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友谊发展(1)

友谊发展(1)

友谊的发展卞文孙亚庆舒鉴皓友谊定义:友谊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是朋友之间一对一的相互作用过程, 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令人满意的、具有支持性的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并不等同于群体指向的同伴接纳, 在友谊中被一个人所爱与在同伴接纳中被许多人所喜欢有着质的不同。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儿童可以获得帮助、支持和鼓励, 在与朋友的交流和心理沟通中儿童可以增强信任感、接纳感和相互理解感,从朋友中得到的肯定价值可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

我们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友谊的发展。

时间线索:【1】经典的塞尔曼友谊五阶段第一阶段(3-7):没有形成友谊概念,儿童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第二阶段(4-9):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双向帮助阶段,但不能共患难的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第四阶段(9-15):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分享,朋友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第五阶段(12-):友谊发展最高阶段,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阶段。

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

【2】具体各阶段一、幼儿间“友谊”的特点1.建立在“一起玩”和“临近”的基础上研究表明,8 岁前幼儿间的友谊关系主要建立于“在一起活动”,和临近的基础上。

同样,2 ~ 3 岁幼儿的友谊关系也不例外,一起玩的幼儿和家庭临近、家长关系融洽的幼儿间更容易建立起友谊,如果不能一起游戏或接近则友谊就很可能会消失了。

同时,幼儿多数情况下不主动争取也不主动去放弃,这说明幼儿友谊的发展还确实处在低水平的自然发展阶段。

2.一定程度的稳固性之所以说稳固,一是因为他们一旦形成了固定的伙伴关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朋友关系是固定的。

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如果不是意外 ( 比如其中一个离开) ,他们通常会依恋对方,而不会轻易结交新的朋友。

二是因为通常情况下,要好的小伙伴大部分活动时间都会结伴,不管是集体活动时间还是自由活动时候(包括吃饭和上厕所),甚至还要一起放学。

三是因为朋友之间不会因为暂时的矛盾冲突而抛弃对方。

小伙伴之间免不了打打闹闹,你拿气球打我一下,我用沾了水的手搞你一下,但通常都不会翻脸,而是选择忍耐,甚至是享受彼此间的骚扰。

但换了别的小伙伴,可能就不同了,有时候轻轻的身体接触都会引起冲突。

之所以说是相对的,是因为如果两个要好的小伙伴一段时间不在一起玩的话,可能就会忘记,甚至翻脸不认人。

或者有了新的小朋友,他们其中的一个或双方会抛弃原来的朋友,表现出喜新厌旧的特征。

3.一定的排他性要好的伙伴是相对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他人的介入。

在活动或游戏时,首先,选择最好的伙伴; 其次,才是其他的小伙伴。

如果一项活动只能两个人玩,其他小朋友是会受到排斥的。

二、童年友谊特点1,首先是自我需要的满足这个阶段,孩子交朋友的动机更多的是建立友谊的过程。

他们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对方所拥有的东西或住处的远近来衡量对方的价值。

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找那些能满足某些特定的要求的人做朋友,因此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的目的而交友。

如果对方愿意与他们共同玩一个玩具,或对方接受自己赠送的一块饼干,他们便容易接近对方,但互惠不是特别重要。

2,对平等互惠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孩子交友的特点还要满足他们对互惠和平等的需求。

与朋友相处时,孩子能够考虑双方的观点,他们非常关注平等,甚至全神贯注于平等。

因此他们在评价朋友的交情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标准:谁为谁做了什么;甲邀请朋友乙来家做客以后,甲必定会收到类似的邀请;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要和朋友送给自己的礼物价值相当;一个孩子一天多带了一块甜食去学校送给朋友,就会希望第二天,自己也会得到一块作为回赠。

也许因为这种对互惠的过分看重,因此这一阶段的友谊大多局限于两个孩子构成一对。

所谓的小团体或小派别,只不过是同性的一对而已。

3,友谊并不是主要的情感满足来源儿童对于同伴依赖的结构是相当不稳定的。

儿童想寻找到有着共同兴趣或活动的同龄伙伴。

他们会和这些玩伴友好竞争并获得或失去他们的一些尊重或忠诚,但是在情感上,他们的关系并不紧张。

儿童的情感满足并不主要依赖他们的玩伴,他们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需要的满足并寻求他们的表扬、爱和关切。

除非他们不被父母关爱、他们才会求助朋友或父母的代替者,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三、青春期友谊的特点1,生理的改变带动心理的发展青春期的少年在身体的成長、以及性器官的变化上快速而且戏剧化。

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出現,带动个体外观上的变化,也带动心理上的發展。

身材的壯碩、美麗等形象在同性和异性关系之間,被強化為能力和价值的代表,而影响著青少年自尊與自我概念的形成,亦即影响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及价值评判。

由此可见,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同一性是最重要的任务。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个体完全进入成年期的时间被大大推迟,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结束教育、选择职业,独自居住,然后结婚生子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换言之,青春期被延长了。

对于亲密朋友的需要在青春期变得至关重要。

青春期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快速发展,性成熟带来新的感受、对于情感满足和情感独立的需要以及从家长处获得解放。

