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于诗_立于礼_成于乐

兴于诗_立于礼_成于乐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 和应试中常用。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根 据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就可以确 定“焉”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可不译。
3.对号入座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 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 通的一项,这样对号入座,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 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 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 “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怎么”、“多 么”等; ③通“呵”, 呵斥; ④复音虚词“奈何”、 “何如”、 “何乃”、“何其”等。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让合适的义 项对号入座,就不难确定“多么”这个义项了。
4.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文句子讲究 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 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 “木欣欣以向 荣, 泉涓涓而始流”,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那么“以” 也应该和它相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 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 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 在句中做宾语,因此应该是代词 “ 它 (指鹤 )” ;后一句的 “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一言以蔽之(宾语前置,“以一言”)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状语后置)
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
《周南》 、 《召南》这样的诗篇包含着夫妇之道,是君子齐家 之本和修养的基础。所以,孔子教育伯鱼要学习《诗经》中 的重要篇目,否则只能面壁而立,不仅视线被挡住,看不见 东西,而且寸步难行。
3. 第 13、 25 章中, 孔子认为“礼”有什么特点?“礼” 和“仁”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文化知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习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3)小子 何莫学夫诗 ..
学生们。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
(这几句诗)说什么意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胜文则野名词,修饰、文采 蝮蛇多文名词,纹理 舍其文轩名词,彩饰 (4)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名词,文华、辞采 恭敬而温文形容词,文雅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动词,起、启发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动词,兴起、产生 (5)兴平颁其兴积动词,征集、征敛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动词,兴盛
【答案】
“礼”如同花朵,也需先有白绢(心理情感)
做底子才能画出。“礼”是内在情感的体现,仁内礼外,从 而仁先礼后,总之,内心情感(仁)是外在体制(礼)的基础。孔 子又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 是强调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的心理情感为真正的依 凭,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
【解析】 A 项,均为连词,于是,就。B 项,第一个 “其”可译为“这样”,表示强调语气;第二个译为代词, “他”。 C 项, 第一个是介词, “用”; 第二个是连词, “因 为”。D 项,第一个是语气助词,“吗”;第二个是介词, “此”。
【答案】
A
名师讲坛
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推断法(一)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 言虚词的用法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文言虚 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这 就要求我们在朗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的 基础上,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在具体的做题过 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推断虚词用法的技巧和方法。
1.第 11、14 章中,孔子对《诗经》的内容的总评价是 什么?这从他对《关雎》这首诗的评价中得到怎样的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的内容的总 评价。在孔子看来, 《诗》三百篇的内容是纯正的、没有邪 恶的。这种“思无邪”的见解,可以从他对《关雎》这首诗
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有这一美誉,正是 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其中就是包含民族的美育的传 统。
本板块立足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侧重谈到 了“诗”、“礼”、“乐”在君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孔子认为“诗”能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 人性健康之道;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 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 和“乐”。“礼”使人行为规范,知所进退、处世合宜,树 立人格;“乐”则使人怡情养性,去芜存菁,得到人性的美 满。这实际上就是君子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
12.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 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 与其过分,宁可悲哀。” ——《论语· 八佾第三》 13.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 眼流转得媚呀,白素的底子上绘着文采呀。’这几句诗是什 么意思?”孔子道:“绘画先打粉底,再画文饰。” 子夏道:“那么,礼乐的产生是在(仁义 )以后吗?”孔 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 《诗经》了。” ——《论语· 八佾第三》
2.在第 22~24 章中,孔子充分肯定了诗歌有什么样的 社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诗,无以言。换言之,学诗,就可以有比较好的能力来 修饰言辞。在孔子时代,诸侯国之间交往,多采用赋诗见意 的方法,如果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讲话的艺术,难以承担社会 交往尤其是外交的使命。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 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孔子还充分肯定了诗歌的社会 作用,认为读诗具有“兴”、“观”、“群”、“怨”的效 果;如果把它读通了,运用得当,就能侍奉长上,为官从政。
10.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 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 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 再去学习文献。” ——《论语· 学而第一》 11.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 为政第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核心理念是培育健全的 人格。 它是我国古代美育理论的典范, 并融入民族美育传统, 世代延传。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倡导的美学教育思 想。“礼”指规范、守则,“克己以复礼”,就是要约束自 己的行为,以符合规范。比如:要吐痰之前,先约束一下自 身行为,不能随地乱吐。“乐”指道德完善,“致乐以治 心”,陶冶性情,以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的评价中得到印证。第 14 章中,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欢乐热烈和苦恼哀伤都不 过分,表现了孔子追求中和之美的倾向。再进一步深究,就 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这是一种古典的 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像这样 一种内容纯正、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诗歌自然对人的情感具有 很大的引导、激发和教化的功能。
3.词类活用 (1)谨而信 (名词作动词,讲信用) . (2)其犹正墙面 而立也与(名词作动词,面对着) . (3)泛爱众,而亲仁 (形容词作名词,仁善的人) . 4.古今异义 (1)尝独立 ..
一个人站在那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依靠他人。
(2)则以学文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画面描述】 一位右眼失明的工人正在将生产线上眼 镜的右镜片逐一敲碎。
【寓意点评】 莫把自身缺陷变成衡量事物的标准。
1.通假举要 (1)与其易也(“易”同“益”,太过,过分) (2)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同“叛”)
2.一词多义 一言以蔽之动词,概括 常以身翼蔽沛公动词,遮挡 (1)蔽蔽林间窥之动词,隐藏 韩、魏,赵之南蔽也名词,屏障 王之蔽甚矣动词,蒙蔽
丧,与其易也,宁戚动词,太过、过分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动 (2)易 词,换 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动词,改变、更改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动词,轻视 质胜文则野形容词,朴实 虽衣具尽而质田器动词,典当、抵押 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名词,盟约 (3)质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形容词,真实 及临质,孙子曰动词,赌博、比赛 其质非不美也名词,本质、实体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22.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能得 到特别的教诲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走过。 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 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 站在庭中,我又快步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 ‘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 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说: “我问一件事, 知道了三件事。 知道了学诗, 知道了学礼, 又知道了君子不偏爱他的儿子。 ” ——《论语· 季氏第十六》
20.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 文采(那些仪节、那些形式)干什么?”子贡道:“先生这样 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 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 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论语· 颜渊第十二》 21.曾子说:“君子用讲习礼乐文章聚会朋友,用朋友 来帮助我培养仁德。” ——《论语· 颜渊第十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