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特色的构建 ---以天津海河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为例

摘要: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邻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它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力一要素的系统。天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而它的滨水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也是天津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调研路段两侧交通、滨水空间整体分析、海河两边重要节点和空间尺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滨水空间 滨水建筑 城市空间 特色研究

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客观发展状况。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中最易感知的部分,是其外在形象的表现。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否突出、各要素的关系是否协调、是否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是否能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就通过对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的调研,认为有必要结合 国内外成功实例和优秀文献,对该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进行空间和特色的分析,总结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有利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滨水地带是人类择居的基本场所;滨水环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观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观。许多风景名胜也是地处大江大河与海陆交汇之处。作为人类聚居相对的地带,城市滨水地带保证了城市聚居的水源,带来了经济便捷的港埠交通,促进了文化习俗的交汇融合,聚集了人气、财气,壮大了城市的规模,增加了城市的魁力。 而关于此次研究的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海河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 1.2 概念界定 1.2.1城市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 或建筑邻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壤的区域。它是以水系为中心, 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力一要素的系统。它的空间范围包括一定宽度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它是重要的、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在功能上呈现出很大的混合特征。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而使其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1.2.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滨水开放空间,特指在滨水空间内发展或创建的具有公共性的活动空间。特 指滨水空间中主要以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区域,该区域强调空间位置在滨水地 段内,性质以游憩休闲为主。它处于水陆交接区,具有曲折多变的地理特征和双 重的环境特性,为营造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1.2.3滨水建筑 本文将直接临水,且建筑外围护面与水域边界的水平距离较小且建筑与水域 之间不存在大面积视线遮挡的建筑称为滨水建筑。 1.2.4滨水过渡性空间 本文的滨水过渡性空间是指在滨水建筑与水环境间期有机联系作用的建筑 外部空间。 1.2.5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 所谓特色,一般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特征。从感官上来看,往往是该事物在外部形象上因其人们注意的某些感性特征,这些特征能使人们容易地识别该事物并与其它事物相区别。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是滨水空间内各要素及其系统的分布特征与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识记、认知并有显著区分特性的实体形象表现。

第二章 对海河李公楼桥—进步桥段滨水空间的分析 2.1 滨水两侧交通 2.1.1 步行道路 海河东路金汤桥至北安桥段沿路有奥匈领事馆旧址、袁世凯旧居、冯国璋旧居、天津奥式商务区、音乐公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区,因此,将该段海河东路规划为长800米的步行街,道路红线宽18米一30米,路面结合绿化采用方砖铺地,专供行人通行,严禁机动车进入。海河东路的交通功能由平行距其东侧约120米规划红线宽20米一25米的平安街承担。海河东路步行街的设计使 人们一面游览道路东侧的风貌保护区,一面观赏道路西侧的海河风光,从而避免了喧嚣的交通干扰,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在安静的环境中得到放松。 北安桥至大沽桥路段沿河岸有一重要广场节点---海河中心广场公园。所以,将将步行街继续延伸,专供行人通行,并通过步行街引导行人在观赏海河沿岸的景色的同时进入中心公园这个重要城市节点,观赏游玩。 解放桥至李公楼桥路段,沿河两侧分别设有步行道路。海河北侧有世纪钟和天津站的海河广场两大重要城市空间节点,因此该路段沿河设为步行街禁止车辆驶入路面,但在地下设有海河东路地下隧道供车辆通行。既保证了天津站的车流量的疏通,又维持了良好的城市景观和总体滨水空间的设计。从人文的角度看,该路段的设计与天津重点项目--津湾广场良好呼应,相互衬托。海河南侧的津湾广场路段全部为地上步行街,地下城市隧道的模式。 2.1.2 车行道路 海河南侧进步桥至解放桥路段重要保护建筑较少,多为写字楼、大酒店一类商业建筑,所以较少有提供行人观赏的步行街,只有在小部分的酒店和金融中心有配套广场。车行道路张自忠路由进步桥一直贯穿到调研地块末端的李公楼桥,但自解放道到李公楼桥路段为地下隧道。 2.1.3 停车场分布 目前市民到达滨水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交系统和自行车与步行。天津公交有多条线路分别到达近邻海河的东马路、兴安路、海河东路、古文化街、百货大楼、胜利路等地,共有线路约60多条。这些公交线路贯穿天津市各个地区,理论上可以相当便捷地将市民带到滨水地带,公共交通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但由于一些线路的客流压力较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市民选择自驾车或者骑车到达。 海河附近没有专门的大型停车场,根据调研,自驾车市民普遍认为海河沿岸的停车场数量少而且仅有的距离河边较远。现在海小区和交通不很繁忙的街道边停车。为解决这一问题,坐落于海河北岸的河北区博爱道与北安道交口的东北侧的海河商贸会展中心在设计中进行了停车场的考虑。会展中心于2007年底前开工建设,海河商贸会展中心地下两层,地上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建成后将主要承担意大利风情区及周边地区的大型商贸会展活动,并辅以与商贸会展活动相关的会议功能。商贸会展中心地下两层为机动车停车场,可停放机动车513部.相信建成后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来钟楼公园、音乐公园和北安桥附近游玩的市民停车问题。

