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稞酒文化和习俗

青稞酒文化和习俗

青稞酒文化和习俗:敬酒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有不少规矩。

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

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

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

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

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

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

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

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歌舞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

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

"谁来敬酒,谁就唱歌。

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

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

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在欢庆节日,亲朋聚会或集体劳动之余,喝酒喝得起兴,就随时随地可摆酒场,在场的人围成舞圈,在圈中央放一罐酒和18只龙纹大碗,人们跳一阵舞就停下喝一阵酒,也有的在舞圈设下酒卡--由某位老老人斟满酒守候着,跳舞的人每经过这里,必得满饮三杯才能放行。

酒场轮流劝酒,绝不轻易放人过关,所谓"酒场如战场"、"酒场无兄妹"即指这类规矩而言。

酒歌也不仅为劝酒而唱,而是喝酒就要唱歌,认为"如果酒没有歌,那就像清水般没有味道"。

总之,歌助着酒,酒乘着歌,渗入到西藏世俗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喇嘛教把戒酒作为基本戒律之一,有些信教的赞普,也把佛教的五戒纳入民法,但仍然是戒而不止,禁而不绝,世俗群众仍然爱喝酒。

,藏谚"山羊见柳,藏民见酒。

"也就是说,藏族爱喝酒是出于天性。

藏族是个乐观勇敢的民族,他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执着地追求幸福和欢乐。

青海酒文化据说前几年西宁市的白酒销售量居世界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莫斯科。

当然,青海人是爱喝酒的,这与青海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青海人喜欢干喝,就是不用下酒菜,尤其在农村。

青海人好客,也表现在喝酒上。

首先是敬酒。

对年长者敬八杯酒,以示“八福长寿”;朋友之间一般敬六杯酒,表示“六六大顺”,万事如意;再就是敬四杯酒,取“四季发财”之意,一般是敬做生意的人的;给为官之人也有敬三杯酒,有“三星高照”,“连升三级”的祝愿;对不会喝酒的人也敬两杯,一般是不能敬一杯的,你要是只喝一杯,就会说你是跳着走路,而不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实在不能喝酒的,就敬一杯,当然也有吉祥的话语,那就是“一定高升”。

如果是在家中,主人敬完了,还有其他人也会敬的。

作为客人也可以回敬。

现在敬酒词中也有政治术语,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将一大杯酒和两小杯酒放在一起敬酒。

其次就是猜拳了。

猜拳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在里面。

青海人是不猜“五”也不要“五”的,说五是拳瓤子,除非你只猜“五”。

现在也有人不要“宝”了。

酒令中,除了直接喊出数字外,也有代表的字和词,主要有:宝、宝是云南的、宝拳送=0,一心敬你、点、点状元=1,哥俩好、咱们不错=2,三星高照、三桃园、桃园结义=3,财、四季发财=4,六六顺、六连喜、高高升=6,七巧、鹊儿弹梅=7,八匹马、八福长寿、八仙寿=8,九常星官、酒是好酒=9,十满堂、全家福=10。

猜拳时对手指的出法上也有忌讳,就是拇指和食指不能同时出,拇指和小指也不能同时出,再就是猜二以上数出手指时“拳拳不离大拇指”。

在喝酒的场合,酒令(监酒人,方言称其为“量台”)是必须有的。

“酒令大死军令”,即监酒人的话比军队长官的命令还大。

酒令的话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酒令的职责一是观拳,看猜拳的双方谁赢谁输;二是斟酒,酒杯中的酒喝完了要及时倒满;三是处罚,如果输酒的人酒喝的不好,就进行处罚,如“滴点罚三”,“扯线见四”,意为喝过的酒杯中如滴一点酒就罚三杯,倒出的酒成线了,就罚四杯,也有“三点成一线”的说法。

酒喝多了,话也多了,也有说笑话的。

但如果话题偏离喝酒,就会说“喝酒专喝酒,不提马明友”。

猜拳只是喝酒的一种方式。

也有唱酒曲喝酒的。

酒曲中有一种接龙曲叫“飞凤凰”,类似绕口令。

基本句是这样的:“我的红凤凰飞呀,我的红凤凰飞,我的红凤凰飞不起了让给我的黄凤凰飞”,在座的人都是凤凰,只是用“红黄绿白蓝”等颜色来区别在座的人。

如果唱的人唱错了或接的人没接着唱,如“红”唱给“黄”,黄没接着唱,就要喝酒。

现在还有发扑克牌喝酒等。

青海人喝酒,有不醉不罢休的势态,只有把客人喝醉了,才算满意。

其他民族也有自己喝酒的习俗。

“要吃就吃手抓,要喝就喝着吐下”。

大块肉,大碗酒。

这就是我们豪放的青海人远在400余年的明末清初以前,互助民间就有以青稞为原料用土法酿酒的历史。

这种土法生产的青稞酒叫酩醯酒,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的酿酒工艺进一步完善,以当地盛产的青稞为主要原料酿造出了清香甘美、醇厚爽口的威远烧酒,并逐步形成实力雄厚的“天佑德”、“义永合”、“世义德”、“文玉合”、“义合永”等八大作坊,其中以“天佑德”酿酒作坊最为著名。