青少年此时转向同伴来寻求之前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

2,有选择性的交朋友青春期友谊交往有两个最明显两个特点的特点,一是孤独问题引起的青少年交友的需要,朋友的特点主要是相似性,而且许多研究都发现青少年友谊的质量和稳定性与自尊有关。

二是青春期懵懂的对异性的好感。

友谊的需要会让青春期的孩子选择一两个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同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愿意花很多时间跟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会跟他一起去学校,一起吃饭,一起去参加活动,而且也会尽可能在外形、穿着和行为方面和这个人保持一致。

通常这个好朋友和她有着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在同一个社区学校和年纪,有着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朋友。

也就是说,他们这个时候的交友倾向于一种相似性。

因为相似所以和谐。

为什么青少年的朋友如此相似?一个理由是青少年有意识地挑选那些与他们相似的人。

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会肯定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选择,他们有利于我们自尊的维持。

另一个解释青少年的朋友如此相似的理由是一旦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就会影响和促进彼此参与双方都喜欢的活动,通过这样让彼此能在一起,而且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朋友之间会越来越像。

3,对友谊以及朋友的期待比较高但是早期的青少年友谊很剧烈、情绪化,很不稳定。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少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对于朋友应该给予的支持水平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

虽然单一性别友谊的严格结构会在青春期中削弱,但他们的朋友仍以同性别为主。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在这个年龄开始有所区别。

青春期女孩报告说她们的友谊比男孩更亲密,并且她们比男孩表露的更多。

虽然青春期的友谊不稳定,但是随着她们的成长,这种友谊会变得日益稳定。

稳定性的增加是由于社会认知的发展、自我中心的下降和关系管理技能的进步。

但是18岁之后,友谊又归于不稳定,因为学生会离开家庭去大学、工作,或者结婚。

4,异性交往爱情和恋爱是青春期少年普遍关注的问题,到了13-14左右,男孩跟女孩开始互相感兴趣。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美国青少年的初恋发生在青春期早期。

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中学生每周至少会有5小时想着一个真实存在或想象中的恋爱对象。

男孩开始恋爱的时间往往比女生早,恋爱的经历也可能比女孩多,并且目前正在恋爱的可能性也比女孩大,这或许是因为与女孩相比,男孩的爱更容易受到女孩的外形吸引。

(Feiring 1996)恋爱关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生活中的积极需要。

如果这种爱是相互的,就会让人感到充实和愉快。

研究显示,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也是幸福感最高的。

此外,恋爱关系有助于同一性探索并促使青少年在情感上脱离他们的父母。

但是强烈的爱可以是危险的。

成功触发欢愉而失败引发绝望。

单恋总是与空虚和忧烦相联系,失恋对于心智不成熟的青春期少年来说,有时候可能会是一种毁灭性的经历。

当青少年慢慢成熟,对爱的感觉会越来越谨慎,年龄的增长也会让他们对爱情与责任有更好的理解。

认同或角色混淆的危机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跨向成人世界的一个交接点,那么它对青少年而言,就相当于必须经历的一次「阵痛」。

因为青少年在试图摆脱家庭、传统教化的束缚和保护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给予评价,试图建立一个特有的自我概念,及对自我的认同。

这样的自我认同,常常是有别于父母、权威加诸的评价或要求,因此青少年急切建立一个与父母分离、不同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我是谁?」、「我的人生哲学」、「我对世界的看法」、「我将如何立足于世界」等等问题作探索。

为了区别与父母的不同,青少年常刻意表现「标新立异」、「流行」,以在属于他们的族群和世界里,获得来自同辈的肯定与认同。

由于探索自我的过程艰辛而又不易为父母或成人所理解和包容,使得寻求同辈集体中他人的认同及支持,会增加青少年的归属感及有能力的感觉,而这种与同辈互动的过程,也形成青少年初步的人际关系,提供青少年对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个阶段来自他人的认同,以及人际关系的特性,实际上不会影响青少年对自我的看法,也将成为他成年期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

青少年在追寻「我是谁?」这个答案时,往往抱持着「全有或全无」,以及不妥协的态度。

对每种角色、人际关系或者世界观,都作暂时性的尝试,以便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但是过多尝试的组合或全有全无的态度,有时反而会使青少年在认同过程中出现「角色混淆」的危机,而未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目标和独特感究竟为何。

这样的危机出现,有时候会使青少年出现一些爆炸性或毁灭性的行为,例如自杀、吸毒或伤人,以逃避令人窒息的「虚无感」。

四、成年友谊特点成年人的朋友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曾经的同学里面关系一直比较好的,也就是长期甚至是终生的友谊;另一个是结婚成家之后双方都比较稳定的生活圈子、工作圈里面的共同关系。

到了成年期,友谊关系基本上趋于稳定,这个阶段人们更多把时间花在家庭以及教育孩子身上。

感情的中心也已经放在家庭亲情上,所以友谊这一块整体变化不大。

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多年的老朋友也更显珍贵。

亲密关系的建立成年期的个体无论在生理或智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及成熟度,多半可达到巅峰的状态。

这也是成人建立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开始。

亲密关系的范围包含爱情、婚姻、家庭、亲子和友谊等情感,且着重在和他人分享心灵上的自我。

成年人开始过着「有伴」的生活,同时藉由亲密关系的过程,提高性角色扮演的机会,以及形成稳定的两性关,建立一个新的家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