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化学的突破和化学发展的前沿(科普)
近代化学的突破和化学发展的前沿(科普)
四、二十世纪化学的回顾
20世纪是化学基础研究和化学工业高速奋进的创新的百年。 另一方面,化学工业给予化学相关的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 如粮食、能源、交通、医药、国防以及人们的吃、穿、用、 住等,在这100年中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四、二十世纪化学的回顾
诺贝尔化学奖情况
从1901年到1999年总计91届,因战争等原因停发8次 学科交叉性很强,有许多非化学家获得化学奖,同时也有许 多化学家获得其它奖 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的35岁,平均55.5岁,研究成果或者 重大发现通常在授奖之前10~20年做出的 有机32项,物化26项,无机14项,生化11项,分析6项,高 分子4项
CAS(化学物质登录号)登录分子数
2000.7.17 2500万种。2001.3.15 3000万 2001.12.20 3500万种。2002.12.27 4500万,其中合成2080万,
识别生物分子2420万
2004.12.28 7750万,其中合成2507万、识别生物分子序列
5243万
三、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 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 2000多年。
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古书载“泽中有火”即 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宋朝沈括 所著《梦溪笔 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 世”。
它对农业、电子学、生物学、药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 学、工程学、地质学、物理学、冶金学,以及很多其他领 域,都有重大贡献。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化学。 我们需要用于制造住所、衣服和交通用的材料,寻找和创 造新的治病良药,发明提高和保证粮食供应的新方法,以 及多方面地改善的我们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化学在人类 有古代穴居的野蛮生活进化到现在这样一个的变化中起了 “中心”作用。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1.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 唐代;有了火药。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 斯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锡最早用天平 和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推翻了燃素学说;英国化学家 卡文迪许。雷利等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惰性气体。 1748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2006.2.28 8466万,其中合成2742万,识别生物分子序列5724
万
大约每天新增2万,每年新增700万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
20世纪如果没有合成氨的化工技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威 胁
没有新药物的成功研制,人类平均寿命将缩短30年
没有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新材料、合成 硅芯片,就无法进入信息时代的新生活。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 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 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 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 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 拉伯。
从19世纪的经典化学到20世纪的现代化学的飞跃,从本质 上说是从19世纪的道尔顿原子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表 等在原子的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步到20世纪在分子 的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如对组成分子的化学键本质、 分子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分子催化、高分子材料 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以至1200多种新化合物的合成。分 子生物学在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上的研究促进了生 命化学的研究和进展。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化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进行了
论述。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化学,用高观点审视教材关于 “化学”的提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恰当的选择和组 织教学内容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关于化学的新观念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次上,研究可见物质中实物的组成、 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科学。 2.原子、分子不仅是人们对于物质两个结构层次解释的模型, 而且还是可以进行拖、拉、滚等操作的客体。 3.任何物质都有对人类有益、有用的一面,同时又有对人类有 害甚至有毒的一面。 4.化学反应的研究,从大量分子的统计行为到单分子操作。 5.合成无禁区。
三、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们发现氧气的人。他比英 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 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己 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 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光宪认为,化学主要是研
究原子,分子片,分子,原子分子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 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 种尺度不同复杂程度的集聚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 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反应,分离和分析,结构和形 态,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规律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 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而且包括人类创造的新物质,化学中最 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唐有祺认为,在自然科学的分
支中,化学是侧重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和性能及其相互转化的科学。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10.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和植物学家布朗分别提
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
11.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证明有机物可用普通
的无机物制得。
12. 1890年德国化学家凯库蔓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
人们把客观存在的物质划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形态。化 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实物,也就是具有质量的物质。就物 质的构造而言,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层次:
宇宙天体(包括地球) 单质和化合物
原子、分子和离子
电子、质子、中子及其它基本粒子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化学是“中心的科学”
化学与诸多的其他科学领域有关。
2.
3.
4.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二、古代和近代化学史掠影
5.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6.
二十世纪奥地利和德国物理学家泡利。洪特分别提出了核 外电子排布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化学虽是一门老科学,但青春永驻。
1900年 55万种
1945年110万种,45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番 1970年236万种,25年翻一番 1999年底2340万种,30年增加10倍 以指数函数的加速度向前发展,没有一门其它科学能像化
学那样,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新物质。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化学是“实用的科学”和“创造性的科学”
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是相互联系的。 化学家在探索大自然时,为了找出过去并不知道的有 用的物质,曾通过大量地研究从植物和动物中发现的化合 物来进行这种探索,而且仍在进行着。如治疗疟疾的“青 蒿素”等。
化学是“实用的科学”和“创造性的科学”
•
兰州化物所研制的超疏油性材料。 界面超疏水性质在自然中较为常见,科学研究也非常之多, 但是超疏油性质却在自然中鲜有发现和较少研究,而疏油 涂层具有更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此种材料在润滑油密封防爬行、自清洁、微流体油滴控制 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四、二十世纪化学的回顾
20世纪是化学基础研究和化学工业高速奋进的创新的百年。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
20世纪发明了7大技术 信息技术 化学合成技术
生物技术
核技术核武器
激光技术
纳米技术
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
2004年我国化学化工产业,包括石油化工、高分子合成、 冶金、精细化工和制药、环境治理等占GDP的16.7%,信 息产业占10%,生物产业不到1%.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
三、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 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法是世界上 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臵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 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6.绿色化学。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化学的最新定义
化学是主要研究从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到原子和 分子的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的合成
和反应、分离和分析、结构和形态、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
规律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概念的理 解
化学是“中心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物质处在物质系统的中间层次。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7.
8.
9.
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