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的铸币税 主要结论: 所有关于铸币税的定义存在内在一致的统一性。 信用制度下的铸币税与纸币流通情况下的铸币税表现形式不同, 但绝对量相 等。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铸币税分享的一种手段。 信用货币下的铸币税通过利息的方式取得。 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增加货币发行 (当然导致物价上涨)直接购买所获得的铸币税,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仍然存在 并且绝对量相等。如果中央银行通过持有国内证券或者向商业银行贷款来投放 货币,此时的铸币税表现为中央银行资产方的名义利息率(由于通货膨胀)的 增加而实现;如果中央银行通过持有外汇的形式投放货币,铸币税则来源于应 国内物价上升造成的名义汇率的贬值(以本币计算的中央银行资产增加)来获 得。 铸币税的内在一致性使得对铸币税的研究可以仍然在直接购买的框架下进 行,这种分析方式极大简化了分析并且不至于产生误解。
一、信用制度下的铸币税与纸币流通情况下的铸币税表现形式不同, 但绝对 量相等。 铸币税这个概念来源于在纸币流通制度下, 国家通过直接印刷钞票来购买商 品这样一种行为。 由于纸币的垄断发行、 强制流通和不可赎回性, 使得政府便可 以通过直接印刷钞票的购买行为而带来收入, 由于其不可赎回性, 政府便可以心 安理得的享受其收入, 而不必担心今后的偿还问题。 其实际绝对量的大小就等于 印刷的名义纸币额M ,除以用这部分纸币购买商品时的物价水平 P,即S= M/P。 从理论上来说, 这种条件下, 政府可以取得的铸币税数量是无限的, 因为在任何 一个时刻, 价格水平总是一个有限值。 如果政府是一个善意的政府, 其目的是保 持物价的稳定, 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经济也不增长的情况下: 通过为经济 注入货币,由 MV=PY ,我们可以看出 M/P=Y/V ,即政府可以一次性的取得产 出 Y 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这样多铸币税。 那么,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是否存在铸币税呢?我们知道,信用货币制度与 纸币流通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货币投放时的不同: 前者是通过信用即向经济中的个 人或者组织提供贷款的形式投放的货币, 并且到期货币回笼,勾销相应的债权和 债务;后者则是直接购买,也无需回笼。对于后者,政府可以得到铸币税显然可 以理解,因为购买后政府的资产方增加了,但是由于货币的不可赎回性实际上使 得负债方等于0,所购得的商品实际上就是纯收入,即铸币税。但对于前者由于 资产和负债是同时增加的,并且数额相等,在货币投放时,政府并没有纯收入。 为分析的简便和直观,仍在一个简单的经济和简单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分析。 此时,每个年度初,中央银行代表政府直接向个人或者组织以信用的形式投放货 币(其形式假定仍然是纸币),在每个年度末收回。我们将会看到,尽管在投放 之时中央银行并没有收益,但是在期末货币回笼的时候,它出现了收益。因为在 这一年度中,它的资产方显然应该是生息的(假定该利息与市场利息相等) ,但 是负债方的货币却并不支付利息。这里也产生了纯收益,显然,这里的铸币税(如 果我们一致地认为这种纯收益应该是铸币税的本质的话) 的数量似乎比在纸币流 通的情况下要小得多,因为前者绝对数量是本金,而这里只是利息。 但是在事实上,这二者是等价的。我们已经假定在这两种制度下的实际经济 是相同的。那么很明显,在第一期结束后,经济仍然还需要相同数量的货币,于 是中央银行又可以进行相同的操作,赚取第二期的利息收益。显然,以此类推, 中央银行实际上可以赚取一个利息收入流。 这个利息流与前面的一次性铸币税的 等价性是显然的,因为后者按照借贷利率恰好产生了这样一个利息流, 而前者按 照折现其初始价值也等于后者。 实际上,货币的每期回笼只是在某一时点上使得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成 了 0,我们可以将它忽略,这样中央银行就实际上是永久地持用了一个等价于上 面的M的这样一个资产负债余额(即每期的收益都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拿走交给 政府,而不转入资本),其中资产方是以市场利率的贷款,而负债方是不需支付 利息的钞票。这样一个平衡的资产负债表确确实实产生了铸币税,并且其总额的 现值就等于其资产负债表的余额(即 M),这显然与前面的纸币流通的情况是等 价的,只不过表示的形式不同,一个是一次性的收入,而另一个则是一个收入流。 这种等价实际上通过某种安排达到完全的等同: 在信用货币制度中,政府以每期 的铸币税收入为抵押发行永久债券 M融资用于一次性消费S进一步,我们看到 如果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高于市场利率,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的余额 M产生的利 息实际上可以支持比M更多的永久抵押债券,那么此时我们可以认为铸币税增 1事实
上,如果说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存在借贷的话,政府通过贷岀资金也可以将一次性铸币税收入 M转 变成同样的一个永久的利息流。加了(即大于M );反之,如果利息小于市场利率则铸币税量小于 M 从上面的这种一致性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信用货币制度下的铸币税 跟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差别不大,只不过后者表现为一次性的收入,而前者是一个 纯利息流,它由中央银行2的资产负债表中产生。根据这个推论,我们就可以充 分地考察现实信用货币制度下存在的铸币税了。
