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生物技术1002 3100905045 杜坤鹏摘要: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东北三宝”之一,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有“百草之王”的美誉。

经过千余年时间的演变,人们从最初的“放山”采参到悉心培育种植人参,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人参栽培体系,并形成了特有的“人参文化”。

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成体系,可以与其他民俗文化相媲美的人参文化。

它反映了参乡古老的习俗、道德风尚、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位于长白山腹地,松花江源头的抚松县,气候温凉、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极适于人参的生长和栽培,是我国野生人参的主要分布区,其也因盛产种植人参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人参之乡”。

关键词:人参抚松文化放山采参引言:我的家乡——抚松县如今是国内有名的“人参之乡”,种植也逐渐成了规模,我趁暑假里有时间,决定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调研,通过走访人参种植地、人参文化博物馆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向资深人参文化爱好者咨询,对家乡人参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家乡人参文化及其他情况,下面我将逐一进行介绍。

正文:一.人参的价值人参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头足俱备,酷似人形,有很高药用价值,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自古就赋予它以各种神奇的色彩,称之为“神草”、“地精”,满语名为“百草之王”(奥尔厚达)。

带有对山灵精怪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说它“秉东方发生之气,得地脉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属上上品。

”把它视为“关东三宝”第一宝。

人参(学名:Panax ginseng,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味甘、微苦、性微温。

人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清渴,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想,心源性休克等症。

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和临床证明,人参及其制剂用于治疗心绞痛、糖尿病、肝炎、胃炎、哮喘、高血压和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及性机能降低等症状均收到良好效果。

我国约2000多家制药集团(厂)以人参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了几千种中成药,每年所需人参达3000t之巨。

随之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参不但广泛应用于医药、临床和配方,还走进了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和礼品等行业。

需求量每年都在千吨以上。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昂贵。

二.抚松人参历史抚松人参,历史悠久。

抚松县最早栽培人参始于明隆庆元年(1567)。

1921年,园参生产达到鼎盛时期。

1986年,抚松县西洋参作货面积710平方米,园参面积达到502万平方米,总产值6109万元。

抚松县采挖野山参有1300年历史,栽培园参有440年。

抚松县生产的长白山红参,获得第一块国际人参金牌——第36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世界发明金奖;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连续举办了20届人参节。

(抚松人参文化之最见附录一)据介绍,早些年间,抚松县周边参农的人参贸易都是以他人收购为主,参农将人参采集后等待商人们前去收购。

后来,收购人参的商人逐渐变少,参农便走出家门,聚集在万良镇的路边售卖人参。

久而久之,其他地区乃至省外的参农也来到此地从事人参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三.人参文化之放山习俗:由放山习俗升华而成的人参文化。

人参是百草之王、关东三宝之首。

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

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

抚松县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

过去,抚松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

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

因此,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

原始森林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为了生存和找到、挖掘、保存人参,客观上需要一些山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科学的技术和能力。

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提炼,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民间风俗,经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

这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中国各民族古老的习俗中,像放山习俗这样历经千年而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的并不多见。

近年来,以放山习俗为主的人参文化,已经引起国际上的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

目前,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山把头因年事已高,很少带徒进山,有些老人相继谢世,系统掌握放山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使得这一沿袭千年的习俗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

(放山习俗介绍见附录二)放山习俗的基本特征:(1).具有民族文化相融的多源性特征。

放山习俗源于满族先祖靺鞨人和女真人。

至少一千多年前,靺鞨和女真人便在居住的长白山采挖野山参。

在长白山挖参,把汉族文化同满族文化有机相融,使放山习俗更加完整丰满。

(2).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特征。

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习俗,对长白山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

与长白山的历史和传统联系紧密,反映了该地区文化传承的特点和风格。

(3).具有传奇性特征。

山神老把头孙良的传说本身就是传奇故事,无数放山人的亲身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

(4).具有传承性特征。

放山习俗的形成历经千年,完全是靠一代代的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才得以流传至今。

(5).具有科学性特征。

放山习俗本身包括实用的传统技能。

从专用器具、放山场地的选择、森林中方向辨别,到放山人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充满着科学原理。

