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教学资源不足。 (1)现有教材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应开发出适应我院现状的一体化校本 教材。 (2)缺少配套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3)一体化师资队伍力量需进一步增强。 (4)现有的一体化教学条件(实训设备、实训场地)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 求 3、现有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法与学生基础有所偏差,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学习任务设计者应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完整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实践。
学习任务设 根据工作实践情况描述学习任务情境。
计
根据学习任务情境和课程总目标制定本任务的学习目标。
7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利用《学习任务分析工具——鱼骨图》,分析学习任务各工作环节所涉
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以课程为单位,把“鱼骨图”分析结果列在《学习任务内容序化表》中,
立
6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依据一体化课程职业能力要求及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每一门课程的主要
专业技术学习内容。 专业技术 选择可转化为学习任务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将其名称转化为学习任务名
学习内容
称。
确定
在一体化课程总学时分配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学习内容,确定每
一门课程的基准学时。 一体化课程框架见附件 7《一体化课程框架表》。 一体化课程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四类人
图。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课程目标、内容的制定应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课程之间应注意内容的衔接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 课程标准制 参考性学习任务主要来源于课程框架中的规定,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和学
定 习内容的要求,自行设计一部分有实际价值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补充。
课程标准编写格式参见《一体化课程方案》中的课程标准编写体例。
议
师生配比、学习场地及设备要求等提出建议。
评价主体要有企业。 考核与评价 评价主要针对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方案制定 评价指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课程方案汇 课程方案汇编格式参见《一体化课程方案》编写体例。 编 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
4、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立一体化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注 重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五、建设内容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一体化课程规程开发。 (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2013.11-2013.12) 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要了解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数控 加工技术专业的技能人才数量、等级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对 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各等级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撰写调研报告,以此 定位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层次。 (2)典型工作任务提炼(2013.12-2014.01)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一类工 作。一个职业一般由 10~20 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体化课程 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工作流程见 图。
高级讲师 高级技师
负责具体工作及专 业基础理论项目
讲师
技师
专职人员、课程负责 人
二级实习 指导教师
技师
课程负责人
一级实习 指导教师
技师
课程负责人
一级实习 指导教师
技师
资料收集、归档
胡冬宏 本科
讲师
技师
课程负责人
朱燕子 本科
讲师
技师
装配、电气及其他 项目
刘玉霞 本科 高级讲师
技师
课程负责人
缪晓红 本科 高级讲师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一体化课程,依据附件 6《一体
课程转化与
化课程转化表》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等级划分 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一体化课程等级,并确定相应一体化课程的职业
能力要求和顺序。
各等级人才 归纳各等级一体化课程的职业与技术要求。 培养目标确 结合学习者职业发展需要,形成对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
典型工作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三类人员共同审定。 任务审定
(3)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2014.01) 一体化课程框架由相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 一体化课程名称、专业技术学习内容、基准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 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为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提供 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工作流程见图。
三、建设目标
依据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一体化课程规 范开发技术规程》,通过两年努力,开发完成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一体 化课程校本教材,建成一体化课程教学基地,建成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成一 体化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本专业完整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江苏 省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示范专业。
按照知识和技能的渐进要求调整和确定各学习任务的内容,保证各学习
内容为学习目标服务。 每门课程所有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内容总和应涵盖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
内容。 教学建议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思维方式的
训练提出。 方案实施建 对本一体化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材选用、师资要求、
3
机班”、“长虹班”、“中一汽保班”、“英格索兰班”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招生宣传、 共同组织教学,企业安排专家技术人员到校上课,企业负责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和 实习岗位,每年向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三)存在不足
1、目前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依托学院统一部署一体化 教学改革的任务,加快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进程,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二)现有基础
1、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在部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理 实一体化。2010 年我系机床切削加工专业被人社部授予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 业,并牵头实施。2009 年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试点, 开展了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 7 门校本教材,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2、师资队伍。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15 人,兼职教师 1 人,其中专业专职教师 10 人,专业理论教师 5 人,文化课教师 5 人。学历均达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 学位有 1 人,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9 人,省教学名师 1 人,市专业带头人 1 人。目前,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水平 较好的师资队伍。 3、实训条件。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现有普通车床 51 台,数控车 21 台,数控铣床 8 台,刨床 1 台,磨床 1 台 ,钳工实习 8 个区域;拥有机械装调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机 床拆装实训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械检测实训室、机械 CAD 机房等专 项实训室,实训开出率 100%,基本满足现有生数的教学需要,但要实施一体化 教学改革,场地和设备还不能达到一体化教学标准要求。 4、校企合作。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与中天科技有限公司、三一重工有限公司、江苏长虹汽车 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近 20 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安排 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先后冠名“三一重
技师
资料收集、归档
姓名
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企业专家 缪小丽
高级技师
江苏如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学院指导专 家及联络员
王昕明
专职人员
周卫东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需求论证
(一)改革背景
1、相关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 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够合 理;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够紧密;考试考核方法与现在职业教育教学要求侧重 点有所偏离,制定标准与学生基础有所偏差,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进一步深化 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部 2010 年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 【2010】57 号)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2009 年制定并颁布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国 30 所技工院校共同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2012 年人社部发布了 《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 号)、 《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 397 号),新增加了 94 所技工院校参与了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学院在 2012 年下发了《“一体化、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013 年下发了《如东 县技工学校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方案》,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全面开展一 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人才需求背景 江苏省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战略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产生了影响, 实证表明,江苏制造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总体上升,但需求重点正在转向制造业基 地建设转移,非重点产业则有所萎缩,这反映了江苏正在进入高加工度的技术密 集型工业化阶段。培养适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江苏制造业表现出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国 际制造业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是靠产业内的垂直分工体系来维持,处于世界制造业 产业链的底端。制造业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推动;二是 区域内制造业的整体产业结构偏低,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外资来启动,国有企业和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 50%以上的非国有内资企业只有被动地适应产业结构的 升级。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江苏还没有一支能支撑“先进制造业 基地”良性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