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星》——激情打造的改革神话

《新星》——激情打造的改革神话

第26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1月 Vol. 26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4──────────收稿日期:2004-07-05作者简介:陈仕持(1949-),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12 -《新星》——激情打造的改革神话陈仕持(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新星》是出世颇早反响很大的一部描写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激情澎湃地近距离全方位地反映改革现实,气魄宏大。

主人公李向南是一位思想成熟的改革家,一个符合四化标准的新型干部。

他勤奋学习,讲究效率,愈挫愈奋,胸襟高远脱俗;次要人物除顾荣和潘苟世之外,性格内蕴不够丰厚。

关键词:《新星》;改革英雄;非经典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6-0012-03柯云路的《新星》写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不是古代英雄,更不是神仙故事,他却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改革英雄,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渴望改革,要求冲破长期极“左”形成的历史堕力,迅速改变现状的美丽向往和理想追求。

在本质上,它是一部改革神话。

一、一个充满激情的叙事文本32岁的李向南来到古陵县担任了县委书记。

“这儿的文明比北京可能落后一个世纪。

”按常规,根据1945年就在古陵参加革命,“革龄”长于他的年龄的县委副书记、县长顾荣的意见,他应当“先慢慢熟悉一下县里情况”,“用两个月时间熟悉一下县委机关、县政府”,“要熟悉一下干部”,“然后呢,用两个月时间熟悉一下农村,二十个公社都跑一跑”,“再用两个月时间摸一摸工交财贸”。

“这样算算,有半年时间的调查研究,你对古陵的工作多少就有点儿发言权了”。

他希望“当领导的不要事事出主意,越少出越好”。

“有一年时间,不说一句错话,那就不得了,那威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

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当书记,凭素质凭能力,李向南完全可以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与方方面面相安无事。

加上背景,他极有可能一再被提拔,平步青云。

但是,李向南不是这种传统的世俗的普通的书记,他是各方面都成熟了的一个政治家,一个代表了历史潮流的改革弄潮儿。

他满怀引领潮流献身改革的激情来到古陵县委书记的位置上,极想有为。

他的干法让那些守旧的庸人们瞠目结舌。

到任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电邀信访办小周了解群众信访及处理情况,随后吩咐他两天内统计出没有落实的信访积案,并用半个小时利索地解决了吴嫂被当地人欺负打击的问题。

“第四天更神,就是在县里已经传遍的:李书记在一天内亲自解决了个老大难的群众上访案件,从早晨到半夜。

”这一下把全县轰动了。

他提议召开了一个向县委提意见、提建议大会,这是一次掀动了全县的改革大动员,借着在大会上讲话的机会,他作了个人的就职施政演说。

随后他又带领县委常委及主要机关干部到基层观摩调研,边看边议现场办公两天。

他用闪电的速度解决了黄庄水库及朱泉山、横岭峪公社及潘苟世、凤凰岭大队及高良杰等实际问题。

这几个问题各有其复杂背景和具体内涵。

此行为主要干部们在改革时期应当如何工作做了生动的典型示范。

回到县城后,李向南面对的是来自以顾荣为总代表策划,由地委书记郑达理亲自出面,包括县委常委中顽固的官僚主义者冯耀祖在内的反对派们连成一气的压制、反对与诬陷。

古陵县黑云压城,生机勃勃的改革局面眼看有毁于一旦酿成悲剧的危险。

好在,人民支持改革,小胡、庄文伊、龙金生、典古城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干部拥护改革。

李向南早有面对挫折的思想准备,又一次表现得愈挫愈奋。

加上省委书记顾恒在关键时刻传来了对李向南的信赖与支持,改革的大潮总算没有逆转。

作品写的,就是李向南来到古陵以后一个多月的工作、生活和心路历程。

叙事为主,杂以心理剖析和哲理性的议论,没有新潮艺术,用的是传统的小说叙事手法。

《新星》之所以能有效地掀动人心,根本原因在于它充满激情,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情势笼盖全篇。

作品写的是古陵县改革初期政治、经济、人事、体制、生产、民心方方面面的波动,但它下及老百姓中的一家一户,上联全地区全省总体大局。

放在全国范围看,也极具代表性。

因此,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典型性。

作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改革初期的全方位的社会剖析报告,谱写了一曲改陈仕持:《新星》:激情打造的改革神话- 13 -革的赞歌。

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改革的政治激情充溢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离开了这种激情,小说不可能有现在的影响。

作品写是的古陵的一个月,而实际上,作者通过与引言中的释迦塔,溯历史而上,拉开长镜头,联系到几千万年来古陵的自然史,几十万年来的人类史,几千年来的有文字史,把作品置放在一种历史的幽远广阔的视野中落笔,给人以明显的历史纵深感。

主人公李向南的激情为中国历史添上有创造性的一笔,拓宽了视野,于是提高了作品的气度,给改革的题材赋予了强烈的历史感和哲理感。

至于要举例说明文本中叙事笔墨背后涌动着的生生激情,那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件事。

比如说,第38章写顾小莉想给父亲顾恒写信又没有写成的心理活动,第10章写提意见、提建议总结大会的气氛,以及第39章写郑达理来到古陵县主持会议否定李向南的工作和由此引发的读者对于官僚主义必定产生的反感蔑视之情等等。