人参故事是广大群众以参事活动为基础,把人参人格化,发展成为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内涵的民间文学;“放山”活动,则完全是穷苦人们在深奥莫测的大自然中充满冒险行为的生产活动,形成了长白山区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四.人参文化内涵:抚松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自2005年8月抚松县开始收集整理长白山采参习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最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抚松的“长白山采参习俗”作为中国采参习俗唯一的代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采挖野山参逐渐形成长白山采参习俗的漫长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形成了各种相关的文化形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1).是独特的口头传播文化。

在艰苦的放山过程中产生的人参故事、传说、歌谣等以口头传播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

采参人白天挖参精神高度紧张,不能随便说笑,晚上为了放松心情,大家开始讲听来的人参故事或自己的放山经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口头创作,优美完整的人参故事传说就产生了。

如:人参故事《棒槌姑娘》、《参王与老把头的传说》、《老把头传说之谜》、表现寻找、采挖人参过程为主的歌谣《采人参》、反映采挖人参者辛酸遭遇的歌谣等等,构成了人参独特的口头传播文化。

(2).是采参习俗文化。

在长期的放山过程中,形成的采参(放山)的习俗,如拉帮、进山、排棍、喊山、接山、抬参、下山还愿等习俗,构成了最初的人参文化的主要内容,构成了采参习俗文化。

(3).是人参的祭祀文化。

采参有如大海捞针,危险丛生,需要神的护佑。

最初由于畏惧,奉林中老虎为山神爷,立山神庙,入山及获参,都虔诚祭祀。

清代以后,由于人事日进,这种山中保护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个由山东来开山的,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身上,传说老把头姓孙名良。

老把头死后成神,常出来显圣,化为白胡子老头,引渡迷山的人,指点他们获得宝参,脱难下山。

旧志记载:阴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生日。

每至此日,长白山下各村镇采参人、伐木人、猎人都置办酒席,焚香设奠,以祈平安。

直至今日,这种祭祀活动,还在为长白山区入山营生的人们所承袭,形成独有的祭祀文化。

(4).是人参的节庆文化。

在长期的放山过程中,围绕放山形成的老把头传说、为纪念放山老把头生日的老把头节、人参下山后开始加工时的“开锅”仪式(也是人参节的前身)、人参开始交易时的“开秤”仪式等庆祝活动,构成了人参的节庆文化。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每年人参节期间还举办“参王”评选大赛、人参美食评选大赛、人参姑娘评选大赛、人参娃娃评选大赛,各类主题不同的高峰论坛、主题晚会等活动。

(5).是人参的现代文化。

围绕采参习俗,利用书籍、绘画、雕塑、文艺表演、影视、图片等艺术手段,创作出艺术形象。

如:《人参救母图》;放山老把头、人参女、人参娃、人参鸟等人参题材的美术作品;老把头、山参王木雕和泥塑;美术片电影《人参娃娃》、中央电视台拍摄的52集动画片《人参王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关东参客》等等,构成了人参的现代文化。

五.人参文化与人参经济发展:人参文化,是人参产区文化活动与人参经济的总和,包括了这个地区的全部生产生活活动。

长白山区的人参文化,伴随着人参采挖及栽培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

人参文化与人参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同步发展是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长白山作为山地旅游、生态旅游和深度旅游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立体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抚松成为长白山区域节点城市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作为一座集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发展中的现代化县城,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各项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在未来,将独具长白山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采参习俗”进行产业化体系建设,与旅游业做好结合,将会成为拉动抚松经济乃至长白山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1.人参文化蓬勃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白山区的人参文化由形成、延续,达到了目前的蓬勃发展。

(1).是以“老把头”为形象的创业文化。

山里人奉孙良为山神,提倡勇于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克服和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

人们从最初的学习“老把头”进山挖参时形成的一整套良好思想品德的习俗民风,发展到学习“老把头”一往无前、克服种种困难,与大自然抗争的创业精神。

(2).是门类齐全,走在前列的文化艺术。

抚松县是著名的人参之乡,人参文化首当其冲,形成了许多中国及世界之最:1962年创作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人参专著——《抚松人参故事选》;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人参博物馆、资料馆;第一个举办具有多种文艺庆祝活动内容的人参节;创作发行了第一部人参影视片——《人参王国》;率先提出人参文化的理论概念并开展研究活动;在1987年第三十六届世界博览会上,“长白山红参”获得了尤里卡金奖,摘取了世界上第一块人参金牌;1982年抚松县北岗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野山参“珍珠疙瘩”存放于人民大会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