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基础医学--第十章 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基础医学--第十章 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教学讲义PPT课件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压—(血浆胶渗+肾囊 腔内压)
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事实上,通常流经两侧肾小球的血浆量(在人为 650ml),只有约1/5(人125ml/分钟)滤过到肾 囊成为原尿。但这个数字积累起来也甚为可观, 一昼夜原尿生成量,人约180L。
(二)肾小球旁器
1.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s) 位于近端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内含
有肾素的分泌颗粒。当血流量减少时,可分泌 肾素。 2.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3.致密斑(macula densa) 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可感受小管液中Na+ 的含量,并与间质细胞共同参与调节近端细胞 对肾素的释放。
单位时间内原尿生成量称为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而原尿量与同一时间流经 两侧肾小球的血浆量之比称为滤过分数。可反应 血液和肾脏机能状况。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 1.影响滤过的因素 • (1)滤过膜 • ①面积: • 人正常时有效滤过面积约1.5m2(双侧肾)急
1.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1)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80—180mmHg)变
动时,肾血流量不依赖于肾外神经支配,能够 保持相对恒定。
(2)自身调节的机制: ①肌源学说 入球小动脉舒缩与跨壁压பைடு நூலகம்化直接
相关 ②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
低,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增多。
• (3)血流量
• 血流量减少,血浆胶渗上升快,肾小球 毛细血管中有滤过作用的甲—乙段较短, 滤过率较少。当肾小球血浆流量比正常 大三倍,血浆胶惨上升速度更慢,全长 滤过,滤过率最高。
第三节 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通过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小管液。
通过,而血浆蛋白质在体液环境下常带负电,所
以难于被滤过
总之,对于血浆中除蛋白质大分子外,该滤过膜 厚度不足1μm,又有孔隙,其通透性很大。
滤过动力
促进滤过的力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45mmHg),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
阻止滤过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入球端 25mmHg),囊内压(10mmHg)
1、Na+和Cl-
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Na+ ,顺电化学梯度,被重吸收; 动力是Na+泵。 大部分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与
2.神经和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交 感神经活动减弱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 素也能引起血管收缩,前列腺素、乙酰胆碱、心 房利尿钠肽则可舒张肾血管。
一般情况下,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维持血流量 相对稳定,以保证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在异常 情况下,如大失血、中毒性休克、缺O2等机体处 于应急状态时,通过交感神经和一些体液因素的 调节使肾血流量减少,这对维持脑、心等重要器 官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
• ②肾小囊内压 •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变化较小。尿路梗
阻,肾小囊内液体流出不畅,囊内压增高,有 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减少。
• 有些药物如果浓度太高,可在肾小管的酸性环 境中析出结晶,如磺胺类药物,导致囊内压增 高。(大量喝水、口服小苏打)
• ③血浆胶体渗透压 •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当血浆蛋白浓度降
基础医学--第十章 肾的排泄功能 和体液调节
排泄: 指机体将新陈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或异
物等,通过血液循环由某些排泄器官向体外排 出的过程。
排泄途径: 1由肺排出CO2和水分。 2 由消化道排出胆色素、无机盐。 3 由皮肤排出水分、少量尿素和盐类。 4 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泄。
尿
性肾小球肾炎、肿胀,少量至无尿. • ②通透性:缺氧、中毒,蛋白分解,通透性增
大。电化学屏障的受损导致蛋白尿,机械屏障 受损导致血尿。
(2)有效滤过压
•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
可 以 自 身 调 节 ; 当 动 脉 血 压 低 于 80mmHg 时,交感神经参与调节;当动脉血压低 于40-50mmHg,出现无尿(休克)。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1.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压高、流量大,分
布不均匀。 2.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
的滤过,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胶 体渗透压高,有利于重吸收作用。直小血 管U型,细长,保持髓质的渗透压梯度,对 尿的浓缩有重要意义。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一.重吸收的方式(与小肠的吸收相似) 1 、 主 动 重 吸 收 : 葡 萄 糖 、 Vit 、 Na+ 、 Ca2+ 、 K+ 、
PO43+、尿酸根离子等 2、被动重吸收:水、某些溶质 3、吞饮作用:极微量的蛋白质在近曲小管
二、肾脏不同部位的重吸收
(一)近端小管 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
约67%Na+、Cl-、K+和水; 85%的HCO3-;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在此被重吸收。
①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 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③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
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 酸碱平衡。
2.肾单位的分类
(1)皮质肾单位 主要位于皮质浅表部位,它的肾小球较小,
髓袢短,一般只伸入髓质外带,甚至达不 到髓质。 (2)髓旁肾单位 集中分布于皮质较深处靠近髓质部位,它 的肾小球较大,髓袢较长,可深入到髓质 内带。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一、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的过程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
包括三个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filtation)、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
(一)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机械屏障
电学屏障
各层组织表面均有唾液蛋白(即酸
性糖蛋白带负电)分布,所以同样大小的分子,
带正电荷者易过,中性者次之,而带负电荷难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