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论文城中村改造开题报告

研究生论文城中村改造开题报告

中国xxx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xx区xx街道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学号入学时间2007班级2007专业领域名称农村区域发展导师姓名xxx职称副研究员导师工作单位中国xxx学院研究生院第二导师姓名职称第二导师单位2008年9月16日一、选题依据(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即文献综述)(一)选题背景1.城中村改造是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xx新城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郊村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中村农民在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差别比较明显。

通过城中村改造,将平房变楼房,使农民变市民,能够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居住生活条件,享受到城市文明和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

2、城中村改造是城乡一体化链条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和基本目标,是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根本措施。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直至彻底解决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与中心城市的对接。

从xx新城区现状来看,存在村庄布局不合理、土地浪费严重、群众居住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与中心城区对接势在必行。

3、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xx新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城中村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混乱,居住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管理中,城中村成为难点和重点,影响了城市形象的提升。

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彻底改变现状,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

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土地已经成为稀有的宝贵资源,城中村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不适应国家集约发展的要求。

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有效整合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承载力和利用效率,腾出更多土地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选题意义以国内城市城中村改造为基础,以xx街道的城中村改造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改造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难点,提出意见和建议,理论上有助于探讨我国的城市化理论以及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实践上可以适应本地的现实情况,对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总结指导,明确改造注意事项,推动本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国内和当地城中村现状1、城中村现状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现象,由于二元化管理模式的存在,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人口杂乱,治安形势严峻;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存在盲区,违法违章建筑集中,村民居住环境无法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工业、商业用地、宅基地相互交织,管理混乱。

2、城中村形成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结果。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发展格局,村庄进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

从主观上来说,城中村的膨胀建设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

因为在城中村土地所有权状态上,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在城中村土地使用权状态,由于两种土地所有权存在本质的差异,相应其土地使用权也不完全一样,集体土地使用权比国有土地使用权具有更多的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功能上仅限于住宅、农业用地。

而在城中村区域里,这两种土地使用权在效能和收益上差距很大,利益上的刺激与诱惑,使得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不再安分于土地使用的各种规范之中,突破了原规则,出现了违法、违规用地现象。

由于城中村集体土地复杂性以及相比较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低廉性,是它拥有旺盛的需求市场,使城中村得以膨胀和发展。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进展与结果)(一)研究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改造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不完善,改造政策政出多头,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与改造方案脱钩,现有的土地房产等政策难以逾越等问题,从城中村改造涉及的政策层面和经济利益层面着手,在参考国内其它城市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在政府施政价值取向可接受的前提下,寻求在规划和产权等政策上的突破,以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寻求一条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新路子,为有关部门管理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指导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内容本文以国内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共性为基础,以xx区城中村改造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发展的要求和xx区城中村的分布特征,来探讨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改造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难点,提出改造模式及其建议,希望能为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或将要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1、城中村问题辨识。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在资源、环境及城市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改造城中村势在必行。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问题,必须对城中村的概念特征、形成机制等基础的理论性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具体的研究中做到科学合理、有的放矢。

2、城中村改造现状。

结合xx实际,分析城中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产权制度、资金筹措以及利益平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城中村改造现状进行综合评述。

3、城中村改造的模式选择。

针对xx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政策层面及经济利益层面,对城中村改造提出对策建议,探索在政府施政价值取向可接受的前提下寻求一条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三)研究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理论指导,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联系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研究、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具体的思路和办法。

2、实际调查的方法。

深入城中村改造先进县市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与当地干部群众展开座谈,掌握论文研究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3、分析比较的方法。

对国内外特别是潍坊农村城中村改造的典型进行分析比较,强化论文观点的论据和论证工作。

4、合作博弈的方法。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当中,由于会涉及到政府、村民、开发商三者的主要利益,所以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应该保持信息对称,实现三者之间的合作博弈,而不是非合作博弈,以寻找出最优的对策措施,以使改造顺利进行。