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铸币税分享的一种手段。 现代信用货币体系通常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构成,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其资产方为外汇,对商业银行债权,国债等,而负债方由发行的现金,商业 银行存款准备金构成。 第一种情况:中央银行的资产方的各种资产利率都等于市场利率, 对存款准 备金也按市场利率支付利息,而现金显然是不支付利息的,经济不增长,经济中 需要的货币量(由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支票存款构成)不变,支票和现金的流通速 度3—样。在这种条件下,现金和商业银行支票存款的比例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决定了铸币税的数量。即如果商业银行的支票存款为 0,经济中需要的货币量完 全由现金决定,此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负债达到最大, 不管资产 负债如何变动,总的铸币税总额将等于现金数量(表现为每年利息收支差额M*r 的一个永久收入流)。在另一个极端,如果经济中的货币全部由支票存款构成, 那么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余额将为 0,没有任何铸币税收入4。但不管怎 样,中央银行的铸币税将完全由其负债方的现金余额决定。 第二种情况:其他与上面相同,但对准备金不支付利息。此时铸币税将等于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余额,当然,由于我们假定经济中货币需要量是不变的, 如 果货币全部由现金构成,那么铸币税仍等于 M,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的是,即使 货币全部由支票存款构成,中央银行银行仍然有一定的数量的铸币税收入, 等于 M*R ( R为准备金比率)5。 第三种情况:考虑经济增长(g)带来货币需求的增长(g)(仍然保持物价
2当然,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定义成通过货币供应所得的收入,那么在一个货币由商业银行的支票存款和 中央银行现金组成的信用货币制度重,也应该考虑商业银行所分享的铸币税收入。 3这里我们假定货币数量论是成立的,流通速度不变,意味着一个零增长的经济中为保持价格稳定,永远 需要这样一个货币量。 4如果如果我们采用更为宽泛的定义:即将铸币税定义为金融系统通过货币供应所得的收入,那么我们合 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报表,就可以看出由于支票存款的零利率,此时铸币税实际上仍然存在,且仍为 M, 只不过全部由商业银行分享了而已。更进一步,如果对支票帐户支付市场利率,信用货币制度下是不存在 铸币税的。 5同理,另外一部分铸币税 M (1-R )由商业银行分享。结合第一种情况,这意味着在广泛采用电子支付的 今天,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进行铸币税分配的一种手段。 3 稳定),假定经济中支票存款和现金货币的比例不变。货币需求的增长使得中央 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不断增加,如果初始的现金余额为 Mo,那么现金余额将以g 的速度增长,那么利息流的现值将等于: (1+r)M0/(1+r-g)> M0, r 为市场利 率(假定不变)。 有了如上的铺垫, 我们便可以粗略估算一下我国目前的铸币税规模, 我国目 前准备金是支付利息的,假定其利息与资产方的各项一致,大约为 3%左右,现 金的余额为 1.8 万亿人民币,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8%的水平,那么铸币税规模将 在 1.95 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平( 这是在不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带来的,这与什 么赤字货币化没有联系 )。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是不能动的,我们可以动用的 资源仅仅是每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收益, 这个数目少得多。 要一次性的利 用大量的铸币税资源, 那么就有一个选择, 将这些利息流进行资本化, 依据前面 相同的理由,我们可以以此为抵押发行相同规模的永久国债来取得一次性收入。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我们可以造成中央银行帐面上的“呆帐” ,把这部 分钱永远“借”给其他机构,但不收利息,这实际上就是白给。其后果是中央银 行以后收支相抵, 没有利润, 但是这个游戏显然是可以永远的维持下去的, 当然 如果给的数量超过了这一规模, 那么中央银行每年将入不敷出, 其赤字的资本化 也必然等于超过的这一数量。 这无疑印证了一个经济学的古典理念: 财富不是帐 面的数字,而是未来的收益。 利用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澄清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财政部欠款问题。在切断财政部向中央银行直接借款之前,财政累计的 借款已经高达 1582 亿元,时至今日,如何偿还这笔借款,成了财政部的一块心 病。从铸币税的角度来看, 这不是什么难题, 财政部偿不偿还都没有什么本质的 区别。设想财政部通过国债发行取得收入来偿还中央银行, 为保持基础货币的不 变,中央银行又必须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即购买相同数量的国债, 这样偿还的最终 结果是中央银行账上一笔“没有票据的借款”变成了一笔有票据(国债券)的借 款。对政府来说,以前不支付利息的借款变成了支付利息的借款, 负担是增加了, 但是另一方面中央银行死帐盘活利息收入增加了,这一增加的数额又是归政府 的,因此政府的财务状况没有任何影响。 从表面上看, 财政部把央行当成印钞机 直接拿钱购买是一种 “无耻”的征收铸币税的行为, 而还了钱就没有这种担心了。 实则不然, 不管怎样, 信用货币制度下铸币税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通过收 取每年利息流和一次性征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存量来看, 中央银行目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