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摘要: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就大一新生适应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作一探讨。
关键词:大一新生;不适应性;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从高中到大学,面对角色转换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大部分大学新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新生给予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其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了解新生特点,切实做好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一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性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身心疲惫地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
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文化素质通过了高考录取分数线,但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却未能达到及格线。
根据我们多年对新生适应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在学习、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况。
(一)学习不适应
1、学习心态上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尽管很多学生渴望摆脱高
中进入大学,但他们在情感上并没有做出接受新环境的准备。
一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改变,而是和过去做对比,进而是一连串的抱怨甚至消沉。
很多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进了大学校园以后,新的竞争使许多人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与优越感。
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于是,一些大学生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因此感到空虚无聊,甚至有少数学生在浑浑噩噩的心态中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2、学习目标上的不适应。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大学四年要学多少课程,四年下来自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其与专业、就业关系如何他们并不清楚,因而目标不明确,动力也不足,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大学一次课讲授内容多,而且在课堂上对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只是作些提示,主要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去学习思考与分析理解,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必然使学生感到不习惯,不适应。
(二)生活不适应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
告别了原先熟悉的环境,要独立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关爱和温暖,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
能否迅速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树立大学生活目标,决定着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学习和生活。
2、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不适应。
一方面新生具有交友的迫切愿望,实际交往却困难重重。
初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过着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深层
的挫折感。
另一方面,他们只注重横向交往,而不重视纵向交往,出现所谓的”代沟”现象。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上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交往的渴望和兴趣,但很难把握学习、友谊、爱情的关系和分寸。
二、加强适应性教育,为大一新生创建良好的开端
(一)大学入学教育应该系统化。
一是科学安排教育时间。
集中入学教育时间应安排在开学前二周,但教育内容应该贯穿第一学期甚至延续到整个大学生活。
二是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的多样化。
教育内容要全面系统,如环境适应教育、角色转换教育、理想信念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通过开学典礼、新生座谈会、召开主题班团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开展生动的入学教育。
要建构与新生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学生遇到不适应的问题时,能够及时找辅导员交谈。
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使入学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四是要完善机制,抓好队伍。
真正把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入学教育质量。
五是建立新型学生工作模式,实现德育重心下移。
六是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二)要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入学教育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不断
充实提高自己。
(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团队建设教育。
要坚持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班主任应帮助班级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强化“软环境”建设。
我们不但要着力营造学校“软环境”的建设,新生一入校,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加强适应性教育,科学塑造大学新生群体是十分重要的。
(五)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及时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
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并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
对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了解其心理动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总之,新生在适应阶段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者的重视。
同时要根据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困惑时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黎.如何做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8).
[2]叶桂芳.大学新生不适应性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段兴利.高校学生社团与新生的入学适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4,(5).
[4]杨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路初探[j].现代企业教
育,2008,(12).
[5]王增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