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课堂沉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愈发严重,成为了制约课堂教学的一大问题。

本文尝试去探寻学生保持沉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改善课堂沉默的现状。

【关键字】:课堂;沉默;原因;对策一、问题的提出现在的课堂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表达自己。

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一堂课不论老师讲得多么生动,一轮到学生发言,往往只有个别同学举手。

教师也只好以点名的方式来选人。

笔者观摩过几堂常态课,在低年级阶段,老师一提问,全班至少一半的学生举手,并且十分积极踊跃,老师甚至不知道该选谁进行回答。

可到了六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情绪平淡了很多,总是只有那么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在举手,教师为了避免尴尬冷场,只好每次都叫这几个学生,整堂课下来,超过一半的同学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小学变化尚且如此之大,何况中学呢?我们都经历过中学时期,也都了解上课时的情况。

在回答问题前,总是不愿意举手,忧心忡忡,害怕被老师叫到,低着头,避免与老师眼神接触,在主科上是这样。

一到了副科,学生们就各干各的,对于老师的提问就更不理睬了,老师只好自问自答,或是与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互动一下便草草了事了。

久而久之,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顾听,却不愿开口表达,这样便造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听讲状态,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教师有效的反馈。

有的老师会批评学生道:“为什么在一个教室里听课,面对同样的老师,有的同学就能考高分,你怎么就学不会。

”其实这样的说法把责任全部归于学生是以偏概全的,学生若能与教师形成交流,学习的效果便会显著提升。

而那些在课堂上一直沉默的学生,尽管他也在听讲,却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因此产生差距在所难免。

同时,笔者发现有些在问答环节保持沉默的学生,在课堂的其他环节,他们会时不时与周围同伴进行交流。

这便说明沉默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由于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造成的。

他们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却不愿在教师面前多说。

我们常常经历这样的事情:几个孩子在课堂上十分开心地聊天,被老师发现后,老师让他们重复一下刚才在说什么,没一个孩子愿意回答。

包括一些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喜欢接下茬儿,但当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便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是复杂的,课堂沉默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堂沉默的原因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一名学生,从小学时乐于举手回答问题到中学时沉默不语,这巨大的变化是学生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在追溯根源时,应当考虑内外部多种因素。

1.青春期心理特征学生开始表现出课堂沉默的年龄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大致吻合,约为11-12岁。

个体进入青春期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因此这是最主要的内部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逐渐成熟,不像7、8岁的小孩子那样有什么说什么,而是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

中学生的同伴意识,群体感逐渐增强,会更在意同伴对他的看法,往往愿意得到别人的认可,惧怕在同伴面前丢脸。

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因为回答错问题而遭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时,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片面性,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该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来,若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如此一来,该学生以后哪怕知道正确的答案,一想起之前的窘态,也不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了。

另一方面,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往往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在老师提问时会踊跃举手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

然而其他学生会认为该学生爱出风头,总是想要得到老师赞扬,显得自己比其他人学习好,因此会对该学生进行排挤。

该学生为了以后能够融入群体中,哪怕是把答案憋在心里,也不愿表达自己,让其他同伴产生偏见了。

同时,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不仅在意周围人的看法。

对于一些想法,学生自身的意愿也是不想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一些家长感叹道:“孩子小时候可活泼了,一回到家就和我们说个没完,现在进了中学,像换了个人似的,平时除了要钱,一句话也不和我们说,我们都感觉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一样。

”亲戚聚餐时,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总是与大人们有说有笑。

而青春期的孩子则是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只有长辈问他话他才会回答。

其实,这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正常的表现,称之为闭锁性。

[1]表现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外界交流,而寻求于内心。

一些中学女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往往只跟几个最亲密的好友倾诉,一遇到长辈或老师便感到不耐烦,丝毫不和他们进行交流。

在网络上,这些女生的空间、微博,常常只对自己亲近的人开放,她们的日记经常被她们锁起来,不愿意展示给众人。

回到课堂,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会和同伴进行交流,却都不愿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想法的现象了。

2.教学方式注重结果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需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考试便可以得高分。

