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0112、现象学文论是什么?(1)20世纪上半叶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其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影响很大,产生了现象学文论。

(2)理论渊源:现象学文论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主要有三:①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以便使这种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②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

③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

(3)主要代表:①波兰哲学美学家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②法国哲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现象学文论。

③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批评。

0113、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关系?(1)区别:①荒诞派特别强调以荒诞手法表达荒诞的喜剧原则,从而与一般的存在主义文论拉开了距离。

②尤其是反传统戏剧的问题上表现出与存在主义相异的旨趣。

(2)联系:①荒诞派文论原则上可以归为存在主义文论。

②荒诞派有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背景与基础。

0114、简述作品是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一项召唤。

(1)萨特提出,作品从来不是一个天生的已知数,不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是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的一项召唤。

(2)召唤读者把作家借助语词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①作品召唤读者用自由协同它一起生产审美对象。

②作品召唤的自由是同谋者的自由,即与作家有相同境遇,相同追求的读者的自由。

(3)萨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们的文论具有借鉴意义。

0115、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特征(1)萨特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他的存在主义,而人是存在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把人即主体性作为一切的前提。

(2)萨特的文学作品,是他这种人道主义哲学的感性表现;他的美学思想则是这种人道主义这些的理性表现,他把自由看作一切写作活动的题材。

(3)萨特认为人们之所以当作家,并不是由于要表达某些东西,而是决定要以某种方式去表达它们。

(4)其美学思想主要是:其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二,文学作品是写作和阅读、创作和欣赏的统一;其三,想像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0116、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是一种自由学说:(1)萨特的文学理论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文论。

(2)其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又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学说”,其文艺理论与批评也是这种自由学说的一部分。

0117、存在主义是什么?(1)存在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源出于现象学,又是对现象学的超越。

(2)存在主义关注历史中的个人生存从而偏离了现象学的科学理性精神,转向了人文历史关怀。

(3)存在主义分为广义的存在主义和狭义的存在主义。

①“广义的存在主义”是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

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②“狭义的存在主义”是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

0118、荒诞派是什么?(1)荒诞就是本源解体后人类面临的虚无困境,也即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2)荒诞派通常是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戏剧流派。

(3)荒诞派文论指的是荒诞派剧作家的文论,主要是一种戏剧理论。

主要代表是尤奈斯库。

(4)评价:①存在主义的荒诞哲学实际上是一种虚无意识,荒诞派文论虽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启示,却在文论思想上别开一路。

0119、在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区分方面,杜夫海纳和英伽登有何区别?(1)艺术作品:英伽登认为艺术作品是纯粹的意向性结构,而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结构。

(2)审美对象: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加上审美想象而生成的东西,而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加上审美感知而显现的东西。

(3)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在想象的具体化中因增添了许多东西而总是大于艺术作品本身,而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不过是在感知中审美地显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本身,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区别仅仅在于显现和隐蔽而已。

0120、结合作品实例,试述英伽登提出的文学作品基本结构。

(1)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阐述了现象学的文学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

(2)文学作品四个层次包括:①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②意群层次;③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④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3)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是有机的整体。

正是这一多层次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存在的方式。

0121、字音:(1)英伽登认为,字音就是携带意义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而使阅读和理解成为可能的东西。

(2)它是典型的语音形式,是经由语音素材来传达,又超越于语音素材而恒定不变的东西。

(3)它是独立于个人言说与阅读经验而客观存在于主体间的语言本体。

0122、语音组合:(1)英伽登认为,单词不是独立的语言构成,必须放入句子之中才有确定的意义。

(2)当一个词与句子中的另一个词相互作用时,词语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3)句子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是高一级的语音组合,与意义直接相关。

0123、前审美阅读:英伽登认为,这是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阅读,必须要抑制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应和填补不定点的冲动。

0124、审美阅读:英伽登认为,这种阅读始终沉浸在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之中,并经由具体化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审美对象。

