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法律调整及其机制一、名词比较题1、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和法律调整的社会效果(考研)2、法律调整和社会调整3、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考研)二、单选题1、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考研)A.行为B.意志C.意志行为D.意志和行为2、下列可以作为法律调整的直接对象的是()A.某科研机构培育玉米改良品种时采用的试验方法B.刘某和王某谈恋爱并签订一份协议,就“约会的时间、互相尊重各自的选择”等条款所做的约定C.张某偷吃了某农业技术部门培育的珍贵的葡萄改良品种D.李某因打鼾而影响了别人的休息3、关于法律调整的性质,认识错误的是()A.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B.法律调整是一种个别性调整C.法律调整是从动态的角度描述法的运作的范畴D.法律调整蕴涵了国家意志性4、法律调整不同于一般社会调整的特点在于()A.强制性B.规范性C.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D.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5、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
”这句话表明法律调整的特点是()A.法律调整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手段B.法律调整的受物质制约性C.法律调整可能对经济条件具有反作用D.法律调整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6、下列事项,不属于法律调整的是()A.某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作出判决B.张某在和李某签订合同过程中,查阅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使合同规定的相对完善C.王某根据法院的判决履行自己的义务D.刘某认为自己的女儿年仅9周岁,属无行为能力人,其赠送给邻居李某的玩具超人应该由刘某收回7、公民李某有梦游症,在一次梦游过程中将同宿舍正在熟睡的何某的胳膊踩伤。
根据法医鉴定结论,已构成轻伤,何某遂诉至法院,但法院裁定不受理。
对于法院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院的做法不正确,因为已经出现了危害结果,李某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法院应当受理B.法院的做法不正确,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关系,法院应当受理C.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法律仅调整通过人的意识和意志发生的关系D.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种事情应根据习惯来处理,应该交给二者的所在单位管理8、关于法律调整对象的特点,认识错误的是()A.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过程B.表明了统治阶级的意志C.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社会过程也属于法律调整的对象D.法律调整对象的发展倾向是扩大和加深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法律规则所使用的法律调整方法,表述正确的是()A.平权的方法B.非集中的方法C.给个别性调整留有余地D.隶属的方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条规定,企业法人解散,应当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企业法人被撤销、被宣告破产的,应当由主管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对该法律规则所使用的法律调整方法,表述错误的是()A.该法律规则没有给个别调整留有余地B.民法属于私法,由此可推断,该法律规则使用的是平权的调整方法C.该法律规则使用的隶属的调整方法D.民法虽然属于私法,但该法律规则使用的却是集中的方法11、下列关于法律调整方式中允许的方式,表述错误的是()A.赋予人们为某种行为的权利B.赋予人们不行为的权利C.着眼于人们选择的自由D.这种调整方式主要用于要求人们准确作出一定行为的场合1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该法律规定作用于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式是()A.允许的方式B.禁止的方式C.积极义务的方式D.赋予人们行为自由的方式13、下列关于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凡法律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B.常用来制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活动C.按照“凡法律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进行调整D.在这种调整类型中,允许是具体的,禁止是一般的14、下列概念中,能使人们从动态系统把握各种具体法律手段的是()A.法律体系B.法律制度C.法律调整机制D.法系15、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是()A.法律案的提起阶段B.法律的公布阶段C.法的适用阶段D.法律法规生效阶段16、下列关于法的适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产生的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B.需要国家权力机关的介入C.国家权力机关的介入并不一定总是为了排除某种障碍D.是法律调整的必需阶段17、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一个案件的判决不是仅仅由法律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案件的社会因素、案件的社会结构决定的,案件中谁是原告、谁是被告、谁是法官等等,都会影响法官的判决。
布莱克研究的法律调整机制属于()A.专门法律机制B.心理机制C社会机制D.社会效果18、关于法律调整的效果,表述正确的是()A.是指法的作用B.把立法目的与法律的实际结果相对比,是研究法律调整效果的基础C.主要研究的是规范性文件在生活中实现的程度D.主要着眼于定量分析,一般不进行定性分析19、关于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表述错误的是()A.主要指规范性文件的实现程度B.主要指立法目的的实现程度C.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前提D.可以使我们从法律调整的专门法律机制来认识法的实现20、在节日和婚嫁日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的一种风俗,但造成了人身伤害、火灾和环境污染等,因此某市通过了《禁放条例》,试图通过法律对燃放烟花爆竹予以禁止。
