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上海节能
摘要:详细介绍了英国、日本创建低碳社区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国家在创建低碳社区工作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关键词:低碳社区;BedZED生态村;太阳能住宅;
CaseStudyandAdvancedExperiencesAnalysisofLowCarbonCommunityinDevelopedCountriesHuangshijin,Baolinjun,Mayulu
Abstract:ItdetailedintroducespracticesofcreatinglowcarboncommunityinUKandJapan.Onthebasisofsummarizingworth-learningreferenceexperiencesofthosecountriescreatinglowcarboncommunitytasks.Keywords:lowcarboncommunity,BedZEDecovillage,solarresidences
上海节能SHANGHAIENERGYCONSERVATION
2014年第11期
1英国伦敦BedZED生态村英国在建设低碳社区领域积累了丰厚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在伦敦南郊倡导建设了首个“零(化石)能耗"社区——BedZED生态村(BeddingtonZeroEnergyDevelop-ment)。BedZED生态村是欧洲在生态社区开发基础上,向生态低碳综合社区转变的典范,并首次在生态住宅社区内加入了办公化的产品(参见图1)。BedZED生态村原址建立在一座已被废弃污水处理厂遗址,通过低碳发展的概念,使得该社区获得包括建筑,能源,永续发展等10余个奖项。BedZED生态村核心理念是充分满足人们的现代
化生活状态下,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的低成本设
经济发达国家低碳社区案例及先进经验分析
华东理工大学黄时进黄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鲍林俊马雨露
图1-1BedZED生态村外观
低碳社区专栏
【作者简介】黄时进男1972年1月出生,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科技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站博士后
04
DOI: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14.11.003S上海节能
上海节能SHANGHAIENERGYCONSERVATION
2014年第11期
计,为人们提供低廉房价的可持续生活模式的住宅,其社区形态有以下几种方式。(1)功能混合除了基本住家单元外,还有办公室、工作室,同时配备商店和医疗机构以及展览空间。(2)户型组合拥有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以及2369m2的工作空
间,体现了住宅高密度与舒适生活的完美融合。(3)设施复合社区中规划的各种办公空间的高科技网路设施。其中,BedZED生态村“产居综合型”社区规划模式的低碳效应体现在住宅单元向南,以便于白天吸收热量;工作间靠北,以减少白天办公过多热气,减少冷气需求。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基于满足住户的健康舒适性要求,通过对电、水、以及热能的合理高效实用,结合仿生学的营造技术,加强对于绿色空间和阳光的利用,以及建筑材料的可再生化处理,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使得碳排放量充分减少。BedZED生态村的低碳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1)永续环境设计藉由沼气、阳光、空气及水的永续环境设计理念,构成系统性、可再生的节能低碳建筑群,完成社区内的热与电能的需求自给(参见图2)。①生物质能为让社区能够真正符合自给自足的零耗能、低碳排的理念,在社区建构沼气生物质能的汽电共生站(CHP)。②太阳能阳光设计以安装太阳能板、朝南的建筑格局、开窗为落地窗设计以达到光与热的舒适环境。在屋顶设置花园,除有助于防止冬天室内的热量散失外。③风力发电在空气设计方面,安装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利用风能与风对流的中央空调设计,营造舒适的自然通风环境。④废水利用社区旁蓄满雨水的生态池,是社区防内涝与涵养水源的公共自然生态资源。每户家庭也都设置有雨水收集截留设备及中水循环再利用的系统设计。充分的将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运到各
种生活需求上,如冲马桶的水及花园灌溉用水等。(2)低耗能产品使用在生活细节上,住户电器设备都使用欧盟合格的低耗能产品,厨房则设置厨余储藏柜以利于进行循环使用。(3)绿色交通社区停车场设有电车充电站,而为鼓励住户转买电车和生物质能汽车,社区还提供电车免费的停车空间及免费充电等各项诱因;设计鼓励步行和骑脚踏车、外出更有全社区的绿色共乘俱乐部和公共交通系统;而为了要让更多的人可以在家工作,社区中规划的各种办公空间和住宅高科技网络设施。(4)绿色建材为减少运输所带来的负面环境效益,社区建材绝大部份都在半径35km的范围内取得。在该社区的营建材料选择上,以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的环境友善设计为原型。从长期使用的高能源效率设计考虑上,据估计英国每户家庭在营建业的耗能碳排放上占有29%,但在BedZED太阳村的营建材料与兴建过程中每户家庭仅占2.3%碳排放量。
BedZED生态村作为世界第一个生态村,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运用于社区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向全方位的永续社区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引导英国成为低碳发展先驱。“产居综合型’’低碳社区规划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绿色与效益的结合,提升了周边区域价值,但由于规模过小,格局有限,
图2BedZED生态村M&E系统
低碳社区专栏05S上海节能
上海节能SHANGHAIENERGYCONSERVATION
2014年第11期
项目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居一体,但为产居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先进理念及参考价值。
