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 中 石 兽 课件(完美版)p

河 中 石 兽 课件(完美版)p


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图书,因正值盛夏,天 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 觉汗流浃背。于是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 帝突然大驾光临,纪晓岚来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 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柜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 开纪晓岚的玩笑,故意佯装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 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的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 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 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 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 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以大不敬治 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的答道:“万寿无疆之 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 ‘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 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服。
22 河 中 石 兽
第二课时
1.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 游寻找没有结果。 第二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 深。 第三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 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并由此得出遇事不能主观 判断的道理。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他的分析判断,
符合物理学所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
理。
文中两个人的“笑”很有意思, 你觉得含义一样吗?
讲学家 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
才的心态。
老河兵
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 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这句话的?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这句话是作 者对寻找石兽这件事的议论,从中概括出一个道 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道其中一点,没有深入全面的调查 研究了解就妄下结论。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 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用原文填写下列 表格。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人物 寺僧 讲学家
寻找的位 置 求之下流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结果
老河兵
寻十余 里,无迹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众服为 求之地中 确论(实则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找不到)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果得于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当求之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数里外 于上流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按寺僧和讲学家的方法 为什么找不到石兽?
1. 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 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 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 了流水。
老河兵是怎么判断的呢?
河兵为什么能做出正确
的判断呢?
老河兵镇守河防多年,阅历丰富,了 解河水、沙子和石头的特点。他善于观察 和总结,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河中
如果我们没有学习本文,要你去打 捞石兽,你会到哪里假如去找呢?能找 到吗? 启示: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 到的一些问题时,不能主观臆断,要注 意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深入的调查探究 事物的特性。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 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一些寓言故事、 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 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 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举出哪些事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观推理,只有实
践才能出真知。希望同学们以后遇事多动脑
筋,尽可能不闹出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 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背诵并默写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