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答案一、选择题1.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4.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5.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A.脉B.女子胞C.三焦D.胆E.脑6.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A.肝B.心C.脾D.肾E.肺7.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盈B.脾气的健运C.肾阳的蒸腾气化D.肝血的充足E.肾阴的濡润滋养8.“水脏”是指:A.肾B.脾C.肺D.膀胱E.三焦9.“命门火”实际上是指:A.心阳B.肝阳C.脾阳D.肾阳E.以上都不是10.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A.肾B.脾C.肺D.肝E.心11.脾其华在:A.口B.唇C.发D.面E.爪12.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心B.肺C.脾D.肝E.肾13.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血海D.胃为水谷之海E.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14.“命门”一词始见于:A.《素问》B.《灵枢》C.《难经》D.《中藏经》E.《类经》15.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A.心与心包络B.脾与胃C.肝与胆D.肺与大肠E.肾与膀胱16.“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心肺关系B.心肾关系C.肝肾关系D.肺肾关系E.脾肾关系17.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肺与肾C.脾与肾D.肝与肾E.肝与脾18.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心与肺B.肺与肾C.肺与肝D.肝与肾E.脾与肾19.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心与肾B.脾与肾C.肺与肾D.肝与肾E.心与肝20.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脏腑是:A.大肠B.小肠C.胆D.三焦E.膀胱21.“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项作用:A.心主血脉B.肺主气C.心肺的输布气血D.胃的受纳E.肺主治节的作用22.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A.脾主运化功能B.胃主受纳功能C.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D.化生血液E.输布水谷精微23.喜润,以降为顺的脏腑是:A.胃B.肾C.胆D.脾E.肝24.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25.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6.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血脉D.三焦E.肝27.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为:A.气机不畅B.气结C.气闭D.气逆E.气虚2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不是29.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0.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31.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32.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A.气机B.气化C.气逆D.气脱E.气闭33.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称为:A.津血同源B.精血同源C.气血同源D.血汗同源E.肝肾同源34.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35.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A.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C.心肺心包经D.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36.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A.肝胆肾经B.肝脾胃经C.肾膀胱胃经D.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37.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少阴经38.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太阴肺经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39.“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40.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A.疠气B.六淫C.七情D.瘀血E.劳逸41.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暑邪B.燥邪C.风邪D.火邪E.寒邪42.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A.暑B.湿C.寒D.风E.热43.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燥邪E.湿邪44.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A.寒邪伤于肌表B.寒邪入中经脉C.寒邪自内而生D.寒邪直中脏腑E.寒邪侵及血分45.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暑邪E.湿邪46.其性趋下的病邪为:A.火邪B.燥邪C.湿邪D.风邪E.以上都不是47.并病是指: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E.气血两燔48.合病是指: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49.内风与那个脏关系最为密切:A.心B.肝C.脾D.肾E.肺50.内湿与那个脏关系最为密切:A.心B.肝C.脾D.肾E.肺二、填空题1.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该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后世称“四大经典”它们是:难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创立药物“性味”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3.金元四大家中,张从政_为“攻邪派”的代表,为“养阴学派”的代表,“寒凉派”“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指4.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中,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创立了“三焦辨证”法则。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包括_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6.以药物的四气分阴阳,则温热_属阳,寒凉属阴。
7。
8.《尚书·洪范》中说:“,“。
“,“。
9.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暂时储存食物_,消化食物。
1011.头为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
12“阳脉之海”为“阴脉之海。
”1314.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516.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分泌功能控制和调节,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17.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消化食物。
19.20.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则可出现喘咳痰多等症,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
21.脉_22.23.24.血,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所组成。
25.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虚、、气滞、气陷、气脱、气闭。
26.精气神三者称为人身之三宝。
27.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8.29.30.31.,恐则气下,惊则32.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34.发病类型大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复发。
35.复发的诱因主要有食复、劳复、情志复、重感复。
36.37.38.三因制宜是指_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9.脾其华在__唇__,肝其华在_爪___。
40三、名词解释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气化: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同病异治: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
6.经络:是中医学说法,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同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8.肺主治节: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具体指的是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9.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是医学的一专业术语,是说肾与人的吸气功能有关,肺虽是主呼吸的,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作用。
在临床上一般的久病咳喘,特别是年老肾虚患者,多有纳气困难。
10.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1.辩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12.脾主升清系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
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13.母病及子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
14.泻南补北此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
15.心肾相交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
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
这种关系,也称水火相济。
16.天癸天癸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
是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年龄阶段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古人称“无形之水”。
它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17.辨证求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18.病因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19.七情基础理论名词。
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②药物配位的七种不同作用。
21.瘀血基础理论名词。
病因之一。
凡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
各种外伤损伤肌肤和内脏,使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在中医文献中,瘀血又称“恶血”、“杯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22.合病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23.并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
24.正气25.邪气中医指伤人致病的因素,诸如风、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等。
,另指不正当的风气或行为。
26.治法治法,顾名思义,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