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区电缆指导书

地区电缆指导书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电务工程处企业标准地区通信施工技术作业指导书Q G/T Y D-Z Y/S-09-01-05-2001A1/12 1目的为了便于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特制订本书。

不足之处,希望提出修改整理意见。

因为地区通信电缆一般采用全塑电缆,所以《接续指导书》部分着重介绍了全塑电缆接续技术。

2地区电缆径路复测地区电缆径路复测是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做好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材料领料单的编制均有重要意义。

2.1地区电缆径路复测应以经过批准的施工图设计为依据进行复测。

必要时需要会同房建、线下、工务、给排水、电务、城建等部门联合进行。

2.2复测内容包括核对选择合理的电缆径路位置,选择分歧电缆位置,核对引入地点,标出同沟电缆,丈量线路长度和标定相关地形情况,核对标桩位置和确定电缆防护的施工方法和数量,核对地线地点,核对地下管线和确定障碍点情况,确认线路土质情况等,并提出分屯运输、敷设方法所需资料。

2.3复测方法复测时必须经过定线、测距、绘制径路图、写出定测台帐。

首先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找到图纸上标注的关键点,并进行核对,再观察地形地物,按径路选择原则进行比较,选择控制点位置,然后测量径路长度,写出定测台帐。

2.4径路复测时应注意2.4.1如现场情况有变动或设计径路不合理,需变更设计时,应根据变更范围,确定变更设计类型后,按规定办理变更设计手续。

2.4.2径路应便于施工、维修和使用,对农、林影响小,节- 48 -约投资和器材,最大限度的保证电光缆线路安全,进入市区时,尽可能利用现有市话管道。

2.4.3电缆径路选择在石质区段,应设置在电缆沟槽内,土质路基和边坡不应设置电缆,电缆宜敷设在坡角外;困难情况电缆敷设在路基上时,应采取沟、槽、管等措施,并填平夯实,保证路基完整和稳定。

2.4.4复测中,尽可能保持电缆的直线性,便于引入及沿线分歧,可对电缆径路在允许的范围内做适当平移;遇到施工障碍时,电缆径路可做小范围迂回。

2.4.5尽量减少穿越铁路、沟渠和公路的次数;穿越时,交越角度一般为90度;地形限制时,应尽量大于45度;径路沿平坦地区的公路或大车道时,应在水沟或取土范围之外,并要注意公路有无扩展或绿化的的可能;留出必要的距离。

2.4.6尽量避免工业污水流经地带,煤层、淤泥、鼠咬、虫蛀、石灰地带,粪便、垃圾、炉灰等堆积场所,以及砖瓦窑、坟区等腐蚀地段、风化石、剧变陡坡、经常流水冲刷地段,规划区等。

如和其它设施平行或交叉时,最小间距如下:3地区电缆单盘测试单盘测试是依据定货合同对电缆质量进行检验的过程,应以合同技术标准为依据进行,检查电缆出厂记录。

单盘测试中,测试仪表主要有:气压表、万用表、直流电桥、兆欧表、耐压表等。

测试时部分仪表需要可靠接地。

单盘测试最好在天气晴朗时测试,以免影响测试指标。

测试程序如下:3.1核对电缆盘号和电缆盘长,检查电缆和电缆盘应完整、无机械损伤,并对电缆盘进行统一编号。

3.2认真观察、检验电缆有气无气,做好记录,开剥后对电缆外端别作好标记。

3.3单盘电缆测量检查对号良好,无断线、混线,地区电缆芯线的环线电阻,换算至20度时,不应大于规定值的10%。

电缆芯线两线间不平衡电阻,不应大于3Ω。

各种线对抽测一对环线电阻,换线长度作为电缆盘上的电缆长度考核数据。

3.4测试电缆芯线间,及芯线对地间绝缘情况,全塑电缆不论长短,芯线间、芯线对金属护套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30Ω。