0125、后审美阅读:英伽登认为,这种阅读是对审美阅读的反思性认识,旨在获得有关审美阅读的知识。

0126、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1)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2)主要主张之一:“存在的悬置”。

①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②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可以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3)主要主张之二:历史的悬置。

①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

②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4)主要主张之三:纯粹意识。

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5)主要主张之四:“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①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②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③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6)主要主张之五:意向性与构成性.①胡塞尔现象学早期偏重于对“意向性”的分析,强调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

②后期偏重于对“构成性”的分析,将意向对象彻底归之为先验意识的构造,由此胡塞尔彻底转向了先验的现象学唯心主义。

0127、(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1)理论渊源:①一方面英伽登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现象还原的方法和建立严密科学的信念,另一方面他又力图抛弃胡塞尔的先验原则,希望确立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并由此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②他认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都必须以本体论的研究为依据,并据此建立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

(2)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①英伽登认为文学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存在于具体个人即作者和读者的意向性活动之中。

②他不同意胡塞尔的构成说,认为意识活动只有依赖于作品的本体存在才有可能。

因此英伽登又是一个新实在论者。

(3)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①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是作品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直接与物性载体相关的层次。

②意义单元是指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构成的层次。

这一层次在作品的结构整体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对别的层次起到根本的制约作用。

③所谓图式化方面是指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且这些方面的呈现与表达只能是图式化的勾勒。

一部作品的意向性关联物不过是事物之多重图式化方面的组合体或纲要缩略图。

④所谓再现客体就是具有虚构性和不完备性的意向性关联物。

⑤这四个层面既是独立的,又是彼此依存的。

(4)伟大作品的形而上质:①所谓形而上质即再现客体呈现的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神秘、丑恶、神圣、悲悯等特质。

②形而上质既通常在复杂而完全不同的情境与事件中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氛围渗透万物而显现自身。

③形而上质在本质上是观念性的。

④英伽登认为,形而上质是伟大作品的标志,因此形而上质的问题属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论问题。

0128、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论:(1)英伽登认为,对作品的认识过程受制于作品本身的结构。

作品本身的意向性关联物充满了无数的空白和不定点,将作品的骨架充盈起来还需要读者阅读的具体化。

(2)正确而有效的阅读就是在作品图式化结构允许的范围之内自由想象的阅读,还能在整合客体世界的基础上洞察形而上质。

(3)英伽登认为,科学著作的阅读要求读者尽可能超出作品而达到语词所指涉的真实客体,艺术作品的阅读则要求读者专注于作品的虚构世界。

(4)他认为阅读态度分为学者态度和读者态度两种。

学者阅读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读者阅读是为了审美消费,(5)认识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前审美阅读,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阅读;二是审美阅读,始终沉浸在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之中;三是后审美阅读,是对审美阅读的反思性认识。

(6)由于审美具体化的一次性拒绝重构,且其格式塔性质不允许拆解式的反思式分析,所以读者只能借助记忆对作品作有限度的反思研究。

0129、文学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论:(1)英伽登认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超验的,都以作品的中性骨架为依据,但二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

(2)艺术价值是一种集合性的关系构成,任何孤立看待某一价值特征的做法都可能不得要领。

为此,他批判了两种流行的艺术价值观:一是将艺术价值混同于欣赏经验的观点。

二是将艺术价值设想为工具价值的观点。

(3)作品艺术价值的两种基本样式:一是基于艺术技巧效能的价值。

二是一部艺术作品独特的性质和成分所具有的功能。

(4)审美价值是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它是艺术作品具体化为审美对象并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5)审美价值的属性主要有两种:一是无条件的审美价值属性,如庄重等。

二是有条件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是中性的,而只有与其他审美上有价值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时才会产生审美价值。

最高的审美价值特质即所谓的形而上质,乃是诸多审美价值的集合——复调和谐。

(6)评价:①贡献:英伽登的现象学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导趋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有相当的独创性,显示其文论的实践性和辩证性。

尤其是反对割裂片面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有积极意义。

②局限性:在对文学作品层次结构分析时有机械刻板生硬的形式主义痕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