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本文首先对国内全域旅游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了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的三大策略。

标签: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挑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弊端日益凸显。

旅游业是解决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的抓手。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发展的城乡差异越发明显。

呈现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服务之后、统筹管理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

诸多学者就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于系统发展理论,刘兰和郑雅慧就影响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功能机理进行了探索,成功构建了一个全域旅游优势互补发展模型,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实践检验。

姜松、曹峥林,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黄震方、陆林等学者首先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以地方利益相关者为核心、以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案例研究。

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特点,探讨了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三、全域旅游概念、特点界定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

四、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

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缺失,政出多头各自为政,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缺乏并存。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地方旅游局因没有执法权,陷入“管得了正规军,管不了游击队”的尴尬局面。

旅游
发展远景规划缺乏与旅游规划难以实施的境遇同在,导致旅游规划陷入“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处境。

(二)科学合理规划缺失
我国旅游产业规划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上。

全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规划的缺失,导致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开发时有发生。

对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特别是农村地区,容易出现全民旅游大开发的局面,一拥而上,无序发展、同质竞争、价格战时有发生。

(三)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差距显著。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异同,导致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不均衡。

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住宿和餐饮需求。

有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甚至面临着服务人员差、环境卫生和就餐条件差的问题。

三是旅游公厕、引导标识、娱乐设施缺少。

五、全域旅游发展策略
(一)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
全域旅游必须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打破行政管理体系条块分割的藩篱,按照区域旅游资源现状、特色进行合理配置,重新进行规划、定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产品具有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径向交通分布特征,应以旅游交通路线为脉络,将周边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二)强化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策略
首先,成立各级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土地、测绘、规划、旅游等相关政府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监督。

规避以权谋私、权力寻租、地方部门保护主义问题。

其次,强化乡村旅游规划。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居住区布局规划、景观空间规划,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规划保障。

最后,各级旅游发展委员会要建立全域旅游检测考评机制、协调机制、奖惩机制。

(三)旅游规划前瞻策略
旅游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交通、住宿等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进行旅游交通廊道绿化美化、景区停车场建设,游客中心建设,增加旅游体验的舒适性。

塑造人人树形象、处处是景点的全域旅游风貌,实现全域旅游的品质提升。

六、结语
本文回顾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对城全域旅游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全域旅游系统由城市旅游子系统跟乡村旅游子系统构成。

两者互补性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出了完善全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设立各级旅发委、强化旅游监督检查、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