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习高中新课标“文化生活”札记之十四湖北张爱群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不仅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概念,赋予时代新意,科学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运用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概念,注入新的内涵,将其从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概括提升为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表达,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的命题指明了努力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任务。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
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既有赋予中华民族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精华,也有羁绊着中华民族前进步伐的糟粕。
传统来自于过去,但是传统绝对不等于过去。
传统就是现实,就存在于现实之中,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我们新的创造和发展。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客观地包含着努力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任务。
“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
”①(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其重要的内涵就在于强调中国文化要具有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化的形态。
第一,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是反映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现代化的文化。
江泽民反复强调要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就是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提出的思想道德体系现代化的任务。
第二,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是体现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文化。
如谈到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的文化内容时,江泽民就指出:“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茂;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
面对这样的形势,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对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②(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页。
)在这里,江泽民精辟地概括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也正是基于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特点的把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工程。
这一战略和工程,所要发展的,正是立足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的、体现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现代化的科学和文化。
第三,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是具有现代表现形态的文化。
它的表现形式、传播载体、方式都要自觉地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前苏联学者B·B·姆什韦尼耶拉泽曾经指出:“今天,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全世界认识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
”①([苏]B·B·姆什韦尼耶拉泽:《政治现实与政治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这一论述虽有武断之弊,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与现代传媒、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03页。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总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对于信息网络,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
同时,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④(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y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
),“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①(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光明日报)2002年11月18日。
)等等,都是在从表现形式、传播载体、传播方式等方面强调我们当前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必须具有现代的形式和现代的特点。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的命题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任务。
江泽民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现代化建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汗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②(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83页。
)在这里,江泽民十分鲜明地提出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努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努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一总的方针出发,江泽民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各个相关方面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依据及其基本要求。
从整体上而言,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
”③(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6页)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努力构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重要内容的文学艺术,应该努力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时代的进步精神的作品,用以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为繁荣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页),努力吹响振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号角。
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重要基础的科学和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工作要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④(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作出贡献。
”⑤(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椎动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83页。
)作为科学重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蓬勃进行”(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要注重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世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世界,不是要建立一种所谓的世界文化。
近年来,有人认为,中国文化重德性,有碍经济发展,西方文化重物欲满足,难避精神贫瘠的出现,故应合中西之优以成一体,建设一种新型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涌来为世界文化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应朝着建立世界文化的方向迈进。
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文化,这种观点不仅存在于中国,在西方学者那里,构建普世伦理、曾世文明的思潮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指出:“意识形态的崩溃可能是除旧布新的必经阶段,以便为未来综合性的新意识形态廓清道路。
”③([美]托夫勒著:《预测与前提》,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6页。
)但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竞争的现实中,我们不能不关心在我们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的性质问题,不能不看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性质问题。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设定的未来全球的新意识形态就是符合所谓资产阶级民主要求的意识形态,他们不可能放弃现有的意识形态而代之以其他的意识形态,只可能将自己现有的意识形态鼓吹为新的具有普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而希图其他国家放弃本有的意识形态。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客观境遇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与经济实力、把持文化信息交流的主控权,正力图将自己的文化贴上国际化的标签通过互联网络广为传递,以按自己的模样来改投他国的文化模式,企图营造一种“可口可乐化”的世界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世界面向问题更应该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