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摘要:美术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艺术传递的课程。

今年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目标新常态课,也是不再是简单的对人的能力、品质等方面内容进行反映的课程,美术课程还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映,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发展。

如今,美术课程逐渐采取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中寻求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够发展其思维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近些来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让人感到欣慰。

“核心素养”就是一个国际概念,它提出的根本用意就在于指出新世纪培养的学生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成功生存,进而实现个人成就,推动社会发展。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收到了各个国家不同程度的认同和贯彻,但是因地制宜,不同国家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和贯行有不可避免的差异化存在。

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体现在重视知识创新等必备的生存技能;而日本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

但归根究底,任何范围内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研究都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国家也已经采纳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推而广之。

例如日本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得到不少启示,他们在手工折纸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创新,鼓励学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鼓励不同的折纸方法的出现。

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

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以思维能力为工具去吸收新知识,去处理各种文化冲突,同样其分析和考察问题的能力也在国际化教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美术教育国际化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进行思维训练昵?以下是几点建议:1.注重实践。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其实在美术学科中从美术工具的选择开始就应该从实践着手。

众所周知,美术工具的选择对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美术工具的有效选择对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执教一年级,可能就会常常会有学生问老师:“老师,我们今天画画还是做手工?”“老师,我不想用水彩笔了,能用油画棒吗?”……由此可见,单一的绘画工具已经不被学生所选择,学生渴望不一样的绘画工具,不一样的绘画方式,不一样的美术课。

比如说在四年级美术课例中《一模不一样》,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媒介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

于是,在教会学生特异形的基本理念后,我分别提供了复写纸、彩色卡纸、水彩笔、白乳胶、剪刀这几种材料供同学们选择,学生在绘制的时候,既可以用剪刀在卡纸上剪出形状粘贴的形式,又可以用复写纸重复绘制的形式……使用的工具不再仅仅局限于画笔,让学生在探究工具、使用工具中锻炼合理分配的学习能力。

此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落实实践性,如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

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高得更高,矮得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

这样设计的课程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个模样,共性中有个性。

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

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改变授课形式美术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与问题相符的情境进行探讨。

而小组合作是我校班级普遍使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由于小组合作是在班级授课的环境下进行的,它是个人自学和组内探讨的集中表现,因此这样的方式在美术课堂上毫无疑问所需使用的。

依然是四年级课例《一模不一样》,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1)书本第37页里的图片(重复现象里的特异现象)带给你什么感觉?(2)什么是重复构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什么是特异构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带着这三个问题,学生看书进行思考,遇到知识点用笔圈出来,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先由学生自己思考过、讨论过,再由教师全面进行讲解,巩固记忆,再难的知识点也能够引刃而解。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的禁锢,思维力更是得到了发展。

放弃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的授课方式。

开展诸如集体讨论问题、独立收集材料、分析时事之类的活动来推动学生更主动和更积极去学习。

在此提出一篇具体案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梵高这位画家吗?生:知道,他是一名很有名的画家,是画油画的。

师:看来大家对他的了解很有限,在学习《向日葵》这一课之前,我有必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梵高的人生经历和他主要的作品。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

(多媒体展示《割了耳朵的自画像》)生:(集体惊呼)用纱布包着,好像少了一只耳朵。

老师接着介绍了梵高悲惨、坎坷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分成四组,讨论他作品的特点。

生:老师,我看不懂梵高的画,看不出来有什么好的。

师:我想这和你的美术素养有关,学会怎样欣赏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时间美术基础学习。

大家看屏幕,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分析梵高作品的特点,开始老师就提醒大家,在观看作品的时候要注意作品的色彩和用笔,现在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幅画。

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对作品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而且问题学生自己在探讨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3.日记和文字记录。

学生们不仅要画,要欣赏,更应该留意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反应。

你对今天课堂或这次活动的感受,或你对这幅作品的体会以及你画这幅画的意图或者目的,这些如果都有一些文字表述,无疑会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对作品及对文化的理解。

美术学科本身的一个特点:人文性,我在教学的时候更多地是注重艺术品的人文关怀。

如中国画受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出世和淡薄,要求作画者静心,它本身就是一门养性、养心的艺术。

一方面,虽然都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毫无主题可言,但我们欣赏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例如齐白石的中国画,画面寥寥几笔,仅画一瓜一果,但我们仍可从其中感悟小情趣,大道理,增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另一方面,画中国画本身就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当今的人们身处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生存、竞争累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当你学会静下来去作画,让心游走于笔墨之间的时候,会感觉身心都得到了陶冶。

又如,当欣赏国外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前瞻性可以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勇于幻想的精神。

由于现代艺术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特点,所以它总是走在意识形态的前头,因此与传统美术相比,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并且,现代美术更加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各个国家的各个民族有着富有魅力的理想、愿望、价值、情感意志、爱、美、自由等人文精神,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创新思维的促进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是能够促进孩子思维力的发展,就比如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就可以对孩子的思维力起到促进作用。

美术材料是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美术课堂的直接体现。

不过在美术教学中平时使用的蜡笔只是一个纯粹的上色工具,恰巧一次学生问老师:“老师,如果蜡笔变碎末了,还能画画么?”这个问题就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启发,在打破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创新性的发展。

如何用蜡笔碎末作画呢?学生提出用高温将蜡笔碎末融解,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电器是可以产生高温,他们的回答很让我惊喜--电熨斗。

材料都准备好了,教师继续让学生讨论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蜡笔颜色,再用塑料刀刮下一些蜡笔碎末放在纸上拼凑图案,把纸对折,最后由教师来操作电熨斗把他们摆好的作品进行加热,一幅极具创意的综合材料画就诞生了。

学生通过对绘画材料的探讨,提高了材料二次利用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材料改造加工的认识,培养了创新意识,更达到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科,在美术课堂上经常能够有打破常规的想法与做法,例如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对作品不同的见解;学生在画法上的所采用的不一样的途径,美术作品展示方式的多样化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美术课上的思维力的体现。

教师针对于此应该做到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保护,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力的目的。

总之,在“教育国际化"的引导下,美术课堂也在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

近年来,在课改的影响下美术课堂也逐渐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有了创新性的发展。

当前美术教育意味着美术资源扩大,教育手段多样,评估方式灵活,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增大等改变,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我们的美术教育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不过相信在大家对美术课堂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学生的思维力一定会在美术课会有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1]开展地方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核心素养[J]. 王燕文.高考. 2016(09)[2]高效课堂的核心[J]. 陈祥书.中学语文. 2016(01)[1]让中职美术教学“动”起来[J]. 丁永生.职业. 2017(24)[2]美术基础教育中的真、善、美探索[J]. 袁洪哲.美术教育研究. 2015(08)[3]美术基础教育与文化的融合[J]. 严抒勤.教育评论. 2016(03)[4]浅谈美术专业考生的应试误区[J]. 欧祖明.石油教育. 2015(11)[5]口诀法——学习美术的有效方法[J]. 罗彦军.职业技术教育.2016(02)[6]美术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初探[J]. 金培东.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 2017(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