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众所周知,山东是一个有着9579万人的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山东和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国内外农业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供给保障、农民增收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大。
对于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25%的山东省更是首当其冲。
如何科学、理性和正确的去认知往日的辉煌?又如何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不仅对于山东增加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问题;对策一、山东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3)(一)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和地位 (3)(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势 (4)1、资源优势 (4)2、区位优势 (4)3、价格优势 (4)二、制约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 (4)(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 (4)(二)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4)(三)农产品出口企业 (5)1、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5)2、品牌建设滞后 (5)3、出口产品种类单一 (5)三、促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 (6)(一)严格检验检疫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 (6)(二)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 (6)(三)农产品出口企业 (6)1、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6)2、树立自主品牌 (6)3、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技术含量 (7)四、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山东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一)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和地位2011年,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39.6亿美元,同比增长35.5%。
其中,农产品出口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农产品进口 1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全年农产品贸易逆差32.2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农产品贸易额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 倍。
已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
据山东省外经贸厅资料,到2010年底,山东省出口的农产品已走上197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2011年,山东农产品出口拉动全省GDP增长1.8个百分点,带动了1900多万人就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24.3%。
(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势1、资源优势山东省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热量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区位优势山东省与韩国、日本临近,且两国在消费习惯、气候条件上很相似。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与日本、韩国互补性强,对其农产品的出口量占山东省对外贸易出口的相当大比例。
3、价格优势农产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在其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大部分农活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低,不容易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普遍偏高且具有持续攀升的趋势,导致农产品成本不断提高,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已经相对减少了对农产品的生产。
二、制约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由于山东省农产品种植户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出口农产品产销环节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技术标准、管理监督和检验检测等还相当不完善, 省内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农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部门分割,监控脱节,这就使得农产品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同时也成为了困扰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问题。
2003年5月,日本从山东潍坊出口的鸭制品中检验出禽流感病毒,随即宣布对我国实施不分品种、不分地区和加工级别的全国性封关。
虽然3个月后重新开关,但是给山东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对日本出口禽肉冻品损失就达4431万美元,熟制品损失达1.5亿美元。
2006年11月的“多宝鱼事件”也使国际市场对我国水海养殖产品产生信任危机。
现在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以质量安全、公共安全为理由,设置贸易壁垒、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进口。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愈加苛刻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使得山东省出口农产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日本、韩国、欧盟等国一直是山东农产品出离较近,同时海运便利,况且日本耕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所以对日本的出口额约占总数的35%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这些国家对农产品进口的政策发生变动,这就会对山东省农产品的出口带来很大影响。
比如说日本在2006年5月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一系列非常苛刻的检测标准。
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出口的困难,导致山东省在2007年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数量明显减缓。
同时山东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的力度不够,总是习惯依赖于日本、韩国等传统市场,而忽视了俄罗斯、非洲、美洲特别是南美洲等国的市场开发,使出口贸易的风险大大增加。
(三)农产品出口企业1、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根据入世承诺,我国逐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大量企业都看到了机遇,争先恐后的加入到农产品出口的浪潮中,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
2011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农产品企业达到5262家,比去年增加177家,36家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佳农果蔬、青岛九联、太平洋恩利、烟台龙大、青岛福生、金乡华光等6家企业出口过亿美元。
其实在这光鲜的背后是平均出口值仅为百万美元。
我们不能回避企业的膨胀过于迅速,导致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很多企业在国际上为争夺同一个的市场而竞相压价、恶意竞争,在国内又为抢夺原料而竞相提价,这样严重扰乱了农产品的正常出口秩序,严重损害了整个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行业的整体利益,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的农产品出口企业。
同时我们也在慢慢感觉到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入世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同样国外企业也对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虎视眈眈,他们通过在中国成立公司,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和我们本土的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进行竞争,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只有自身实力的增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品牌建设滞后山东农产品出口的规模虽然在日益扩张,但由于品牌建设和专利制度保护不利,我们很难在国际市场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为他人做嫁衣的贴牌生产仍然是目前农产品的主要出口方式。
同时由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所以他们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基本上都依赖外商在全球建立的销售网络,外商凭借其独有的销售网络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形成“垄断”,这不仅造成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利润微薄,同时也造成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受制于外商的局面。
我们拿着中国农民辛勤劳作出来的农产品却只能听命于外商,这是何等的凄凉,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3、出口产品种类单一目前,山东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尚未得到很好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很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并没有很好的打入国际市场,这样不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获得最大利润,也不利于树立全面的国际品牌形象从而进一步取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我们看到现在一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结构调整总是关注数量关系的变化,对新市场开发和产销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
因此,出口的农产品中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品多、高档和优质品少,农业竞争力难以提高,甚至增加了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和经营成本。
这是我省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省农产品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的羁绊之一。
三、促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一)严格检验检疫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出口的生命线,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切实提高出口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日前,由山东检验检疫局、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农业厅联合编制的《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发布实施。
这是我国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也标志着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水平进入标准化、科学化阶段。
在制度上保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一个滚动式的、动态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及时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完善奖惩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
为进一步加快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扩大示范区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全省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驾护航。
(二)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日本、美国、欧盟等作为农产品出口的高端市场,有着价位高、需求旺、市场规模大等固有优点,应该继续深挖,保持市场份额。
同时还要继续开拓其他具有潜力的市场,引导企业关注新市场,增强市场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出口渠道,避免企业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
积极推动与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进一步完善市场开拓方式,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
力争形成长效机制,每年都由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并发布当年的新市场开拓规划,从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产品展示等多个方面同时推进。
(三)农产品出口企业1、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制度灵活、高效运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农产品出口的依托,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在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议尽快出台山东省鼓励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帮扶和培育一批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出口规模大、国际竞争力强、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吸附作用,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企业发展,延展产业链。
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将基地、农户与企业有机结合,互惠互利。
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提倡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到海外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或贸易营销机构。
对出口龙头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海外注册、认证,进行技术改造等给予重点支持。
政府还要选择水产、蔬菜、禽肉、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维护企业利益、开拓国际市场、突破技术壁垒和解决贸易争端中的作用,提高出口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2、树立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是扩大出口的有力武器,有助于形成固定客户群,同时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
积极推动由农产品贴牌生产向树立自主品牌的观念转变,重点抓大型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支持他们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展国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质量认证,争创中国名牌。
对获得出口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引导更多的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创立名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