5、思考归纳的方法。

在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和导师指导的基础上,积极展开独立思考,对掌握的材料和观点进行深入系统的归纳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完成论文写作。

(四)预期进展与结果2008年9月搜集、整理资料,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并完成开题报告。

2008年12月进一步查阅文献,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持。

2009年4月实践中验证理论构想,完善论文理论体系并初步形成论文的实践部分,完成论文初稿。

2009年5月论文反复修改、定稿。

2009年6月准备终审答辩。

三、研究基础(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或措施)(一)个人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良好。

本人一直从事农村工作,了解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农村工作实际经验比较丰富,并对城中村改造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探讨,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路,其中有几篇调研文章被有关报刊和上级内部资料采用。

目前,我工作的xx区xx街道正在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二)课题研究具备良好的的实践和舆论环境。

潍坊是全国最早开展城中村改造的地区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措施,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其中诸城、青州等工作模式受到中央和山东省有关部门的肯定,曾在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上宣传介绍,本人也曾深入上述地区的改造现场调查研究,掌握了本论文写作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课题拥有了比较全面的思考与理解。

四、论文基本框架1.绪论1.1问题的提出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相关研究1.2.2国内相关研究1.3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目的2.城中村问题辨识2.1城中村概念及特征界定2.2城中村的形成与演变过程2.2.1城市与农村相对独立,天然联系阶段2.2.2城市与农村的日益对立与渐进融合阶段2.2.3城中村的完全形成阶段2.2.4城中村演变过程模拟2.3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2.3.1城中村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2.3.2城中村内环境恶劣,影响城市形象2.3.3城中村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措施不力2.3.4城中村人口构成多元,社会治安堪忧2.4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2.4.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政策根源2.4.2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力。

2.4.3农村人口城市化,廉租房屋需求的激增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客观原因2.4.4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与土地征用制度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根源3.xx区城中村及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3.1xx区城中村现状分析3.1.1xx区城中村总体概况3.1.2xx区城中村分布状况3.1.3xx区城中村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3.1.4xx区城中村建设状况3.2xx区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3.2.1xx区城中村改造开展情况3.2.2xx区城中村改造目标及改造要点4.xx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4.1xx区城中村集体土地产权转制及转制土地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4.1.1城中村土地产权制度及土地经济关系分析4.1.2传统的征地模式在城中村集体土地转制中存在的问题4.1.3xx区城中村转制土地运营存在的问题4.2xx区城中村改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4.2.1xx区城中村改造资金瓶颈4.2.2xx区城中村改造中的博弈困境5.基于国有化转制的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城中村改造资金瓶颈的突破口5.1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5.1.1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的内容5.1.2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的特点5.2基于国有化转制xx区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研究5.2.1基于国有化转制的xx区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思路5.2.2基于国有化转制的xx区城中村土地资产运营模式6.xx区城中村改造博弈分析6.1城中村改造博弈的基本要素6.1.1城中村改造博弈参与人6.1.2城中村改造博弈参与人策略6.1.3城中村改造博弈效用6.2政府与村民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6.2.1政府与村民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6.2.2基于博弈论“最后通牒”模型的城中村拆迁改造分析及对策建议6.3政府与开发商关于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博弈分析及对策建议6.4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集体)与开发商的博弈分析6.5城中村改造的三方博弈分析6.5.1城中村改造三方博弈参与人策略分析6.5.2城中村改造三方博弈扩展式的建立6.5.3城中村改造三方博弈参与人效用函数分析6.5.4基于三方博弈模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7.xx区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7.1现行xx区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7.2基于土地国有化转制与土地资产运营的xx区城中村改造模式8.城中村问题的再思考-如何防止新的城中村产生8.1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8.2切实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8.3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8.4加强村民的观念改造、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五、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2.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徐勇强村、精乡、简县: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税费改革中农村利益关系及体制的再调整.战略与管理,2003,(4)5.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北大,2005六、导师意见:导师签字:2008年9月1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