但是,人们认为,该规定与风俗习惯不符,于是违禁者大有人在,禁而不止。
关于此法律现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单纯法律效果得以实现,但法律调整的社会效果没有实现B.法律违背了风俗习惯,可能无法实现立法目的C.立法目的是好的,但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合理D.无论是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还是社会效果,都没有实现三、多选题1、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
他把精神关系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
”这段话表明()A.立法者和自然科学家的思维和行动没什么区别B.法律调整是一个包含人的意志在内的动态过程C.某种社会关系即使进入法律调整的领域,仍然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D.立法者应该把现行法律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体现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有()A.某精神病患者将张某打成重伤B.某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C.某对大学生恋人在校外同居D.某大学教授在其著作中大量抄袭他人的论点和论据,但未作说明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对于该法律规定所使用的法律调整方式,表述正确的有()A.属于积极义务的方式B.属于禁止的方式C.属于允许的方式D.赋予了国家机关根据生活需要和利益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4、下列关于法律调整类型中的一般禁止型,表述正确的有()A.按照“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B.这种调整模式在民法法律部门中最常见C.这种调整模式常用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D.这种调整模式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5、法律调整的过程包括()(考研)A.法律、法规开始生效B.产生法律关系C.法律意识的培养D.法的适用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关于上述规定的法律调整类型,表述正确的有()A.依照“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B.相关立法机关的权限是具体的,而禁止则是一般的C.该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限定立法机关的立法权以保障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权利D.行政法规对于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构成越权7、下列各项因素,可以影响法律调整效果的有()A.立法目的是否合理B.人们对法律的尊重程度C.法官的业务素质D.是否正确认识到法律调整对象以及是否使用合适的调整方法8、对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有的国家受刑法调整,有的国家受婚姻法调整,还有的国家,则不归法律调整。
对于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有()A.同一种法律调整的对象,使用的法律调整方法有可能不同B.在某些地区,此类行为不受法律调整,这说明该地区法治不发达C.是否使用法律的调整方法以及使用何种方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的D.使用什么调整方法,还可能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9、关于法律调整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调整方法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B.公法一般采用集中的法律调整方法C.私法总是采用平权的法律调整方法D.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既是个别调整的方法,又是集中的方法四、简答题1、简述法律的调整对象(考研)2、简述法律调整和法的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五、分析题1、自从2004年新《交通法》颁布实施以来,一些地方交管部门为了严管道路交通秩序,加大了执法力度,开始实施“暗中执法”。
“暗中执法”主要形式就是交警手持移动摄录设备或者通过电子监控设备在司机不注意时对其交通违章行为进行拍摄并实施处罚。
人们对此种执法方式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交通法并没有赋予交通管理部门“暗中执法”的权力。
交通管理部门对此反驳到,交通法也没有明确禁止“暗中执法”!问题:根据法律调整类型的一般原理分析材料中的争论。
2、分析下列材料:(1)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8修正案。
该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的所有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等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所有领土。
但该修正案的实施情况却令人尴尬――在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违反禁酒令的活动。
一方面,酒价狂飚,致使贩运私酒成了一种职业,人们从这种“非法”贸易中获取暴利,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此类活动的黑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执法者对此无能为力,许多私酒贩子甚至买通警察、使用暴力等。
(2)孟德斯鸠说,一个国家不可能瞬息把宗教、风俗、习惯都改变了。
卢梭也认为习俗对法律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他甚至把习俗称之为法律。
他说,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的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3)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子说:“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欲”。
(4)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说,“法的生命不是逻辑的,而是经验的。
”(5)美国法学家弗兰克对1914年-1916年纽约市治安法院的几千个轻罪案件达到了惊人程度,其中一个法官在处理的546名被指控酗酒的人中,他只释放了一人而其他人都定罪;另一个法官审理的673名被控酗酒的人中,531名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