2.2 滨水空间 2.2.1 滨水过渡空间 君临天下、瑞吉酒店和津塔写字楼项目在规划设计时都设计了与海河相呼应衔接的广场作为滨水过渡空间。体现了该段滨水设计的整体性,每一个商务中心亦或者商业楼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城市滨水设计的整体布局。 2.2.2 开敞性城市空间及城市广场 海河规划设计不是单个的景观设计,而是一个整体,包括环境、绿化、景观、交通,是各个力一而互动的关系将天津的优势连在一起才能做成功。这里强调了规划设计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某一个局部。 海河沿岸设计了多个重要的开敞性城市空间及城市广场,其中的文化广场在解放桥附近,设计了城市主题雕塑,同时以桥为背景,更加强调了环境的整体风格。海河上的桥这时己经不是单单的一座桥,而成了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使桥同时融入了城市之中。 海河中心广场公园东起河北区五经路,西至河北区民族路,南临海河,北至河北区博爱道。与和和平路商业街、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天津金融城等隔河相望。是周边的意式风情街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名人故居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步行街区的节点。为前来参观和休闲的市民提供休闲和观赏的空间, 和河对岸的瑞吉酒店和银行写字楼等城市重要地标建筑呼应,构成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天津站前广场也是该滨水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海河广场为天津站面向海河的前广场,主要是用于人流集散的景观广场,占地4万多平方米。海河岸边拥有百米余长的亲水平台。海河广场与对岸为欧式风格的津湾广场遥相辉映,为市民提供了很好地休闲和娱乐的城市活动空间。海河广场靠近海河的堤岸设置自行车通道、亲水平台及游船码头。海河广场地下一层沿海河一侧设置沟通进步道、六纬路的地道和停车场。地道两侧为地下过路式公交车站。停车场拥有机动车停车位450个,非机动车位2000个。

2.3 滨水两侧重要节点 2.3.1 重要商业街区 2.3.1.1 都会消费娱乐区 都会消费娱乐区包括由原意大利租界区改造而成的休闲社区一意式风情区,以及天津市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的和平路商业步行街。该区域拥有的商业容纳力和天津火车站带来的交通繁荣,以及丰富的夜生活,使其成为整个城市的心脏地带。该地区正好位于海河的一个拐弯处,沿着海河河岸线有和平广场、多媒体演示中心、近现代历史展览馆、酒店与大型国际零售店的开发以及天津火车站等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与重要节点。和平广场将

会建一个大型的互动式喷泉,由标志性海河步行桥来确定边界,步行桥也连接着意式风情区与和平路滨水步道,该滨水步道将被开发为一个餐饮与高档次的零售区。 步行桥还将意式风情区与现有的和平路商业步行街连接起来,通过将现有道路往西部改建,海河的南岸地区将会被改造成为一个占地广阔的公园。另外,位于和平路东侧进入小公园的入口,将会提供给人们从步行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