防辐射”;还有专家称“戴上围巾就可以防核辐 射、最坏的结果是核爆炸”…… 然而就在“抢盐”风波到来之初, 来自浙 江的某学院的教授还公开引导大家“碘对辐射有防御作 用。 此外,“恐慌心理”下,与政府和传统媒体说了什么相比,人 们更容易相信来自手机短信上的、经由自己信任的亲友的说法。
2.舆论主调要素 舆论主调要素
主调也指主旋律。一个媒体的主旋律突出,它在读者 心目中的地位就高,公信力就强。一个媒体能否唱响主旋 律,关键看媒体的决策层是否胸中有大局。
3.新闻真实要素 新闻真实要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不仅使媒体失去了信誉, 而且给社会舆论造成了混乱,甚至在政治上、经济上、思 想上、精神上造成严重的后果 。
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 作、维护稳定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忙作用,同时也可大大提 升媒体的公信力。
情感亲和,实际上讲的是“三贴近”。“三贴近”的功 夫在于“贴”,就是要深刻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道理,正确反映群众意愿,用真情为受众服务, 并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读者喜闻乐见对受众的研究
受众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直接制约媒体的 公信水平。加强对受众的研究,是目前中国媒体公信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之一。西方传播学十分重视对受众的研究。在所有传播学家的经典传播 模式中,信息的接受者都是一个必须被考虑的因素。 中国新闻理论领域,众多学者对受众问题都做了本国式的精彩思 考。新闻学者陈崇山研究员在全国第三届受众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论 证了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受众本位”所体现出的以人 为本的思想,重申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介的天职 媒体和受众密不可分。受众研究和针对受众 的各种措施已经被纳入了整个新闻事业的轨道之 中,成为新闻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环。在中国,除了学界对受众进行理论上的探究 之外,大众媒体越来越重视对受众市场的研究, 并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经营 政策。有不少媒体已经学会运用市场营销的规则, 细化受众市场,准确市场定位,从而追求有限条 件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