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人生哲学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启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三个具有开创性思想的人物,他们便是柏拉图、洛克、尼采——他们每个人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方向——柏拉图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洛克开知识论之先河,尼采则首创生命哲学。
尼采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尼采一生的思想表现方法虽几经变动,但是其内心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始终没变。
尼采热爱生命,重视创造热情,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唯一真实的世界。
尼采的哲学向人们描述了一人为中心的世界,他崇尚人的自由希望能唤醒每个人的自由的、超越的人格觉悟;尼采哲学是乐观主义和积极主义的,尼采并不否认人生的孤独、困难与痛苦,但他因为人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舞台而感到喜悦,并倡导生命力强、积极向上的、不断创造性活动的人生。
这些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人生意义的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目标的进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尼采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二十世纪的思想界深深的打上了他的印记,他改变了二十世纪思想界的面目。
通过对尼采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尼采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出发点是人,归宿还是人,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
唤醒人是尼采一生的根本任务。
尼采不能容忍一个庸俗、虚伪、腐朽的生命,他倡导一个一个积极有为、乐观向上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尼采认为哲学本身关涉活生生的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
真正的哲学家是寻求着人生智慧的探索者。
本文主要对尼采人生哲学中关于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超人学说、等思想进行解读,并试图探究尼采人生哲学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启示。
一、“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的人生哲学是以批判西方传统哲学和基督教为开端的。
尼采把西方哲学叫做被动的虚无主义,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被动虚无主义的源头,基督教、康德哲学是被动虚无主义的代表。
柏拉图是二分法的典型代表。
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原本的、真实的、不变的、完美的、可以达到的世界,可见的世界是派生的、变化的、虚幻的世界。
基督教比柏拉图走的更远,把世界二重化为尘世和天堂,认为人们在尘世受苦赎罪,死
后便可升入天堂,回到上帝的怀抱而获得永生。
尼采认为,对世界进行二重化,必然导致理想主义、宗教神学、偶像崇拜和厌世主义,从而否定现实生命因为二分法把现实的真实性和价值否定了,使之附于非生命的虚幻物,尼采认为,“柏拉图在现实面前是个懦夫——所以他逃入理想。
”同时,尼采认为康德在两个世界的划分上的温情主义是“狡猾的基督徒”行为。
尼采对整个基督教做了一个彻底的批评。
他说“到目前为止,基督教一直是人类最大的不幸。
”
尼采认为上帝和基督教的存在简直不经推敲。
“一个天神,与尘世妇人生子;一个智者,叫人停止工作,抛弃法庭,却要注意当前世界末日的征象;一种正义,要将无罪者代作牺牲;一个说教者,叫他的徒众饮他自己的血;对于奇迹的祈求;十字架的形象当作一个时代的象征;期望一个来世,便是那世界的门”,尼采嘲讽地问:这是可能的吗虔诚的人们把自己的一生希望和幸福都寄托在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上帝”身上,可他却只教会人们服从、忍受、卑微和懦弱。
同时,尼采猛烈的抨击了传教士的虚伪、残酷和颓废的本质。
中世纪的教会是制造罪恶的场所,传教士自称信封古老的信仰,却过着舒适的世俗生活。
尼采说,“他们的途程上以血为标记,而他们的愚蠢教人用血来证明真理。
”,他们的生命是毫无生机的,“他们象尸体似的生活着!他们用黑色裹着全身!便在他们的说教里,我嗅得出死者房间的恶臭。
”事实上基督教已经名存实亡了。
“上帝死了!”尼采假借一个狂人的寓言,发布上帝的讣告:一天早上,有个狂人手提灯笼跑进市场不停地嚷道:“我寻找上帝!我寻找上帝!”——许多人围观着。
他跳到人群中,叫嚷着:“上帝在哪里?我告诉你!我们杀死了他——你和我!”上帝的死亡,是最后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疾呼,把人们拉回到现实世界。
以往,人们生活在上帝的庇护下,对自己的命运逆来顺受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现在,上帝死了,人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尼采所宣称的“上帝”不仅是指基督教中的上帝,同时也是指生活中的权威。
宣称上帝已死就是要让人们从基督教和权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投身于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在上帝的庇护下无所作为或在权威的影子下亦步亦趋。