各地商贾纷纷赶着骡马,翻山越岭来此驮酒,沿途闻香而来的买酒者络绎不绝,因此,民间曾流传着“驮酒千里一路香,开坛十里游人醉”的佳话。

互助青稞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原料,在继承古老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技术装备,用无污染的天然优质矿泉水科学配料、精心酿造、久储自然老熟而成。

产品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独特风格,在强手如林的酒类行业中独树一帜,在西部民族地区享有盛誉。

由于其“地理环境独特、酿酒原料独特、大曲配料独特、制酒工艺独特、产品风格独特”,青稞酒魂承传400年,至今兴盛不衰被全国酿酒专家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

青稞酒(一)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

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酿造方法青稞酒的酿造方法和过程是这样“首先把青稞洗净,注意不能让青稞在水里洗的时间过长。

然后倒进锅里,放入多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

当铞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完了,火就不能烧得过旺,边煮边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动,以便锅中的青稞全部熟透,并随时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儿,如还捏不烂,再加上一点水继续煮。

等到八成熟时,把锅拿下来,凉上20—30分钟的时间,这时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趁青稞温热时,摊开在已铺好的干净布上,然后就在上面撒匀酒曲。

撒曲时,如果青稞太烫,则会使青稞酒变苦,如果太凉了,青稞就发酵不好。

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酒装在锅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

在夏天,两夜之后就发酵,冬天则三天以后才发酵。

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

假如一天后还没有闻到酒味儿,就说明发酵时温度不够,应在一个瓶子中装上开水,放在锅上的东西,要使已经发酵的青稞冷却。

这样才能使青稞酒更甜。

然后把它装入过滤青稞酒的陶制容器中。

如果要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个小时后就可以过滤。

如果不急用,就把锅口和滤嘴封起来,需要时随即可以加水。

头一锅水应加到比发酵青稞高两寸,第二、第三锅水应加到和发酵青稞一样高。

封上锅口的酒,劲儿大,所以三锅酒中去。

藏族敬酒习俗青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

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

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

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

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

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

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发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开花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

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

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唱祝酒歌也是青藏各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

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

”谁来敬酒,谁就唱歌。

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

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

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西藏吐蕃王朝时期,赞普赤德祖赞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长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临人间,因为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给他取名“姜擦拉温”,意思羌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孙。

王子渐渐长大,到了该取亲的年龄了,赞普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选王妃之事。

言道:“先祖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娶大唐之女文成公主为妻,使两国和睦相处,使吐蕃繁荣稳定。

今王子长大成人,应有一美丽贤慧的姑娘作其妃子。

我闻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美而娴,故欲娶之”。

于是派使臣携重礼前往长安请婚。

唐中宗看过奏函和聘礼,决定将金城公主许配给吐蕃王子,金城公主知道后,不知是喜是忧,吐蕃遥遥千里,远离家乡,更不知王子人品如何。

幸好公主有一面宝镜,可照未来和远方的事物,她从镜中看到吐蕃雅砻河谷美丽富绕,王子神俊。

于是满心欢喜答应嫁给姜擦拉温。

公主悲伤摔宝镜金城公主带着皇帝的嘱咐,带着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发生了。

吐蕃王臣、百姓听到金城公主要嫁到吐蕃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善擦拉温他骑上骏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前去迎接金城公主。

谁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马奔驰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命丧黄泉。

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突然心绪烦燥,就拿出宝镜观看,谁知镜中原来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头。

公主迷惑不解,内心悲痛,不觉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就是青海境内的日月山。

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金城公主心想即已嫁到吐蕃,虽然王子死了,怎可再回故里,更何况父皇再三叮咛,一定要为汉藏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做些事情,于是到了吐蕃并嫁给了赞普赤德祖赞。

公主痛失小王子后来,金城公主生了一个儿子,赞普听到喜迅,急忙从外地赶回。

不料,他回来时,金城公主的儿子被纳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抢去了。

当喜登来抢婴儿时,金城公主又气又急,哭着喊到“这是我的孩子”。

同时还拿有奶的乳房证明,谁想到,纳囊妃子早已存心抢孩子,事先在乳房上涂了药,也挤出奶汁来,因此闹得大家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谁生的。

最后,还是被纳囊妃子恃强抢去了。

为了判断孩子到底是谁生的,赞普想出了个办法,把孩子放在宫殿的另外一头,让两个妃子去抱,谁先抱到,孩子就是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