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有中国民族文化,既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带来的种种挑战,也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带来各种机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正确处理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在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追求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民族文化建设路径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引我们发对民族文化建设路径新思考。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收他们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解决我国民族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少走弯路,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此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以及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中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现时代精神,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最终形成对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外紧跟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新型中国民族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一)文化全球化强化了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实现异质互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文化全球化强化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全人类的公共的财产。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是在同其他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1]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的国际交流必将更趋频繁,领域将进一步拓宽,形式将更加多样,这无疑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既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机遇,也为加快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全球化为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建立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发展逐渐具有更多的伦理性、人文性等趋向与诉求。

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庞大精神的文化体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人文精神追求、伦理关系调整、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文化全球化则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为克服民族国家的局限,解决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问题提供了某种政治机制和可供选择的途径,而且培育着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文化观念。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普适性,又使各民族本土文化价值观的背后蕴藏着共性。

中国文化有数千年历史,它以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逐渐形成。

进入近代社会,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次的冲击和交融,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

(三)文化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狭隘民族文化观,增强了国家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联系起来,冲破地域限制和民族模式而走向世界文化整体,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开放。

这样,一方面各民族文化超越自身向世界文化趋近,不断获得认同;另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实现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个性文化和共享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在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培育了对待外来文化开放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极引进、模仿、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人们也逐渐变得明达和辩证,能够理智而不是偏激地看待外来文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明必然打破民族国家领土的边界。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国际资源、知识、体制及标准随之涌向当地的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不得不迎接全球化变革的影响,为保存与强化国家身份,参与国际范围的竞争。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挑战(一)西方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进行挑战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上的强势地位,加强文化渗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竭力传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历届美国总统都不惜一切代价把输出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作为腐蚀社会主义文化的重手段,严重冲击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文化不仅产生意识形态,而且可以支撑或抑制意识形态。

”[2]西方国家主要通过从事商业、宗教、教育等活动,通过国家间文化交流等形式来达到文化影响或文化渗透的目的,实现西方意识形态统一天下。

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全面开放的领域及全球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它既满足了人们对新信息量的渴求,也催生出现代的新闻观,使新闻的准确性判断难度增大,其中不乏有诋毁、污蔑之词,推动社会逆流暗流涌动。

西方国家就是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输出,使我国的主流舆论引导和控制的难度加大,弱化了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主义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和覆盖全球的传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冲破各种障碍和壁垒,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冷战结束后,作为“软权力”的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变动中的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分量。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不断推出他们的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造成冲击。

“文化帝国主义的东西,是最巧妙的,并且它能单独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

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手段而改变两国的强权关系。

”[3]文化霸权的实质是巧妙地在文化掩盖下争夺世界政治、经济主导权的斗争。

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观念已经对中国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民众的价值标准混乱和精神困惑,使我国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失序,这是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

(三)西方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挑战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由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所构成的产业链条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对世界格局了产生重要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仍是弱势产业,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却很低,缺乏“造血功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在与外来文化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此外,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生产自己所需的文化产品,并强行“市场准入”。

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生产发生负面的诱导,威胁其他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渗透文化的同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向我国大量倾销和渗透,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冲击。

其后果并不单纯是挤压、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市场,更严重地还在于削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西方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必将对我国脆弱的文化产业产生强大冲击,文化领域的对抗和舆论阵地的攻防更趋复杂和激烈。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一)“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认识到“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问题。

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思想,要求突出文化的民族意识或主体意识。

他反复提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问题不是要“回归”、“复旧”,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他强调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取得文化的“自主地位”,很显然,就是要求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失去这种意识,其结果很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西方文化随波逐流,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费孝通先生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

“文化自觉”是构成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

离开文化自觉的文化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文化全球化要求人们必须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如果没有较高程度的文化自觉,在当今文化互动如此频繁复杂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维护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权威地位是历史和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所奠定的,是任何其他文化思潮无法取代的。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安全首当其冲,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丧失其主导地位,国家也就失去了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动力。

因此,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仍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维护文化安全坚持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确立文化安全意识,才能认识到弘扬和保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珍视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维护文化安全必须自觉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保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同时,也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保持自己的特点。

把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有针对性的运用文化手段,宣传和倡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确保民族文化在中国人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建立国家文化安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完备的预警制度和应急方案,使国家文化安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降低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冲击和危害。

四、结语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既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的种种挑战,也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各种机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正确处理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在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追求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使主流文化在不断创新中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