因此,学生便丧失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一项调查中,记者询问一名高中生为何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说因为到最后老师自然会给出答案,我们回答与否不重要,只需要做题,然后检查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把题做对,远胜于学生在做题前表达自己思路的过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懒于表达自己,自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

3.缺乏学习动机动机是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举手回答问题时,一定有一股动机在背后推动他。

为什么学生在一些活动课上表现的十分积极,而在语文、数学、英语课上常常沉默寡言?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引起的,也就是学生对与学习的动机。

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大,常常让不少学生感到头疼,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负担,几乎没有学生发自内心喜爱学习,因此在上课过程中,缺乏动机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在老师提问时,除非点到自己的名字,否则绝不会主动回答问题。

因此让学生产生动机,是改善课堂沉默的一个重要对策。

4.制度及规范影响一种放松的氛围可以使人消除戒备心理,更加信任他人,产生更多想法。

学生也如此。

在一个放松氛围的教室中,学生的压力会减弱,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

在美国,教师经常把桌子围成一个圈,学生围在一起畅所欲言,有什么话都可以说,教师只会鼓励不会批评。

而反观我们的学校教室,学生在发言前要举手,要起立,教师只有叫到他,他才可以回答,否则便被当作上课随便说话加以批评。

学生的表达要符合规范,往往只有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才会被表扬,一些听起来有道理的回答,由于与教师心中的答案不符,而得不到教师的肯定。

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束缚,被压制,没有一个自由的氛围,很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便难以产生,学生的思路变窄,一个问题能想到的答案屈指可数。

我们理想的课堂是教师提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有问题的,但重要的是学生愿意表达,有的可表达。

而现在的中学课堂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充分表明了学校制度规范对学生思想的束缚。

为什么学生在入学前一个个生龙活虎,毕业后却一个个呆若木鸡,由此也可以解释清楚了。

三、对策及建议通过上文分析,了解了课堂上学生沉默的主要原因。

课堂沉默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需要提出一些对策,改善这种现状。

1.走进学生内心由于青春期学生存在闭锁性,易于自卑等特点,往往需要得到更多理解和关心。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是由于不把长辈当作朋友,不愿意对长辈敞开内心。

教师作为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具有一定的优势。

若能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获得学生的好感,则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学生家长。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走进学生内心。

青春期的学生时常感到孤独,希望寻找知心朋友,一旦找到,便会推心置腹,无话不说。

作为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发自内心关心他们,获得学生的信任。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体谅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对待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成为朋友。

一旦走进学生内心,课堂的气氛便会变得和谐、民主,师生之间的距离会缩短,学生不会再担心自己的想法遭到老师批评,因此那些平时羞于表达自己的学生,便不会再继续沉默下去。

2.变教为学,注重过程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变教授为主为学生学习为主。

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少做讲解。

让学生充分发挥探索精神,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我发现。

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自然会开口表达自己。

在学习模式上,多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即使每个学生不能都有机会在全班面前发言,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表达自己,实现每个学生都开口。

教师鼓励学生有话就说,不怕出错,并创新评价模式,不仅仅以结果为标准,而是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

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积极表达自己,会得到更高的评价。

同时将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应用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注重过程的态度,而不像以前只在乎做题做对与否。

长此以往,课堂的氛围将更加生动,课堂沉默现象也会逐渐改善。

3.更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动机教师需要具有创新教学资源的能力,教材虽然是固定的,可是学习内容却是可以更新的。

教师可以采用拓展教材内容的方法,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新鲜的,具有时效性的材料,与学生生活相切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对学习厌烦主要由于学习内容过难,过于枯燥。

那么教师通过改变一些教学内容,把书本中的内容以更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则会吸引到学生。

如运用网络、ipad等。

在情境的创设中,多多采用现在青少年经常接触到的,以便唤醒学生自身的体验。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看到过去存在的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的弊端,因而力求学习内容的现代化,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沉默也会因为这些变化而逐渐消失。

课堂沉默现象是复杂而又普遍的,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教师以及学校可以实施的对策。

然而除了学校的方面,还应当意识到,沉默现象的某些原因与家庭教育也分不开,例如有的家长比较独裁、蛮横,这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作为教师,还应当做到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培育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2]姜新生.“无问题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课堂沉默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4,(5)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