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 1、民事行为:①概念:民事主体所实施的、 能够产生财产或人身等民法后果的行为。②分 类:事实行为与表意行为;作为与不作为;合 法行为与非法行为。
• 2、民事法律行为:①概念:民事主体旨在设 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民 通58: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 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
人处于危难有求于人时,乘机提出某些
苛刻条件,并迫使其作出违背其真意的
意思表示。②构成要件:表意人客观上
处于危难之际;相对人乘机提出苛刻条
件(主观上有故意);表意人在平时情
况下不可能接受这些条件但此时不得已 接受。③法律效果:无效(民通58), 可撤销(合同法54)
h
16
第二节 有瑕疵的民事表意行 为
h
12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5
• 5、误传:①概念:因第三人传达信息错 误而致相对人对表意人的意思发生错误 的认识。②构成要件:有表意人的意思 表示;第三人传达错误;相对人信其错 误的意思表示。③法律效果:表意人仍 应受其外部意思束缚(代理?)
h
13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6
• 6、欺诈:①概念:相对人故意虚构事实或隐 瞒真相,致表意陷入错误认识,而作出的违背 其内心意愿的意思表示。②构成要件:相对人 有欺诈的行为(掩盖真相、虚构或歪曲事实, 有告知义务而沉默)与主观故意(恶意);表 意人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了违背其内心意 愿的意思表示。③法律效果:无效(民通58、 合同法52);可撤销(合同法54)
h
18
一、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事行为2
• 3、《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的无效的民事行 为的种类: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②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③一 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 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④恶意患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⑤违反法 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⑥经济合同违反国家 指令性计划的;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h
11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4
• 4、错误:①概念:表意人因自身的原因 而出现不正确的认识或欠缺认识所作出 的外部意思与其内心意愿不符。②构成 要件:意思表示不真实;因表意人自身 原因造成;表意人因认识不正确或欠缺 认识而致。③类型:内容错误;对象错 误;标的错误;表示错误。④法律效果: 重大错误可要求撤销。
h
14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7
• 7、胁迫:①概念:相对人以强制或未来 损害相胁使表意人在失去意志自由的情 况下作出违背其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 ②构成:相对人有胁迫行为且主观上为 故意;表意人因此感到恐惧并作出了违 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③法律效果:同 欺诈。
h
15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8
• 8、乘人之危:①概念:相对人利用表意
• 1、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 2、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 • 3、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 4、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 5、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 6、主行为与从行为
h
7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 1、行为人合格:①即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 力;②不具备相应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的效力 补正。(民通55)
• 2、意思表示真实:①意思表示真实的意义; ②意思表示不真实的类型: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虚假表示、伪装表示、隐藏行为、错误、误 传),意思表示不自由(欺诈、胁迫、乘人之 危)③意思表示不真实时的三种立法例:意思 主义、表意主义、折衷主义。
• 3、内容合法(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 4、形式合法(形式要件)(民通56)
• 一、无效民事行为 • 二、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 三、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h
17
一、无效民事行为1
• 1、无效民事行为:①概念:因欠缺民事 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而不生法律效力的 民事表意行为;②本质:违法性;③法 律效果:不生法律效力,行为人实施该 行为的目的无法达成。
• 2、分类:①自始无效与嗣后无效;②绝 对无效与相对无效;③全部无效与部分 无效。
第三章 民事法律行为
h
1
目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有瑕疵的民事表意行为 • 第三节 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h
2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h
3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1
②特征:目的性;表意性(意思表示);合法 性(?)。
h
4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2
• 3、意思表示:①概念:表意人将其进行 一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 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②意义。 ③ 构成:主观要素(内心意思)+表示行为。 ④分类: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 人的意思表示;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 话的意思表示;独立的意思表示与不独 立的意思表示。
h
8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1
• 1、虚假表示:①概念:又称真意保留, 表意人主动故意作出的与其内心真实意 思不相符合的行为;②构成要件:内心 意思与外在表示的意思不一;表意人故 意隐藏真意;表意人不欲发生法律效力。 ③效果:原则上对表意人有效,除非相 对人明知非真意表示。
h
9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2
• 2、伪装行为:①又称通谋行为,指表意 人与相对人通谋,进行非真意的意思表 示。如假离婚。②分类:恶意串通的行 为;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③构成要件:双方均欠缺真意;双方都 明知对方为非真意表示;双方通谋。④ 法律效果:行为无效,但不得对抗善意 第三人。
h
10
五、有瑕疵的意思表示3
• 3、隐藏行为:①概念:表意人以发生另 一法律效果为目的而作出的虚假意思表 示。如名为买卖,实为赠与。②构成要 件:作出了意思表示;该外部意思与其 内心意愿不符;意欲达成其他法律目的。 ③法律效果:外部意思无效;隐藏的内 心真意是否有效,须依该意思的法律规 定而定。
h
5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 1、概念及意义:即意思表示的形式。意 义。
• 2、分类: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一 般书面形式与特殊书面形式;公证、鉴 证);③推定形式(作为);④沉默形 式(不作为)。明示方式与默示方式。
• 3、法律关于形式的规定和当事人对形式 的要求的效力问题。
h
6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