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论文摘要: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设定民事权利义
务的资格,即自然人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自然人自出生日
起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并不是每个自然人都生来具有民事行为能
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常以达到一定的年龄标准并具备正常的
精神状态为前提。虽然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法
律概念,但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自然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具有民
事行为能力的前提。下面我就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征、划
分、监护、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宣告等问题进行简要论
述。
关键词:自然人 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 监护
导 论: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具
有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获得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但能不能运用
这一资格,还受自然人的理智、认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具备民
事行为能力者通常在事实上就有相应的正确识别事物、判断事物的能
力,即有相应的意思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都
是由法律规定的,非依法律不得限制和剥夺。我国民法对自然人的民
事行为能力有较为具体的规定,详细介绍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一
些特征及内容。本文仅从几个方面粗略介绍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且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也许会存在漏洞和不足,请大家指正。
本 论: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的说,是指自然人可以独立进行民
事活动的能力或资格。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实施一切行为的
资格,兼指合法行为能力和违法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的
一项重要权利,但自然人并非自出生时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受年龄、
身体条件、精神状态等所限,许多人不具有正确识别事务或判断事物
的能力。因此,法律设置了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规定不具备民事行
为能力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不发生法律后果,同时也设定了判断自
然人是否具有民事权利的标准,这样既保障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又有
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
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资格,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限制和剥夺,
他的具备不随自然人的主观意愿,不得转让和处分。行为能力以意思
能力为前提,自然人必须达到一定年龄并且具有相应的意思能力才具
有民事行为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由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年龄和精神状况有关,所以自然人
的民事行为能力存在着差别。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民法通则》根据
客观实际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具有的通过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进
行民事行为的能力。法律上以年龄和智力状况作为判断行为能力的依
据,因此达到成年且精神状况正常的自然人被认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
能力。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
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行动,是完全
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未满十八岁,但已经
参加社会劳动并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则法律认为
他们已经具有判断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及独立地处理个人事务的能
力,根据实际情况,特别赋予他们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民法
通则》第11条第2款又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
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要求掌握两条标准:一是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劳动收入而不仅仅是财
产。二是收入必须具备稳定性、连续性并达到一定数量,能维持基本
生活。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独立通过意思表示进行民事行为的能
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完全具有以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的资
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有两个原因:一是年龄因素,二是
精神因素。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自然人的社会经验增加认识能力增
强逐渐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规定: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
行为活动;其他的民事行为能力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
的法律代理人的同意。”对那些已成年,但由于精神存在障碍而不能
完全辨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民法通则》第13条第2款规定:“不
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
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他们能实施与其日常生活所需的
行为以及其他金额较小的行为。此外,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限制
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接受奖励、赠与及报酬的行为。限制行
为能力人独立实施此类被称之为“纯法律上利益”的行为,不需要其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相对方行为人也不得以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为理
由否定行为的法律效力。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进行民事
行为的能力。自然人由于年龄或者精神状况不能理智的判断和理解法
律规范和社会共同生活规则,不能估计到实施某种行为可能可能发生
的后果及对自己的影响。所以我国《民法通则》第13条第1款规定:
“不满十周岁的幼年人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
事行为能力人,无法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其行为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
进行。”不过,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及报酬的行为有效。
三、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特别是精神病人,他们不能完全认识事物,且由于精神不稳定,极易
发生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事情。对于他们我国立法对精神病人的无民
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采取宣告制度。这一制度意在保护精
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宣告自然人无民事行为
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自然人必须为精神病人(包
括痴呆症人)且必须由利害关系人申请,获得法院的审理和宣告。被
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并不
是不能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
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监护
由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是每个自然人都具
有民事行为能力。那么那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权利
就必须要有人代替其行使,否则他们的正当权益极易受到损害。所以
民法设立了监护制度,以此来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
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在监护关系中履行监督和保护职责的人,为监
护人;被监督和保护的,成为被监护人。由于监护制度是专为无民事
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的制度,因此对完全民事行为
能力人不存在监护的使用。
监护权具有明显的法律特征,它要求被监护人必须是无民事行为
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即监护人
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另外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必须有特殊
关系,且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需依法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监护人和
被监护人一旦建立监护关系,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就有了保护义务,要
承担相应职责,监护人成为了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必须保护被监
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承担被监护人致人伤害的侵权责
任。如果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造成被监护
人财产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监护人还有教育被监护人的义务。当被
监护人取得完全行为能力、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监护人丧失
监护能力或监护人辞去监护或被撤销监护资格时监护关系终止。在此
之前监护人必须尽到自己的义务,不能逃避责任。
结语: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包含许多具体的
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每一个自然人都要重视自
己的民事权利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民事行为,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益,履行自己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