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2月240浅议藏族锅庄舞的特征及价值韩觉贤(西藏大学文学院,拉萨,850000)摘 要:藏族的“锅庄”, 近年来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喜爱,有的地区它成为了人们非常热爱的健身方式。
由于,藏族锅庄舞具有生产与生活、多元性与交融性、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 ,它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运动,因而在健身、健心方面极具价值。
关键词:藏族 锅庄舞 艺术特色 健身价值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2—0240—02一、前言藏族世居在高海拔地区,环境的艰险磨炼了他们的意志,高山的气势、草原的辽阔,赋予了藏民宽广的心境;多变的气候、不便的交通,使人们养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劳作的性格。
这也同样形成了藏族锅庄舞独特的凝聚力,它强调的是共同协作、共同感受、注重和谐、营造团体气氛。
这些优秀品质是现代社会所赞颂、所鼓励的,它能培养人们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健康高雅的生活态度。
锅庄舞,有称为“果桌”、“歌庄”、“桌”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西藏的昌都、那曲,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我国的藏族主要生活在五个省区,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
虽然都是藏族,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习性也各不相同。
藏族的各个地区都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舞蹈,同样是圆圈舞,称呼都不一样,有叫“果谐”的,有叫“卓”的。
而锅庄一词是我国西南地区汉语对火塘的称呼。
旧时在四川和云南一带,由于山路险峻,交通不便,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往往是靠马帮运输传递信息,当时马帮文化很流行。
当一队人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投宿驿站时,茶余饭后便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赶一天的劳累。
他们唱的跳的是当地的圆圈舞,于是外界对这种舞蹈称之为锅庄,将对火塘的称呼直接用于舞蹈之名。
二、藏族锅庄舞的名字来源随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
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
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
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
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果卓”即人们常言的锅庄。
果卓是当地专供未婚青年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名气的“锅庄”舞蹈。
每当节日,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如同色彩缤纷的花坛。
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气,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锅庄舞作为一种集体舞,它是随着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演变的。
锅庄舞既有表现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内容的劳动歌舞,也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
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内容的生活歌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一宗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在少数民族生活、节日、祭天、祭神、婚丧嫁娶仪式上所跳的不同舞蹈,通常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
原生态舞蹈由于注重舞蹈自身的原本性,因此,它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同时,由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仪式形式、舞蹈的服装、舞具等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三、藏族锅庄舞的特征藏族锅庄舞向我们艺术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或状态,因此它是古代藏族原生态的舞蹈形式。
锅庄舞者几乎总是要彼此接触的,他们跨同样的步伐,做同样的动作。
由于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使舞蹈者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他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2月241们或手拉手,或双手按在别人的肩膀上或臀部。
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彼此联系,使自己得到社会承认,从而强化自己的群体性和归属感。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竣工时,松赞干布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欢歌,后延续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很早以前,藏族围绕房中的灶台,“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后逐渐形成锅庄舞。
根据西藏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已经存在下了。
早期的锅庄舞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源泉歌舞形式。
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乾隆皇帝平定金川(今四川境内)时获得的番乐,并把它作为宫廷乐舞,列于燕乐之末,其中“大锅庄”的跳法是:“司舞十人,没两人相携而舞”。
另据《洗澡舞蹈该说》记载:以前在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
这类商行不尽收购土地,代办运转,还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携马帮宿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郭熬茶,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以驱除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的坏境。
根据锅庄舞的表演场合,可以分为大型宗教祭祀活动中跳的“大锅庄”、民间传统节日期间跳的“中锅庄”和在亲朋聚会上跳的“小锅庄‘等几种,各种锅庄的过程和功能各不相同。
也有人根据参加人的身份分成“群众锅庄”“喇嘛锅庄”,或根据区域分为“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
还有人根据年代分为旧锅庄和新锅庄。
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受到宗教界和老人的喜爱,歌词内容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将此地》、《丰收啊丰收》等。
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的歌词,不能随意改动,且舞蹈动作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等特点。
新庄锅的歌词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经商贸易等活动内容,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
新装过颇受青年人喜爱。
庄锅舞的舞步分为“锅卓”(走舞)和“阔卓”(转舞)两大类。
“锅卓”的步伐是单向朝左起步,七步为一节,轮回起步。
由慢转快,舞步比较简单,易跳易学,故参与人数甚多。
“阔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藏族锅庄舞以昌都县锅庄最为著名。
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男女在广场或庭院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相随。
歌声嘹亮,穿透力强。
舞蹈者做“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
当歌词唱完一个段落,众人齐声呼叫——“哑”,随之加快速度,甩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动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其中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飞翔,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现舞姿,又注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淳朴善良、勇敢勤劳、热情奔放、彪悍的民族性格,而且具有一定的利多和奔跑跳跃的变化动作,且动作幅度大,因而变现除一定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健身价值。
锅庄舞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藏族民间体育的独特风格。
四、藏族锅庄舞的价值锅庄舞还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藏族文化,使藏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传承下去,然而面对主流文化广泛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遗忘。
但随着锅庄舞的普及,会使更多的俄人了解藏民族丰富的文化。
据了解,在西北地区的许多城镇,在清晨或傍晚都能看到各民族共同跳锅庄舞的热闹场面。
可以说,具有藏族文化的符号意韵的锅庄舞,能够在这里成为藏汉等多民族的共同舞蹈,显示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在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锅庄舞已经成为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一种靓丽符号。
五、总结综上所述,锅庄舞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舞者世世代代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
锅庄舞既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体育手段。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锅庄舞的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其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也为锅庄舞在健身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保护发掘和利用,让锅庄舞这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和全民健身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研究锅庄舞的文化特征及健身价值,对继承和弘扬锅庄舞这一民族体育的瑰宝,使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 汪桂花,藏族锅庄舞的也正及价值刍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4月[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 钦定大清会典。
卷四十二。
北京:北京民族图书馆藏书[4] 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 章海荣,《西南石崇拜——生命本原的追思》,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6] 于平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