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闽南文化 ——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 刘登翰 一、作为讨论前提的几点认识 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闽南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下位文化,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其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 因此,在进一步探讨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之前,有必要就闽南文化的形成提出几点认识,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和基础。鉴于这些认识大都已为学界所多次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而不作展开。 1.闽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代福建是南方百越族之一支——闽越的活动地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福建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在把闽越族及其文化融入其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随同移民携带而来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成为福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随着中原移民由闽北逐渐进入闽南,也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闽南社会和文化,还是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社会和文化。对闽南和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这一性质的认定,是我们认识和分析闽南文化的历史出发点。 2.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中原移民入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达到饱和。800年间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隋、唐和两宋,出现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代初期的陈元光入闽,唐末五代的王审之治闽和靖康之难的宋室南渡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地沉积在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文 2
化之中。这也就是说,闽南文化不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原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这从闽方言及其各个次方言与中原古语关系的追溯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原移民在从晋末到南宋长达8个世纪的持续性迁徙,赋予了闽南文化贮存和承传中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另一方面,闽南文化又是闽南社会发展的结果。南宋以后,福建作为中原汉族的移民社会,已进入了成熟的定居社会阶段,有着一千多年的自身发展历史。特别在明清及近代以来,福建——尤其是闽南,处于外来殖民势力挟带的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冲击,和封建王朝为抗御外来侵扰而坚持文化守成的反复“禁海”与“开海”中。来自内外的两股压力,既唤醒了闽南社会的民族意识,也激活了闽南文化的海洋人文精神。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不是静态地接受中原文化的移入,而且是动态地经历着自己的特殊发展。概而言之,闽南文化是渊源于汉晋,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在近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涵化和发扬海洋人文精神,从而逐渐形成的区域性文化。 3.闽南文化是一种本土性的文化。大凡移民社会都有两种同时发生的过程:一是移民社会向中心社会看齐的文治化(或曰内地化)进程;一是中心文化与移入地的文化因素互相融合和涵化的本土化进程。所谓“文治化”,是以移出地的中心文化作为移入地社会建构的基础,以使移民社会与中心社会同质和同步发展;而所谓“本土化”,是随着移民后裔的逐渐土著化,移出地的中心文化受到移入地的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而呈现出新的本土形态。影响中原文化移入闽南之后发生本土化变异的因素主要是:⑴闽南迥异于中原的海洋地理环境;⑵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闽越土著文化的遗留;⑶闽南地区涉海的历史发展与遭遇。三者共同指向了闽南的海洋文化精神。因此,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闽南社会的建构,使闽南文化纳入在汉民族文化的中心体系之中,这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共性;而另一方面,融入在来自中原汉文化之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突出了闽南文化的本土性特征,形成了闽南文化的个性。 以上三点应当成为我们深入讨论闽南文化的认识前提。 3
二、关于闽南文化的类型 闽南文化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文化?论者纷纭,然却缺乏深入讨论。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意见 1.闽南社会是源之于中原的移民社会,闽南文化在本质上是随同移民携带而南播的中原文化。中原移民不仅成为闽南社会的人口主体,中原文化还成为闽南社会建构的基础和发展的主导。因此,无论从文化的本体还是文化的功能上看,闽南文化应和中原文化一样,属于大陆性的文化。 2.闽南为濒海地区,中原移民到来之前是海洋民族闽越族活动的区域。闽越族虽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融入于汉族,但其在固有区域上遗留下的海洋文化传统,仍深刻影响着闽南地区的发展。宋元以后闽南迅疾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贸易大港和海外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便是对这一海洋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播入闽南后出现的本土化形态,主要也体现在对海洋文化的涵化,其迥异于中原的海洋环境所形成的海洋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特有的品质。因此,闽南文化应当是海洋性的文化。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各有其理。但是在辨析上述两种意见时,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清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两个概念从何而来?所指为何?论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我在《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①一文中曾经说过: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之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在该书“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一、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二、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三、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 4
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进行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当他进一步以这三种地理类分来“观察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三大洲”时,这一倾向更暴露无遗。他认为:“阿非利加洲是以高地作为它的主要的、古典的特色,亚细亚洲是和高地相对的大江流域,欧罗巴洲则是这几种区别的综合。”然而,“非洲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到自觉的历史的光明”,因此“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和发现可以表现”;而亚洲,虽然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精神文明从亚洲升起”,但世界历史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亚洲是绝对的“东方”,而欧洲是绝对的“西方”,亚洲“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联系,完全只是由于其他民族把他们寻找和研究出来”。唯有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央和终极”,“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② 黑格尔的世界体系明显地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偏见。因此,建立在黑格尔历史哲学基础之上的以大陆文化(黄色文明)和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来区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认为大陆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竞争的,便是基于这种偏见的言说。尽管黑格尔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在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区别不同的文明类型上有着合理的内核,但其历史偏见的片面性和内在逻辑的悖论则常为学界所质疑。因此,当我们为了说明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而沿用黑格尔关于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概念时,许多学者都倾向于只在人地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上,把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作为区分文化类型的概念来使用,而不先验地赋予这两种文化带有黑格尔偏见的价值判断。 讨论闽南文化所涉及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概念,亦应作如是观。 著名历史学者杨国桢在论及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时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过农业部族和海洋部族争胜融合的过程,中华古文明包含了 5
向海洋发展的传统。在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王朝体系形成以后,沿海地区仍然继承了海洋发展的地方特色。在汉族中原移民开发南方的过程中,强盛的农业文明,吸收涵化了当地海洋发展的传统,创造了与北方传统社会有所差异的文化形式。南中国的沿海地区,长期处于中央王朝权力控制的边缘区,民间社会以海为田、经商异域的小传统,孕育了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基因。”③这一段论述恰好说明了闽南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由移民携带来自中原的大陆文化,与闽南当地的海洋文化因素互相涵化的过程,也就是闽南社会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闽南从中原移民南来之前的蛮荒之地,走向与内地一体的社会建构,其文治化的实质是中原化。因此,中原文化对闽南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但同时,中原文化进入闽南之后必然出现的本土化转变,其核心是对闽南海洋文化因素的吸收。这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涵化的过程,在这里,闽南文化不仅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种因素,而且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这种现象恰如内陆河流奔向大海而在大陆与海洋交界的出海口所形成的三角洲。因此,我们可否用闽南文化是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来予以概括。 所谓“海口”,本来是一个地理学的名词,它通常用来说明内陆河流与大洋交汇的地方。在海口的周围,从内陆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往往是土地最为肥沃、物种最为繁富,也是人口最为稠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以“海口”来说明闽南文化的类型,一方面是对闽南地理环境所作的概括。闽南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濒海地区,是晋江、九龙江的出海口,面对台湾海峡这一沟通北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黄金海道,北上可抵日韩,南下直达东南亚诸国,以此与世界发生广泛联系,是典型的“海口型”的地理区位。另一方面,闽南地理环境的海口型,也带来了闽南文化的“海口性”。 所谓闽南文化的“海口性”,其涵义有二:一、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