既然上帝死了,人就应当迈出坚实的一步去迎接恢复了人的地位的未来的曙光。
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过去人把上帝尊为唯一的的创造者,而把自己贬为被创造物,致使由此建立的一切道德都是相反的。
重估一切价值就是将被颠倒了的价值重新颠倒过来,以人自己的生命为尺度重新度量一切事物的价值。
“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反应了尼采绝对地否定西方文明的勇气,是为了打通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建立起他赖以生活的信仰的道路的前提。
尼采这样毫不留情的否定旧的道德体系、观念制度,是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的又一除旧立新的壮举。
二、从“精神三变”到“超人诞生”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描述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我给你们指明精神的三种变形吧:精神怎么变成一匹骆驼,骆驼怎么变成一头狮子,最后狮子怎么一个赤子。
”孩子所代表的精神意向便是超人。
骆驼把一切重负背在肩上,“坚毅、容忍的精神,蕴涵诚敬,接受无数重荷。
”人精神境界的初级形态就像骆驼,有很多重负压在其上,人默默忍受着,久而久之便不以其为重负,反而对其充满了崇敬之心,就像骆驼驮着重担不停在沙漠中走着。
这些重负是什么呢?装的谦卑是为了隐藏骄傲、表现出痴狂而忘记了智慧、为了真理追求知识却忽略了提升高贵的灵魂等等。
求生的欲望,使骆驼在沙漠里寻找自己得以生存的东西,他深深感到,“你应该”里充满了对生命的幻谬与暴虐,如人的忍耐到了极限,便要求拥有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由的骆驼“削去奴籍”,空前的解放感唤起了他应有的野性,成为反叛的狮子。
狮子的形象是对一切价值的背离,他用“我想要”,回答“你应该”。
狮子的最大作用在于摧毁精神的旧居,使精神处于一种无家园状态。
经过狮子的暴虐性摧毁,旧价值土崩瓦解。
狮子的作用自然会丧失,它若想属于未来,就得改变自己的破坏性,重新创造世界新的局面,于是,狮子变成孩子。
“赤子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原始的动作”。
“天真”、“遗忘”、“新的开始”指在新的起点人不受任何传统缚,可以任由生命的本真力量来挥洒。
“原始的动作”,指人自然天性的、满足自己最本真愿望的活动,不是进入天国或求知。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世界,创造自己的家园。
人类重建已经被狮子毁掉的家园,不是基督教的天国,不是形而上学的虚无,而是,“以水洁身,以火增力,以酒助兴,以乐沟通,以舞神交的圣地”,
是人们生活的现实的世界。
赤子的出现意味着超人的雏形已经出现了。
超人的概念自它提出以来一直是一个备受误解和曲解的概念。
超人是谁?一个理想类型?高等人类?亦或半神、天才?或者狂人?这些尼采都曾予以明确的否定。
尼采说:“超人”这个概念,“几乎到处被完全无头脑的误解,恰恰被等同于查拉图斯特拉所全然否定了的那些评价,以为是一种理想的类型,一种高等的人类,一种半圣哲、半天才的人……,又因为这个概念而揣想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在我的学术里发现有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一种我怀着恶意所蔑视的英雄的崇拜。
”
这里的“超人”,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
尼采笔下的超人的核心在于超越,它是一个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性,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是自我的不断诞生和创造。
超人精神倡导热爱生命,从现实和自身出发,自我创造、发展、完善,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
德国尼采研究者安彼珀在《动物与超人之维》中对“超人”作了精辟的解释。
“超人是一种内在的进步”。
“超人在于超越自我的运动中,这个运动并不是离开自身而去,而是在自身之中。
”“超人”理论是人对自身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的意义建立在了生存体验基础上的对自我生命价值重新估价。
尼采认为“人们想看见超人,因为他们完全没有理解,超人是无法看到的,而是必须做出来的。
尼采说,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只有肯定了让人的本质尚未定型,才能得到人的本质的创造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
人要为自己负责,在实践中、探索中找寻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
尼采说他“期许自己要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改善’人”。
这就是他所说的“教人以超人”,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地生活。
尼采说“我爱人类”鼓励人们到人群中去。
在人群中去创造、去发现。
同时尼采看到长久以来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立场使人们只关注彼岸世界,哲学家们也只是研究脱离实际的上帝哲学,于是尼采提出“用脚书写”一切学问应当来自于实践,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感知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也应当来自于自身的实践。
在实践中充实超人的内涵。
所以探究尼采人生哲学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人生意义的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目标的进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