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复习题(填空题及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填空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神经调节_ 、_体液调节 和 _自身调节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_神经调节_ 。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反射 ,其结构基础是 _反射弧_。 3.反馈调节控制有_正反馈_ 和负反馈_ 两种类型。

第二章 细胞的功能 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_可兴奋细胞兴奋_ 的标志。 2.细胞膜上的通道主要可分为化学_ 门控通道、_电压_ 门控通道和_机械_ 门控通道。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可分为 _单纯扩散_、_通道转运_ 、_载体转运_ 、_原发性主动转运_ 和_继发性主动转运_ 等5种。 4.影响骨骼肌收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有_前负荷_ 、_后负荷_ 和_肌细胞收缩能力 。 5.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形式有_主动转运_和_被动转运_两种。 62和O2等脂溶性物质进入细胞内是通过_单纯扩散_转运形式进行的。 7.静息电位是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_增大_称超极化。 8.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使终板膜主要对的通透性增加。 9.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被拉长状态的负荷称为_前负荷。 10.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_阈强度,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称_阈下刺激_。 11.兴奋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_的能力,其能力大小与_阈强度_呈_反比_关系。 12.在神经纤维上给予有效刺激,要产生一连串冲动,必须使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大于_绝对不应期_,如果刺激之间的间隔恰好等于_绝对不应期,则只能传送一次冲动。 13.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初长度成_正比_,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最大张力,此时的前负荷称为_最适前负荷_。 14.当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即膜内负电位变小成为零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15.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6.由神经干记录到的动作电位通常是复合动作电位,其幅度取决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_数目_ 。故当刺激神经干时,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就_越大_。 17.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的内流属于膜转运方式中的_通道转运_。 18.肌肉收缩是_细_肌丝向粗_肌丝滑行的结果。 19.在静息状态下,膜对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静息电位又称 K+的平衡电位。

20.在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表现有缓慢的电位变化,先后称_负后 电位 和_正后电位。 21.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兴奋部位与_未兴奋_部位之间产生的_局部电流_作用的结果。 22.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_,其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23.肌肉在最适前负荷条件下,当进行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张力最大,如果进行无负荷收缩,产生的_收缩速度也最大。 24.在骨骼肌细胞中,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的结构称三联管,它是骨骼肌_兴奋-收缩偶联过程的关键部位。

第三章 血液 1.机体正常的血浆渗透浓度约为 300 ,血浆渗透压主要包括两部分: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 血浆胶体渗透压 。 2. 蛋白质 和 铁 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 叶酸 和 维生素B12 则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3.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可分为 中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和 淋巴细胞 五类,其中又以 中性粒细胞 的数目最多,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5070% 。 4.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包括: 血管收缩 、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和血液凝固 。 5.在凝血过程中起辅因子作用的凝血因子有 Ⅲ、Ⅳ、Ⅴ、Ⅷ和高分子激肽原 ,在生成过程中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有 Ⅱ、Ⅶ、Ⅸ、Ⅹ 。除凝血因子 Ⅲ 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液中。 6.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 纤维蛋白的生成 三个基本步骤。 7.血凝过程中,根据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可分别通过 内源性凝血途径和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两种途径进行,前者的启动因子为 Ⅻ ,后者启动因子为 Ⅲ 。 8.体内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9.机体的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 。 10.临床上进行输血时,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它包括两部分: 交叉配血主侧 和 交叉配血次侧 ,前者将 供血者的红细胞 和 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后者是将 供血者的血清 和 受血者的红细胞 做配合试验。

1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参与生

理性止血_。 12.血液分型时若红细胞膜上是A抗原,该血型是型,若红细胞膜上还有D抗原则应该是阳性。 1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有 可塑变形性 、 渗透脆性 、 悬浮稳定性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_缩短,其中以舒张期更为显著。

2.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_心输出量_,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律的乘积,正常成年人约为5-6。 3.第一心音发生在_心室收缩期_,音调_低_,持续时间_较长_。 4.第二心音发生在_心室舒张期_,音调_高_,持续时间_较短 。 5.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后负荷是大动脉血压。 6.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由2内流和的外流产生的。 8.心肌的生理特征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9.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在_窦房结_,其它部位的自律细胞为潜在_起搏点。 10.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 11.一般情况下,影响舒张压最重要的因素是外周阻力_。 12.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_组织液胶体渗透压,_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四种因素。 13.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部位在_延髓_。 14.减压反射是一种_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_。 15.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_有效不应期_,_相对不应期_和_超常期。 16.血流动力学中,血流阻力与_血管长度_ 和_血液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_4次方成反比。 17.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_90~140,舒张压为_60~90 _,脉压为_30~40 。 18.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心肌兴奋性增强_,心肌收缩力_变大。 19.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_,心肌收缩力_增强_,房室传导_加快_,故心输出量_增加_。 20.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乙酰胆碱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_减弱_,房室传导减慢_。 21.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去甲肾上腺素_,它与血管平滑肌上_α受体结合能力较强,而与_β2_受体结合能力较弱,故以_缩血管_效应为主。 22.夹闭兔两则的颈总动脉,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_,其产生原因是_减压反射减弱。

第五章 呼吸 1.呼吸的全过程由_肺通气_、_肺换气_、_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和_组织换气四个环节组成。 2.根据呼吸的深度不同,可将呼吸运动分为_平静呼吸_和_用力呼吸两种,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又可将呼吸运动分为胸式呼吸和_腹式呼吸 _两种。 3.某人潮气量是400,解剖无效腔气量为150,呼吸频率是20次/分钟,则每分通气量是 8000 ,肺泡通气量为 5000 。 4.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_保持肺的扩张状态_、_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5.O2和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_物理溶解_和_化学结合两种形式。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_氧合血红蛋白_,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_碳酸氢盐_。 6.表面活性物质是由 肺泡Ⅱ型细胞 分泌的。其中主要化学成分是 二棕榈酰软磷脂,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7.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压力差 ,原动力来自 呼吸运动 。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 和 非弹性阻力 两种。 8.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主要包括 气道阻力 、 粘滞阻力 和 惯性阻力 。 9. 解剖无效腔 与 肺泡无效腔 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10.通气/血流比值减小时,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犹如发生了 动静脉短路 ;而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意味着部分肺泡气不能与肺泡毛细血管充分换气,实际上等于增加了 肺泡无效腔 。 11.氧离曲线为 S 形曲线,它表示中O2的饱和度与 氧分压 的关系。 12.影响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降低 、 2升高 、 升高 和温度升高。 13.当血液中去氧含量超过5g/100 时,引起皮肤粘膜呈现 兰紫色 ,称为 紫绀 。 14.形成正常基本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是 延髓 。 15.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脑桥 。 16.肺牵张反射包括 肺扩张反射 和 肺萎缩反射 两个反射。 17.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 颈动脉体 和 主动脉体 。 18.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它对细胞外液中2 浓度十分敏感。 19.动脉血中2浓度 升高 ,浓度 升高 以及O2浓度 下降 都是增加肺泡通气的有效刺激。 20.2分压升高时,主要通过 中枢化学 感受器,其次通过 外周化学 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增强。 21.低氧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 抑制 ,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 兴奋 。 22.肺活量是补呼气量 、 潮气量 、 补吸气量 之和。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食物的消化包括_机械性_和化学性_两个密切联系的方式。即通过消化管的_运动_和消化酶的_催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