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金融及发展趋势

网络金融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电子化的时代,从电子商务的兴起到数字化经营理念,社会的变革总是以科技为先驱的。

自1995年初因特网的出现,由此引发了一场空前意义上的产业革命――网络经济革命。

网上货币、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和网上清算等新的金融形式正冲击着传统的金融形式和金融理念,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网络金融时代已经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发展网络金融,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适合其发展的技术环境、法律环境、知识环境将会是摆在网络金融业界的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从网络金融的产生背景前提下浅析其发展的技术类型,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思考以至新经济风险问题等。

二、网络金融概述(一)产生背景及其概念为了解网络金融时代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了解一下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所具有的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1.信息技术性价比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Moor’s law)是指: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价格则下降一半。

它揭示了信息技术快速增长和持续变革的根源。

摩尔定律已经持续作用达30多年,从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来看,摩尔定律还会持续有效。

而网络金融的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由此便不断的推动网络金融的发展。

2.网络经济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s law),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

这说明网络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

因特网的用户大概每半年翻一番,通信量大概每半天翻一番,这种爆炸性增长必然会带来网络效益的飞快高涨。

3.网络竞争的马太效应传统的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是指某一事物(或人)在一定条件下,一旦出现某种优势或劣势,就会随着人们的心理反应与行为惯性,不断加剧本身的自增强效果,出现滚雪球式的膨胀现象。

网络竞争的马太效应主要是指因特网上生产和消费信息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映和行为惯性作用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

小型网站难以维持,大型的却能凭借自身雄厚的优势条件,不断扩大。

网络经济的这种与传统经济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网络金融这种基于网络经济而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也在不断的依靠因特网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发展。

特别是由马太效应可以看出,在国内金融业市场放开的同时,小型的区域的金融业有可能不能够及时进行产业改革,顺应市场趋势而逐渐淘汰,而那些资金、设备、人力比较充足的国有大中型金融业则能在保证原有业务的同时,产生出新的业务增长点,即电子商务事业部,并且从一个大环境来看,金融电子商务事业部构成了网络金融的主体。

金融业电子商务指的是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贸易方式,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在商务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果;是一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突破时空限制的高度自动化、虚拟化、个性化、低成本的金融业商务模式,即网络金融模式。

(二)网络金融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1.网络金融服务更全面直接广泛,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网络金融的发展,客户对原有的传统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交易。

网络交易无须面对面进行交易,这样在客户服务方面,金融机构所需的不再是原有的柜台人员,而是一套套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快速的软硬件设施,如Web站点,POS机,ATM机,网上银行以及客户终端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需求,标准化和规范化了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还提高了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

2.网络金融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网络金融机构无需构建庞大的办公场所,雇佣众多的营业员工,在各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

根据美国的金融业务运行数据显示,网络银行的开办费只有传统银行的1/20,业务成本的1/10。

联系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金融业务的开展受到的限制相对于国外较多,能够进行网络金融业务的也只是原有的大中型银行,但这样也就更加方便的开展新网络金融业务,整合原有的优势,如资金优势、人力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3.网络金融服务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地域限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科技软件的应用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这就为网上银行拓展跨国业务提供了条件,使得其服务能够接触的客户群更大,打破传统金融业的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

信息技术的充分投资,就能够以相当低的成本、大批量地迅速处理金融业务,从而降低运营的成本,实现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

4.网络金融将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金融中介化加剧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的信息,原来体制下严格的专业分工将经受强烈的冲击,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趋类似,同时,非金融机构同样也有实力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我国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这就为网络金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金融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及运营框架。

1.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框架金融数据通信网,犹如网络金融的骨架。

网络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

从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筹建金融卫星通信网,1991年投入运行至今,已形成了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大部分经济发达县,成为我国最大的卫星数据通信网。

并且从1996年开始,由金融机构和中国电信共同组建中元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中国金融数据地面通信骨干网。

这两个骨干网的建成,为中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传统业务处理的电子化改造我国的金融机构,基于金融骨干网,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已初步实现了金融传统业务处理电子化。

在金融卫星通信网上运行的主要系统包括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信息系统、金税信息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等。

这些金融通信网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扩大和加强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电子支付系统和金融数据传输,实现了城市范围以致全国范围的金融业务处理,方便了客户,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金融交易的安全可靠性,使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新型金融服务项目的开展从1993年提出的三金计划,即“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工程)和“金关”工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

随后又提出“金税”工程(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工程)到后来推出的一些其他的“金”字工程,包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的网络银行,网络支付,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业务等新型金融服务项目。

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如ATM系统、EFT/POS系统、家庭银行系统、企业银行系统、自动清算系统和各种汇款系统、网络证券交易系统,网络保险交易系统,极大的方便的客户的使用。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放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正在来临。

在已经过去的“十五”期间网络金融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等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猛。

如电子商务业务连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发展。

网上证券交易在国内依托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辐射全国。

在进入“十一五”后,网络金融新的发展目标又让人翘首期盼。

首先是各大金融机构继续全面推动上述网络金融业务,其次各商业银行依托IT和WEB,推动银行业务流程的、功能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再造,健全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扫清壁垒。

对于监管部门,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综合金融监管系统,完善网络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防范金融风险能力,保障网络金融应用系统的安全进行。

总体上讲就是继续加大金融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铺平道路,赶超发达国家水平。

三、网络金融的管理及运作纵观建国后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电子化有了长足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中,大体经历了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经营决策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四个阶段。

从2004年开始,金融业进入了流程再造、管理信息化的阶段,通过业务整合挖掘信息技术的应用潜力,加强信息的使用和管理,使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自动化。

(一)基础技术类型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正在进入以管理信息信息化为主的金融信息化阶段,已建立基本完善的金融电子化基础设施和各种先进、高效的金融电子化系统。

例如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双向VSA T卫星网、高速单向卫星数据广播网和地面通信专用网,连接了全国约3000家证券营业部;电子支付服务和资金清算服务日益方便快捷,已经有32个城市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清算达到实施处理。

金融电子化的蓬勃发展为信息时代新的金融运作模式――网络金融在我国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金融以传统金融电子化为基础,通过综合运用因特网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构建了一个互连便利且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

网上用户通过因特网并经过防火墙连接到金融机构的网站和应用服务器,办理各类金融业务、获取相关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的网站、各类应用服务和综合业务系统通过局域网相互连接,金融机构可以直接通过联机终端提供窗口服务,或由管理终端进行系统管理与维护;金融机构的局域网通过Intranet连接到本系统各个地域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形成其内联网;金融机构的内联网通过防火墙与合作伙伴或第三方互连互通,保证了跨系统、跨机构金融业务的正常处理,如网络银行的跨行交易、银行卡授权、认证和中间业务等等。

网络金融引发了一个新产业的变革,主要包括网络银行、网络支付、网上证券、网络保险等新的业务部的出现,这不仅是对原有金融业务服务提供商的一次考验,而且对于激发新的提供商的出现,促进经济在竞争中保持着充满活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新业务部的筹资渠道及设立在我国的现实网络金融业发展中,网络银行与网络证券发展迅猛,如国内提供网络银行业务的有25家,其中国有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0家、地方性银行11家,并且已有1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华开办网络银行业务。

到2004年底,我国网络银行个人客户已达到1758万户,企业用户已达60万户,网络银行交易量达到了49万亿元。

网络证券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速度也很快,据统计,已有89家券商取得网上证券委托业务资格。

而对于网上支付则主要依托于网络银行业务与第三方认证业务展开,网络保险发展前景良好,但现阶段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

对于这些新的业务事务部的开展,如何进行筹资设立,以及进行管理是摆在我们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