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3篇_读后感_模板《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德国就像《西游记》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
小说主人公巴斯蒂安·巴尔塔沙·布克斯是一个胖胖的、行动笨拙、经常被嘲笑、被愚弄的、不快乐的男孩。
偶然间他在书店偷了一本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国度,名字叫幻想。
天童女皇,生命垂危,幻想国的很多地方都被一个叫做乌有的东西吞噬了,有人想只要为天童女皇取一个新的名字,幻想国就会得到拯救,主人公巴斯蒂安被拉进了故事里,他为天童女皇重新命名‘月亮之子’他成了幻想国的拯救者,从此他们有了无限的巨大的权利,带上奥琳也就是光辉,他的每个愿望都会实现,随着一个一个的愿望,他的记忆也一点一点的消失。
在这12 章182 页中,巴斯蒂安所在的世界与阿特莱尤所在的世界穿穿插插,扣人心弦,令人耳目一新。
我欣赏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
也让我对写读后感方法有了更新的理解。
就在他永远也回不到人类世界时,阿特莱尤帮助了他,巴斯蒂安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没有名字的男孩儿被朋友的护送下找到了生命之水,结束了在这里的一切,回到了人类世界。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当你在读这本书时,发现你会把自己也融入进去,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幻想王国的拯救者。
这本书永远都讲不完,也许下一秒,会又有一个拯救幻想王国的人,事实不会骗人的。
幻想王国,为什么叫幻想?充满想象力的一切,都有可能融入进去。
让我们大家都插上幻想和想象的美丽翅膀,在幻想和想象的国度里自由自在地翶翔吧!文/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六年三班银泽琼《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在这个假期,我读了很多书,收获很多书笨的故事和书中的感悟,其中有一本书叫《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印象深刻。
看到书名时,就发现这本书的题目特别奇怪,我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胖又弱、名字叫巴斯蒂安的小男孩,在一次躲避同班男孩追打时偶然来到一家旧书店躲避,偷走了一本书,因为怕被人发现,于是躲藏到学校的储物间。
阅读中他意外的进入了幻想帝国,并拯救了天童女皇。
它得到了奥琳,拥有着巨大的权利。
他每当实现一个愿望就会失去一点记忆,最终他已经忘记自己是人类的身份,最后在两个好朋友的帮助下才回到了人类世界。
巴斯蒂安在帮助天童女皇改名字后,他也随即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却渐渐变得骄傲自大,为所欲为,甚至占据了天童女皇的象牙堡。
而他的朋友阿特雷耀却恰恰相反,他勇敢、善良,不顾一切的帮助天童女行寻找巴斯蒂安。
当巴斯蒂安变得骄傲自大的时候,()阿特雷耀也没有离开他而是慢慢的、内心细致的劝说他。
作者米切尔-恩德通过鲜明的人物对比,并且紧密联系生活,借以讽刺当今世界的这种骄傲自满、为所欲为的不良风气。
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因为你心地善良,人人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可是当你有了更高的权权力、地位以后,因为你藐视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做你的朋友会渐渐疏远你,厌恶你。
这是一本魅力无穷、寓意深刻的书,我从中学到许多许多做人的的道理。
文/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六年三班于镨尧《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巴斯蒂安的男孩,胖胖的、有点笨拙,但却很善于讲故事。
一天早晨,他在上学的路上,鬼使神差地进了一家旧书店。
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奇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他。
幻想王国在毁灭,天真女皇生命垂危,只要有一个人间的小孩为她起一个新的名字,她和幻想王国就都能得救了,于是,巴斯蒂安被拉进故事之中,意外地成了天真女皇和幻想王国拯救者。
天真女皇为了感谢他,答应让他实现自己在幻想王国里的一切愿望,知道他找到自己真正的愿望为止,从此,巴斯蒂安又开始了他那险象环生的漫长旅行。
看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后,我终于知道这本书的题目为什么起名为: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了,因为,幻想是永远《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一本经典,一本不朽的名着。
我最爱这本书里无止境的幻想王国,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是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看得尽兴时,我就感觉自己恍如身临其境了。
我爱这本书,深深的爱。
我发现,这本书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故事套着故事,首先,它的大框架是巴斯蒂安的故事套着阿特莱尤的故事,两条故事线同步发展。
书中众多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生灵,都各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独立的故事中又包括许多别的故事,因为作者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说“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以后再说”。
我真希望我也能去幻想王国进行一次远征,给天真女皇起一个新的名字,然后,我也能“行我所愿”!最后成功地取来生命之水,献给我的爸爸妈妈!使幻想王国和我们的世界都更加美好!文/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六年三班程思锦《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
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
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
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
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
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
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1. 要精神纯粹。
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
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习,练习,再练习。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
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
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
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
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
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
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
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
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
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
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
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
”,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
:”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
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
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
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
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
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
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
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
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
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