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第19、20章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第19、20章
第三节 基本共识 一、居民生活水平决定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一、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 GDP 是衡量经济福利的重要指标, 实际 GDP 衡量该国满足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
❖ 在长期中, GDP 依赖于包括劳动、 资本和技 术在内的生产要素,经济供给物品与劳务的能 力是GDP惟一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总财富。 2.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3.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 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 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二是理性预期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 征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对如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货币是否是非中性的? 第二,经济中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于理解经济波动是否十 分关键?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四、在短期,总需求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 与服务的数量
❖ 因为在短期,价格是粘性的,所以总需求至关 重要。由于总需求在短期影响产出,所以,所 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都能够影响经济波动。由 于总需求的变动对短期波动是重要的,政策制 定者对经济进行密切的监控。
第三节 基本共识 二、物品和劳务的生产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 经济行为的后果。例如,一个社会的总消费量是 个体消费量的总和。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 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体利益最大化。这就是 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 征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非市场出清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 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非市场出清的假设,但 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差别,其表现为:
1.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 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黏性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一 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二 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三 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第三节 基本共识 二、物品和劳务的生产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二、制度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 宏观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基础性制度,例如 清晰界定的产权和不存在腐败,对实现高经济 增长是非常关键的。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来 协调市场上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 的交易。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 合同影响经济的关键在于对工资变化的规定与 对合同期限的规定,名义工资变动滞后。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六节 名义粘性
一 名义工资黏性
❖ 长期劳动合同是实际收入和失业表现为周期性
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
P
❖ 不变的名义工资使得
货币当局能够影响实 P1 际工资率,从而影响 P0
四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第一,能预期到的 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 量和就业就没有影响,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 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 征
一、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名义黏性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 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 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 在超额供给。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 作为波动根源的实际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冲 击,这些冲击包括新生产技术、新产品、恶劣天 气、战争、原材料新来源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化等。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二 不利供给冲击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二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形成以下几个 理论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 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 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 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2.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 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 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 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认为的经济 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失业率大于或小于 自然率,但是,在长期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歇尔的嫡传弟子庇 古根据前者的学说,在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 值》一文中提出了所谓“剑桥方程”。表示如下:
M=kY=kPy 式中,P的含义同前;Y代表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 产总值,也就是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 民生产总值;k为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 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k显然为货 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 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是效微力乏。
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 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
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借鉴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 和观点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大厦,但是,两者的基本观点是截 然相反的,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沿着两条不同 的轨迹发展。
π(P*) -π(P) =π′(P*)(P*-P) - π〞—(12P*)(P*-P)2
❖ 在价格有黏性的情况下,只要有些调整没有发 生,交易就有可能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这又 可能导致过度供给和失业的波动。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一 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就业和产量,相机干
预有存在的理由。
O
LRAS SRAS(W0)
·A ·B
·C
y1 yn
SRAS(W1)
AD0 AD1
y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二、名义价格黏性
第六节 名义粘性
二 名义价格黏性
❖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价格黏性的原因是,经济中 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 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
第三节 基本共识 二、物品和劳务的生产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三、在长期,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 宏观经济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增长是通过膨胀的 最终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在长期,当货币当 局发行了越来越多的货币时,通货的实际价值 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个论断已被事 实所证实。
第三节 基本共识 二、物品和劳务的生产
新凯恩斯主义对这两个问题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六节 名义粘性
一 名义工资黏性
❖ 20世纪70至80年代,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以 长期劳动合同的形式引入了名义工资黏性。
❖ 工资不是在即时交易中决定的,而是由劳资双 方以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的。
❖ 工会都签订了正规的劳动合同,非工会企业愿 意支付也工会力量强大的企业相当的工资率。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二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根据其理论和对经验资料所 做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三点: 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2.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3.力主单一政策规则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二节 名义黏性 一、名义工资黏性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理性预期 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 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 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 三个含义: 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2.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 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 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