3.5进行耐压测试,并符合规定。

3.6测试完后,认真作好记录,测试人和记录人签字。

3.7测试完应派专人封头充气,应充80~120k p a间的干燥空气,至敷缆前不能下降10k p a。

3.8电缆开盘后,必须当天测试并封焊完毕。

如出现指标不合要求者,应重点测试。

4地区电缆配盘必须审核单盘电缆的测试记录及稳气记录,合格的电缆才能进行配盘。

电缆配盘要根据设计图纸中的电缆型号规格、定测台帐的电缆沟长、各种余留长度、线路与缆长的百分比,掌握电缆分歧、引入、桥隧分布、接头位置等,应充分利用电缆的盘长,宜整盘敷设,不得任意切割电缆,作好长度配盘。

直埋电缆接头位置宜安排在地势平坦和地基稳固地段,落在障碍物上时要进行适当调配。

并作好交叉配盘表,认真复核,发给有关人员。

5埋设地区电缆5.1开挖电缆沟电缆沟一般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前必须画双白线,施工时按双白线进行开挖,电缆沟开挖尽量保持平直,与线路中心线偏移不得大于100m m,拐弯时弯曲半径大于敷设电缆直径的15倍。

地区电缆的埋深根据下表:地区电缆的沟深较埋深增加0.1米,电缆埋深误差不小于-0.05米,对特殊地段的电缆埋深按设计规定施工。

电缆沟底宽度应根据同沟电缆敷设条数确定,要求电缆在沟内平行距离不应小于0.1米。

开挖电缆沟,在雨季或雨水多地区施工时,地区电缆施工尽量作到开挖一段,敷设一段,恢复一段。

先开挖石质沟,再开挖硬土,最后开挖沙土、软土等易溃塌土质和路肩、护坡、股道间等。

必须保证沟深,对于达不到要求者,要采取防护措施。

在铁路路肩上、站场股道间和穿越铁路开挖电路沟,为避免污染道碴,可采用彩条布等防护,并应及时回填、夯实、整平,作到电缆沟不敞开过夜。

开挖时,需随时注意情况,在地下管线多的地区施工时,尽量避免使用洋镐。

5.2过路、过轨、过沟渠管预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顶管或直埋方法,开挖时应和城建、工务、车务、交通等单位联系,并采用一定的安全预防措施。

穿越用防护管的数量、规格型号、位置、材质、管长和埋深应满足设计要求,埋深应和电缆埋深一致,穿越铁路的防护管应伸出外轨枕头0.3米,穿越公路应伸出公路面以外0.2米。

5.3大运电缆大运时,最好采用叉车或吊车,应注意防止损伤电缆盘和电缆,并应加固结实,不得歪斜或直放。

严禁将电缆从车上直接推下。

搁放地点选择地形宽阔,便于支电缆盘的地方;同时考虑电缆的端别、长度、人员的多少、穿越障碍点的多少、交通情况等选择合理的运放点。

5.4敷设地区电缆一般采用人工敷设。

电缆敷设要满足以下要求:5.4.1敷缆前,保证电缆气压稳定,屯放地点无误;敷设前应清沟,沟底应平坦,石沟沟底应铺100m m细土或沙;如因特殊原因(如急需开通而电缆路径上正在施工等)无法挖沟时临时摆放在地面时要采取保护措施(如复合槽、钢管、P V C、槽钢管等)。

5.4.2敷设时,应严密组织施工人员并有专人指挥,应有良好的通信联络手段,放电缆时电缆的A端应靠近局方,B端远离局方;5.4.3人工布放电缆时,视电缆重量、地形地物等每人抬2~10m,采用一头牵引,当人数有限时,可采用8字型缠绕方法两端或一端敷设;同沟敷设多条电缆时,先敷设大对数电缆,再敷设小对数电缆;5.4.4电缆敷设过程中,不得损伤电缆,保证端别面向、盘号正确,严禁拖、压、折、摔、扭曲电缆,不得在地上拖拉电缆;滚动缆盘时,必须顺盘绕方向滚动,并只应作50m以内短距离滚动;5.4.5穿越钢管时,管口要有防护喇叭口,并派专人看守,发现电缆皮损伤应及时用沥青热涂防腐;5.4.6在电缆上下坡、过桥、过沟渠或拐弯时,应派人员保护,以免损坏电缆或造成人员伤亡。

