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摘要: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广州要从提升国家经济中心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性功能、决策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词:广州城市功能比较国务院新近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2009年4月,在珠三角各市现场会广州站座谈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也不是主观上想成就成,从根本上讲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生产系统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才能体现城市集聚高端要素,输出高端产品及服务的功能,从而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漂亮转型。
毋庸置疑,置身于国际国内世界城市发展竞争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以功能论输赢。
因此,广州要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寻找与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知己知彼,确立发展方向,才能齐心协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牢固树立以功能论地位、论输赢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摆上战略地位。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国家及大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综合交通、对外交往和中介服务的中心,具有很强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集聚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网络的集结点和中间枢纽,具有自身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吸引区域的各种商品要素和经济活动,实现强大的集聚功能;(2)强大的辐射功能:与集聚功能相对应,国家中心城市随着生产要素集聚发展,通过“涓滴效应”,向城市群及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能量输出,将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以及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传递辐射到其他地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3)强大的携领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在科技进步、区域创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头作用,会引起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仿效,全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最终携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4)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生产、金融、交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信息等城市职能优势突出,并通过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
(二)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纵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特征,参考有关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指标,根据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及特征,笔者认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国际性、实效性、延续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要体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特殊要求,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科学评价。
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主题综合型方法确定为三个层次、四项内容、22个具体指标。
(1)经济实力。
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现城市辐射力、集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主要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等。
(2)基础设施功能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中心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主要特征。
主要指标有: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及货邮吞吐量、海港国际航线、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运输量、公路铁路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轨道的线路、运营里程及交通客运量比重、互联网利用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
(3)文化科技创新功能。
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软实力,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反映。
主要指标包括:科技因素贡献率、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百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等。
(4)国际化功能。
这一类指标反映的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程度。
主要包括:外贸依存度、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大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外国金融机构数量、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年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次数、外国使领馆数、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数等。
二、广州城市功能演变及比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仅仅将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继续做大,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使之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真正相匹配。
目前,广州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城市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辐射功能、城市功能布局、社会事业辐射功能等方面。
( 一 )广州在全国发展地位的演变及现状广州经历了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曾是世界五大名城之一,我国重要的对外商埠口岸,南方商贸中①心,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珠三角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进入新世纪,广州城市功能能级水平逐步提高,由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逐渐显现,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
1.全国经济中心功能地位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2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2.3倍,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
人均GDP从1978年的907元增长到2008年的81233元,年均增长11.3%,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二。
广州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也由1978年的1.2%增加到2008年的2.7%,人均GDP由占全国人均GDP的2.4倍增加到3.6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78年的289.7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4.56亿元,年均增长20.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1.9亿元,为1978年的45.6倍,年均增长13.6%。
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2.工业产品输出功能逐渐增强近几年,广州在全国工业制造的中心地位不断上升,华南地区制造业基地逐渐形成。
2008年,广州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263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95.1倍,1979年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4%。
2008年广州工业增加值为29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工业增加值的66.9倍,1979年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
2008年重工业产值比例提高到近66%,形成了汽车及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医药、轻纺、新材料等七大重点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全市35个工业大类中10个行业产值约占全省同行的1/4强。
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98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5%。
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输出功能具备国家化特征。
3.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广州确立了“金融强市”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金融业发展,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对珠三角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逐步增强,形成了机构密集、市场完善、创新活跃、科技领先、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广州区域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务中心、资金调度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
2008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4.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19.87%;2008年,广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929.5亿元,是1978年的642.5倍;2008年广州本外币贷款余额11079.6亿元,是1978年的396.2倍。
保险行业方面,截至2009年2月末,广州地区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及代表处158家,其中银行类机构76家,保险类机构62家,证券类机构20家。
广州地区共有金融机构总部23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总部10家,证券期货类机构总部11家,保险类机构总部2家。
金融机构种类和网点密度居全国前列,平均每2000个居民就拥有一个金融服务网点,金融网点密集程度与香港接近。
4.全国性贸易中心服务功能增强对内对外贸易功能是扩大城市辐射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广州国内国外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0.1亿元,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同比增长21%,是1978年的168.6倍,1979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18.6%。
2008年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为8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是1987年的37.8倍,1988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18.9%。
2008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中,商品出口总额4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商品进口总额389.9亿美元,同比增长9.5%。
但从贸易指标占全国的比例来看,国内贸易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进出口贸易略有下降趋势,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关。
5.全国性信息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改革开放30年来,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197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尚不足4万户,到了2008年末,广州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63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17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28.9万户,全年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达2033.1亿分钟。
2008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63.7亿元,同比增长6.4%,是1978年的1000多倍。
2007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5.8亿元,同比增长10.9%,是1978年的近900倍。
伴随着飞速的信息化建设,广州已经成为全国三大信息枢纽港之一,对内对外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6.全国性交通枢纽功能日趋完善广州全力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交通为骨干的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空港建设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客、货运输吞吐量逐年攀升,世界大型航空枢纽雏形初显。
2008年,白云机场飞机起降2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343.5万人次,国内排名第二,货邮吞吐量68.6万吨,位居全国第三。
在海港建设方面,以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等港区为辅助的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现代化枢纽港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