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民歌辑录

陕西民歌辑录

陕西民歌陕西民歌,主要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

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陕西民歌主要分为陕北民歌、关中民歌和陕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

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

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

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

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

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

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

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陕西民歌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

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

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

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陕北民歌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

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

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

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

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

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

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

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

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

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

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

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

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

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

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

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陕南民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

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

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陕南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它受了汉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人民憨厚、勤劳而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山青水秀的感觉。

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 ,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陕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

古今的陕西民歌:十五国风中的《秦风》,<豳风》(“豳”音彬),就是那时流行在今关中西部,中部,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户县、长安及长武、彬县、旬邑、麟游一带的民歌。

另外。

《周南》、《召南》中,有一部分是当时流行在今陕南东部一带的民歌。

《郑风》中有一些,也可能在今关中东部的华县一带流行……陕北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中的陕西民歌:《东方红》原名《移民歌》、《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

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时期除了革命民歌,还有《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许多精曲陕北民歌相继问世。

其他民歌曲目辑录:《走西口》《光棍哭妻》《脚夫调》《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摇三摆》《夫妻逗趣》《骑白马》《南泥湾》《走三边》《送情郎》《庄稼汉》《送大哥》《陕北好》《疙瘩冰糖化成水》《想你哩》《妹妹开门来》《大红果子剥皮皮》《满天星星一颗明》《叫一声哥哥你快点走》《沙梁梁上站个俏妹妹》《翻身道情》《夫妻识字》《挂红灯》《女儿歌》《毛眼眼》《掐蒜薹》《兄妹开荒》《崖畔上开花》《秋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羊肚子毛巾》《圪梁梁》《妹子再好是人家的人》《三哥哥你看美不美》《拉手手亲口口》《刘志丹》《大青山》《黄土高坡》《五月散花》《一对对大雁》《我热恋的故乡》《咱们那喝喜酒》《今年过的是团圆年》《信天游》《站在高山瞭哥哥》《情哥哥的心思猜不透》《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上一道坡坡下一道墚》《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陕北说书》《你把哥哥心搅乱》《绣荷包》《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出门人儿难》《船曲》《对花》《花妹子》《人人都说咱俩好》《唯有尔个这风景美》《西部放歌》《想亲亲想在心眼上》《小米饭香来土窑洞暖》《拥军花鼓》《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闹秧歌》《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喊一声大西北我的亲爹亲娘》《哥哥回来了》《杨柳青》《四季绣花》《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天上不会掉镆镆》《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这一回分手这么难》《女孩担水》《想着个人睡不香》《亲亲小妹子》《黄河源头》《那个达达也不如扎着三沟沟好》《妹妹永远是哥哥的人》《到你家》《红高粱》《爱上你不怕人笑话》《蹦鼓子》《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长工调》《尘世上灭不了人想人》《出门的哥哥天照应》《赐儿山》《叮当响》。

其中属于信天游的有:《黄河船夫曲》《兰花花》《走西口》《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黄土高坡》《挂红灯》《五哥放羊》《绣荷包》《到你家》《上一道道坡下一道道梁》《叫一声哥哥你快点走》《圪梁梁》《红高梁》《拉手手亲口口》《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个面》《这一回分手这么难》《五月散花》《爱上你不怕人笑话》《蹦鼓子》《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长工调》《出门人儿难》《尘世上灭不了人想人》《出门的哥哥天照应》《赐儿山》《叮当响》陕南民歌之紫阳(安康)民歌:《桑木扁担》、《十绣》、《倒采茶》、《刘海戏金蟾》、《洞宾戏牡丹》。

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

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

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

镇巴(汉中)民歌:一、号子。

可分为两种:一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如“拉石头号子”、“打夯号子”、“抬丧号子”、“船工号子”等;二为调节劳动情绪号子,如“背二哥号子”、“拉风箱号子”等。

以上各类号子之唱词不十分固定,大多为即兴编唱,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二、山歌。

歌词以爱情题材居多,以七言四句为主,修词多夸张,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

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

一般是在劳动中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

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壮,节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缠绵,娓婉细腻。

其歌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世代传下来的,如:《打仙桃》、《小小脚儿红绣鞋》、《太阳落坡四山阴》、《郎在对门薅黄秧》、《清草起来去放牛》等。

三、小调。

反映生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生活情怀的民歌。

歌词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叙可形式,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较常见。

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里亭》、《十想》、《十劝》、《上茶山》、《吴幺姑》等。

歌唱地点一般在屋里、院落。

夜间、下雨天或农闲,三五结伴唱个不休。

四、民俗歌。

在当地民风民俗中极为流传,婚嫁有歌,婚俗中,女儿在出嫁前夜哭嫁为歌,一般有母亲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词多为依恋的内容,七言两句结构为多。

如《哭嫁歌》、《娘训女》、《离娘床》等。

在男方“讨杯盘”、“取衣饭碗”、“支床”、“滚铺”、“安席”、“参神”等礼仪均有吉利喜庆歌。

丧葬有孝歌。

送葬前夜事主请来孝歌师傅,灵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带打击乐伴奏。

歌哭不断,彻夜不休。

歌词大多是先辈传下来的歌本。

从“歌头”起,到“迎亡灵安位”、“孝子奠酒”、“进朝纲”、“唱记本”、“题诗谢酒”、“千百转”、“进花园”、“送亡”。

亡者的晚辈(多为女)依棺以哭当歌,歌词则是现想现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哀。

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还有“拜寿”、“修房造屋说吉利”等。

还有劝戒歌,如《十劝贤良》、《十劝姐》、《劝郎十二月》、《戒嫖歌》、《浪子歌》、《耍钱调》、《懒媳妇》歌等,其名目内容十分丰富。

相关书籍目录:《关中民歌部分歌种简介》陕西省民族音乐编辑委员会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北民歌五首:五线谱》,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6。

《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第二辑民歌类、民间传说故事类》陕西人民出版社项目组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