在描写改革的小说中,《新星》既近距离紧贴生活现实,又长镜头放宽观察视野,以其迅速快捷、全方位、大气魄显出特色。

它成功的根本保障是作者对生活对艺术的饱满的激情。

二、一个理想主义的改革英雄李向南,干部家庭出生,小时候曾在古陵县陈村生活几年,老三届的北京知青,插队下过乡,其间当过生产队长、大队长。

1977年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委机关工作,32岁被派往古陵县当县委书记,未婚。

老三届知青们有的从教搞科研,成了一般的知识分子(如林虹的几个同学),有的进入党政机关成为一般干部(如康乐),有的被历史浪潮淹没得默默无闻,有的(如林虹)历经多种磨难,看破红尘已经消退了进取的激情,这时候,李向南脱颖而出,赶上改革的潮流,在干部四化的背景下被推到县委书记的舞台上,他是历史的宠儿。

他没有辜负他的时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改革英雄。

谁都不会怀疑李向南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是他的座右铭。

他自幼好学要强。

如今,来到了古老而贫穷的古陵县,他决心揭开它历史的新的一页。

在提意见、提建议大会上,当着千多人的面,他石破天惊地宣布:自己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不感兴趣了,“我对一部分县先富起来感兴趣。

我希望古陵县更快地在全国先富起来,最好富成全国第一”。

他在和小胡交谈中说到:“我准备用三五年时间把古陵搞成在全国打头的县。

”他后来还和顾小莉谈到:“我也要像这河水一样,要在人类社会的社会地貌上留下我奋力冲击的一点痕迹。

”他多次对林虹说“我要改变你的生活”。

他的精神世界里包含着中国儒家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因子,但绝不仅仅停留于这种继承,他的生命哲学高远得多,他在学生时代就认真读过《资本论》。

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做过细的调查研究;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着眼长远,抓住当前;分清矛盾主次,抓住主要矛盾;知人善任……党的工作中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原则,他是稔熟的,有他的行为作证,真不愧“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作品第41章写到美国一个家庭社会考察组(实际就詹姆士夫妇二人)与李向南有这样的对话:詹姆士夫妇很感兴趣地看着李向南问道:“既富有理论力量,又富有实践力量,你的这些才干是如何造就的呢?”“很简单,三句话回答吧。

”李向南转头看着詹姆士夫妇说道:“一,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始终在为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努力,在实践,在读书。

这造就了我们富有热情想像力的品格。

第二句,中国十年的动乱生活使我们广阔地看到了袒露的社会矛盾、社会结构,这造就了我们俯瞰历史的眼界和冷峻的现实主义。

第三句,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几千年来就充满政治智慧的国家里,不断地实际干事情,自然就磨练也了政治才干。

”这是就总体而言,具体到李向南个人,作为一个领导一县改革大业而且立志要走在全国改革前列的县委书记,作为一个脱颖而出的四化干部典型,一个理想主义的改革英雄,他的身上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品质?第一,酷爱学习。

他从小喜爱历史,喜爱哲学,很早就钻研过《资本论》。

参加工作以后,又对经济学、市场贸易、政治策略等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喜欢订杂志、买书、借书读。

他认为“在中国,任何一个有宏图大略的改革家,他如果不同时是一个熟悉中国国情的老练的政治家,他注定要被打得粉碎的”。

如果说郑达理、顾荣们倚仗他们的资历,可以威高权重,悠哉游哉地当官过日子,那么,李向南则凭着他的勤奋、热情和进取精神而显得朝气蓬勃,后生可畏。

年轻加科学使他如虎添翼。

学习的结果是拥有知识,知识化而后才有思想,有见地,才保证他在改革实践中有超前意识,有创造性的理论建树。

第二,特别讲究办事效率。

李向南习惯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

他能一天亲自处理好14件积案。

明明是9点半要在千余人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会前还安排了一场与欧洲某代表团的会见交谈。

以下是小胡在办公室无意中看到的李向南拟定的时间安排便条:时间安排(星期一) 上午7:00 和县委办公室谈提高工作效率 7:30 召开工矿企业书记会 8:30 西山七公社党委书记座谈会 9:30 和电业局党委主要负责人谈整党 10:30 农村发展战略研究讨论 下午2:00 到干休所第26卷第6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4 - 4:00到粮食加工厂检查综合猪饲料的加工、售换情况5:30看一看城关公社蔬菜种植情况 有时间去城关中学他的这种高效率和快节奏与古陵县贫穷闭塞的环境养成的一切慢悠悠的作风似乎很不谐调。

好在,我们看到:并不是古陵的慢悠悠同化了李向南,而是李向南的快节奏影响了古陵人的习惯。

要说中国的改革是否渗透了某种西方文明的影响,这大约可算一例。

第三,敢于正视现实,迎难进取。

如果李向南办事讲究高效率多少使我们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耒阳县凤雏理事”,那么,李向南慧眼识才并成功地做好了胡小光的转化工作则使我们想到了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或“收服姜维”。

小胡年轻,有能力,一开始本是顾荣麾下的一员,李向南的对立面,他要求调离古陵去地区工作。

李向南在两天基层现场办公的过程中,顺便消解了他的对立情绪。

以坚持原则为前提,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成功地收服了他。

这是李向南正视现实,知难而进的大手笔之一。

他说:“要是人才在古陵都留不住了,我这个县委书记就太成问题啰!”其实,像这样不回避矛盾,明知事情有千难万险,越是艰险越进取的做法在李向南是一贯的。

在郑达理明明坚持官僚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极不公道地对待他的情况下,他打算去找这位郑书记好好谈一次。

在深受委屈经受了难以容忍的打击后他决心去一趟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