2日本多层太阳能住宅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和高油价,日本经济产业省将采取新能源政策。其中之一是普及太阳能发电,拟对居民家庭采用太阳能发电予以资金补助和优惠税制。此外,2014年后的3至5年将住宅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低一半。目标是到2020年,70%以上的新建居民住宅必须采用太阳能发电,日本的太阳能发电量要提高到现在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40倍。图3为日本多层太阳能住宅外貌,这些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日本,太阳能住宅的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3方面。(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补助金制度,由通产省所属新能源财团对购买太阳能住宅的用户提供辅助金,使太职能住宅的用户能够得到实际利益。补助大约27万日元/kW。(2)电力公司既卖电、也买电在日本推行的太阳能住宅中,均装有两个电表。一个用于夜间、早晨、傍晚以及阴雨天太阳能不足时等,居民从电力公司买电;另一个用于卖电,在住宅太
阳能发电余裕时,将多余的电能卖给电力公司。两个电表能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自动切换。(3)居民善于算帐正因为整个社会白天的电力(高峰电力)需求大于夜间的电力(低谷电力)需求,因此白天的电价(高峰电费)高于夜间(低谷电费)的电价。太阳能住宅的居民白天卖出去的电是高价,而夜间买进来的电却是低价。据测算,与同类普通住宅相比,太阳能住宅因带有太阳能发电系统而增加的费用(扣除辅助金),通过减少电费支出和卖电收入的形式,可在约10年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商则承诺保用10年,哪怕是因为火灾、雷击、台风而造成的损坏,也由制造商负责。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3国外低碳社区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英国、日本低碳社区建设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多,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总结归纳。3.1宏观层面经验国家(议会)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扶持和鼓励:规划设计低碳化、社区建筑材料低碳化、社区环境低碳化、家居装修低碳化、社区文化低碳化等。社区规划设计上,要优化下列几个技术要素。(1)按照绿色交通的原则,科学布局非机动交通(含步行,自行车等)和公共交通,发展以人为本的社区交通体系和道路系统。(2)按照环境美化的要求,节约用地,优先发展可高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社区景观绿化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绿化系统的“碳中和”功能。(3)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置社区建筑平面和立体结构,既优化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又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能耗。(4)按照经济环保的要求,配置绿色建筑材料和设备设施,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空调采暖负荷。(5)按照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的原则,充分、高
图3日本多层太阳能住宅外貌
(下转第10页)
低碳社区专栏
06S上海节能
上海节能SHANGHAIENERGYCONSERVATION
2014年第11期
度,而只有0.005%的社区居民执“反对”态度。(8)超过65%的社区居民支持建立与参加“低
碳志愿者”队伍(图8)统计结果,有65.7%的社区居民支持且愿意参加“低碳志愿者”队伍,有25.8%的社区居民支持但不会参加,而只有8.2%的社区居民对此执“观望”态度,而只有0.002%的社区居民执“反对”态度。2.2深度访谈纪要课题组与半淞园、五里桥、南京东路、打浦路街道的12个居委会作了走访,围绕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有代表性的访谈纪要归纳如下。深度访谈的结果可归结为以下3点。(1)绝大多数社区居民有着节能(特别是节电)的强烈要求,支持政府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有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支持所在社区开展低碳创建。(2)大部分社区居民接受电视媒体开展低碳社区的宣传,也有相对部分居民接受社区宣传栏(包括宣传画和电子栏)。(3)绝大多数居民对区政府低碳社区开展的工作是满意和认同的,也希望参与政府开展的LED和节能插座等行动中,并有参与低碳家庭创建和低碳志愿者的意愿。
图7社区支持“低碳家庭”评选率统计图8社区支持组建“低碳志愿者”队伍率统计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废热资源等),合理选择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减少空调、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照明等常规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6)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优化社区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利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垃圾资源化处理系统。3.2微观层面经验(1)再生能源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及风力发电。(2)环境绿化设置屋顶花园,防止冬天室内
热量散失,在春夏成为休闲花园。(3)低碳建筑建筑材质与功能设计上,都选择最低度的环境影响为主,且未来拆迁后可回收再利用,以减少过去营建产业在碳排放上居高的负面效应。(4)资源循环采用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绿建材;社区设置生态池储蓄雨水,供灾防与涵养水源用途;社区住家设置雨水收集截留设备及中水循环再利用系统,提供水资源循环再利用。(5)节约能源低耗能产品使用。(6)绿色交通鼓励住户转买电车和生物质能汽车;社区提供电车免费停车空间及免费充电等各项诱因;设计鼓励步行和骑脚踏车、外出更有全社区的绿色共乘俱乐部和公共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