5.4.7接头点的电缆应妥善置于沟内,端头必须作密封防水处理。

5.4.8同沟敷设几条电缆时沟底应平行排列,不得重叠交叉和扭绞电缆,不得弓起,地区通信电缆与信号电缆、站场扩音电缆同沟或同槽敷设时,应分开敷设,距离不得小于10c m5.5电缆敷设余留电缆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适当余留,一般采用S弯余留或Ω字余留。

余留坑应尽早开挖,深度和电缆同深,必要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余留地点及长度如下:5.5.1200米及以上的大桥两端及250—500米的隧道两端,各余留1-3米,钢结构桥梁有伸缩缝时,每个伸缩缝余留应大于0.5米.5.5.2通过500米以隧道时,应在一侧的大避车洞内适当余留.5.5.3在有滑坡、塌方、穿越铁路及公路及有公路展宽规划地段,应根据设计适当余留.5.5.4接头处接续后余留1m.5.5.5进通信站、电话所和信号楼余留3~5m.5.5.6分线设备和端子盒引入处余留 1.5m。

5.6防护防护电缆防护的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5.6.1电缆在特殊困难处(穿越水沟和水渠、与地下管线交越、通过涵洞、隧道、桥梁、石质地段、沿铁路路基敷设时等)敷设的施工防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5.6.2保护管的材质应无变形和裂纹,钢管无严重锈蚀,钢管要镀防锈漆,硬聚乙烯管无老化变质,管子连接紧密,管子煨弯的弯曲半径不小于外径的6倍。

5.6.3用水泥槽或复合槽防护时,其埋设深度为0.4m,在站场股道附近或铁路路肩上,槽盖板顶面距路基面不应小于0.2m,在石碴和沙子填平的股道间,槽盖板顶面至轨枕底面不应小于0.55m,同时,盖板顶面在路基面下的覆盖厚度不小于0.2m,水泥槽内应填满细土或沙子,水泥槽摆放整齐。

5.6.4站场内动土较多,一般采用沙砖、水泥板防护,单根电缆采用单砖防护,3根电缆采用双砖防护,4根以上电缆采用3砖或多砖防护;电缆余留一般也采取沙砖防护。

防护时必须回填0.2m 细土,砖块摆放整齐平整。

5.7回填5.7.1敷设后当天要先回填0.2米细土,不得在沟中裸露过夜,气压稳定后,再全部回填,回填时应填满整平,回填后的土应高出地面20c m,并平直整齐,统一回填成梯状,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移植一些多年生草皮,以防水土流失。

5.7.2多余的土要清理干净,当土在水沟、道路或道碴上时,应清理干净。

5.7.3沟的下部不得掺入杂草、树叶等易腐蚀的物质,也不得回填的大石块或硬土块。

5.7.4接头坑附近,可暂不回填,待接续完毕后,同接头坑统一回填。

5.7.5电缆沟通过护坡、梯田、铁路路肩、缓坡、公路、大车道、河渠、堤岸鼠害或路基下脚附近地段,以及设计规定的其他地段,应分层夯实,恢复原状,但夯实时不得损伤电缆。

挖电缆沟应清理开时对道床石渣所造成的污染。

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防护,如下表:5.8埋设标石.电缆标石的埋设地点:5.8.1电缆接续、分歧、引入等处;5.8.2电缆转弯处,穿越障碍物时,利用前后两标石寻找电缆有困难的地点;5.8.3穿越铁路、公路、河沟的两侧;5.8.4上下山坡,蛇行敷设的起点和终点;5.8.5市内地下管线复杂,有被挖掘可能的地点;5.8.6电缆余留处,直线路每隔200m处。

电缆标石埋设在电缆径路正上方;埋深0.6m;上露0.4m,如电缆埋设在水田里,埋设标应埋设在电缆径路与田埂交越点上。

路徽面向铁路(如电缆沿道路敷设时,则路徽向道路)。

可利用永久性建筑物作标石记号,但需在竣工图上注明。

标石上应绘有埋设情况的符号,应按设计编号,也可不编号。

电缆接头标石应按设计进行编号,同沟的几条电缆应分别编号,并用汉语拼音文字区别不同程式的电缆。

6电缆的引上、引入直埋电缆引上电杆或沿墙引上的保护管应高出地面 2.5m,保护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 1.5倍,引上管的弯曲半径宜为0.6~0.8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