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级项目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

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等地,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

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以“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为开花调。

在“开花调”中,不仅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

而这样的“开花”又与下句的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比如《苦相思》:“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圪蛋亲是俺心肝瓣人。

半碗黄豆半碗米,端起了饭碗就想起了你。

……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就照见俺圪瘩亲。

”2005年8月,盲人宣传队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一组开花调情歌联唱,情动四座,获得特别大奖开花调构思精巧,语词新颖,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如“啊咯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都极好地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开花调音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左权开花调大都以反映爱情生活为主,所以最易在青年中流传,不用专门学,一听就会。

代表曲目有《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会哥哥》、《格旦亲》、《想亲哥》、《土地还家》等。

刘改鱼、冀爱芳、石占明等都是开花调的优秀传人。

河曲民歌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

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

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

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

山曲属山歌体裁。

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山曲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

1953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次到当地采录民歌,短短三个月即记录了一千五百多首唱词和一百五十多种曲调,其中的《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哥哥在东妹在西,天河隔在两头起》等都是词曲皆佳的传世精品。

它们在词曲结构方面采用上下句体式,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往往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种逼真的生活画面,像"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山曲的曲调则运用并置、呼应、对比等两句体,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意味。

在反映民歌发展历史与民间社会生活状况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义。

绛州鼓乐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

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据传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

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

”《新绛县志》也曰:“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

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

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

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

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威风锣鼓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

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

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上党八音会上党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

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

器乐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

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

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

“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

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

近年来,上党八音会曾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

上党八音会还在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金奖。

目前,以民间组织为主的上党八音会,艺人老化,传承乏人,不少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正日渐流失,急需抢救、保护、发扬、光大。

文水鈲子文水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境内的一个独特的民间乐种,因其起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带,故又称岳村鈲子。

文水县岳村位于吕梁山下的古官道旁,太原盆地西缘。

当地人之所以将这种民间音乐称为“鈲子”,有两种解释:一是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所发出的声音“鈲”而得名。

“岳村鈲子”源于祈雨,与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紧密相关。

口述资料显示,岳村鈲子原作为当地祈雨仪式音乐流传。

由于祈雨仪式在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的独特位置,“鈲子”音乐一方面随着祈雨文化代代相传,并被当地百姓作为祭祀音乐,而保持其作为仪式音乐的庄严性;另一方面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

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经挖掘整理,“鈲子”音乐现有《雷公闪电》、《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曲目。

当地人以“阵”指称鈲子音乐演奏时的对性变化,有“双龙出水”、“二龙戏珠”等流动队形和“方阵”、“菱形阵”等固定阵型,与祈雨内容极为契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村鈲子被广泛运用,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当地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影响逐渐从岳村扩大到整个文水县,成了“文水鈲子”。

经过多年的恢复整理,文水鈲子音乐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屡次殊荣,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成了文水县传统艺术的名牌。

文水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五台山佛乐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

“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

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

五台山僧人在点笙(调音)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调音法。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而且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

其中常见的早课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晚课曲目有《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文》等。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河曲二人台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

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

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

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区、忻州地区;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

二人台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

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

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