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_-_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_-_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教材各章内容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
(第二版)
第1章 直流电路
直流电路在本书中属于基础性章节,知识难度不大,但概 念性、抽象性较强。其中的物理量和定律等是学习电工电 子后续知识的铺路石。
第1章 直流电路 新旧对比
同类旧教材: 职业特色不明显。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各种概念和物 理量,整个内容面面俱到,缺乏针对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 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偏低,教学时间有限等特点的职 业特色。 虽然大胆地对知识进行了删减和压缩,但内容的跳跃性大、 连贯性差,象电感、电容等内容,使得教师不得不增加许 多书本上没有的衔接知识,对教师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 很大的困难。(本教材一版)
本节任务:了解叠加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建议:本节为选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
即使讲解也要简单了解即可。 总之: (1)注意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注意将主教材和配套用书灵活地搭配使用;
(3)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
第2、3章 单相、三相交流电路
正弦交流电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学
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使教材在结构合 理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灵活性。
基本原则
2.4 延续性原则
在课程的衔接上,中、高职应该通盘考虑。 科学的安排中、高职课程的设置,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 脱节。
3、新(第二版)教材的特点
基本内容 直流电路基础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变压器;电动机 常用低压电器及其控制电路 模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 数字电路 电力电子技术
教改回顾
提出: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方案
• 200个重点科研课题,系统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 和实践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教学理论和教学规 律。 • 8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设置标准、教育教学评价和评估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方案。 • 1000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具有职教 特色的课程和国家规划教材。 • 100个多媒体教学软件。 • 以上工作已经于2006年底全部完成。
第1章 直流电路 教法探讨 1.4 基尔霍夫定律
本节任务: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应用 。 教学策略:抓住基尔霍夫定理的本质:电流的连续性和电 压的单值性,化繁为简。 教学建议:从本节开始就深入到复杂直流电路,除了知识 难度的增大外,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切入点, 需要完成的质的飞跃,这对学生提出较大的挑战。对于这个 转折点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注意引导。
三方面“适应”
指导思想
一是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特点。
二是适应专业技术的需求。引入“案例教学”。突出实用和 应用,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三是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广
度和难度,体现当前专业技术发展的先进性。
2、修编教材遵循的原则
基本原则
2.2 实用性原则
体现电工电子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体现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考 虑,适应拓宽专业(工种)、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以职业任务和职业案例充实教材的内容。
基本原则
2.3 灵活性原则
根据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 的变化,整体优化课程。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现代 内容与传统内容、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第1章 直流电路 教法探讨 1.3 电阻的连接
本节任务:掌握电阻串并联特点及应用;会画混联电路的 等效电路。
教学策略:通过出示电阻串并联基本特点的提纲,引导学 生复习(可分组)整理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提升知识难度: 讲解分压、分流及简单混联等效电路的画法。 教学建议:简单总结其特点即可,重点应放在分压和分流 的知识点上。
教材特点
3.1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了培养学生技能 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念。 • 以培养学生在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够用为度,降低理论难度,删繁就 简。 • 以第一版为基础,第二版比第一版减少10万余字(第一版 43万字)
教材特点
• 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 • 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
基本原则
2.1 改革性原则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成果。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 体现教材的创新精神,力求通过教材的革新带动教师教学 方法的改革。 在确保课程改革基本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中,降低理论难 度,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 主线。
教改回顾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2000]1号文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开展适应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 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国家组织开发和编写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专业 主干课程大纲、教材及多媒体课件。 地方、行业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 发和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
第1章 直流电路 新旧对比
新教材: (1)内容深度、广度和难度更加符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起点。 虽然仍沿袭老教材先简单直流电路后复杂直流电路的模式, 但在节数和篇幅上作了较大的改编,删除了较多较深的知识, 将原来的两章42 页的内容合并为一章18 页,结构更紧凑、 连贯,内容更简洁。 (2)在物理量和定理定律的表述上更加言简意赅,通俗易 懂。例如:在讲解电动势时,用“每个电源都有一定的转换 电能的本领,这个本领用电动势来表示” ;在讲解复杂直流 电路的几种解决方法时,省略了复杂的推导和定量分析,只 是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定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方法,
第1章 直流电路 教法探讨
1.5 戴维宁定理
本节任务:理解戴维宁定理的内容,了解其简单应用。 教学策略:注意从电源的角度讲解,例如,如何测量电 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内容、开路 电压和内阻的计算。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能理解定理的内容,但应用时不要 做过多、过深的练习题。
第1章 直流电路 教法探讨 1.6 叠加定理
教改回顾
教学改革措施
• 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1999年包头教 育部会议) • 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指委) 3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指委) 1个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指委) 1个德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德指委) • 颁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 意见([2000]1号文件)
1、修编教材的指导思想
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的学科特点和目前中等职业学
校教学的实际,紧扣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坚持一个 “标准”,遵循两项“原则”,力求三方面“适应”。
指导思想
一个“标准”
以学生能掌握为标准。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起点低,特别是电工电子技术概念多、内容抽象、理
论性强、学生接受难度大。因此,根据实用性对传统教材 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 以学生能掌握为标准,降低理论 难度。
两项“原则”
指导思想
一是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目前中职教育学制多数采用 “2+1”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2年, 加之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要以新的教学模式编写教材,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 原则,讲清概念,淡化复杂的理论推导,强化应用,突出 职业能力的训练。 二是编写方式以任务(问题)驱动为原则 。在章节前面 将任务呈现给学生,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第1章 直流电路 教法探讨 1.2 电阻
本节任务:了解电阻元件的外形,标识;熟练掌握欧姆定 律。 教学策略:学生在初中接触电阻元件较多,较容易掌握。 借助实物、多媒体分析讲解,增强学生的辨别认识能力;欧 姆定律比较抽象,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不易理解,选用直 观的实物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总结,能变枯燥讲解为学 生主动探究。 教学建议:忌讳空洞讲解,多准备实物和图片。
3.2 适宜的教学内容
依据国家标准,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就业岗位出发,根 据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转 岗再就业的实际需要取舍内容。 教材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当前机电技术专业发展的最新技 术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立足融入本行业的新知识、 新技术、新方法,突出教材的实用性。 删去了电工基础中复杂的电路计算,把直流电路综合为一 章的内容; 删去了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等,重点放在了电工基础理论 和电器元件在机电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增加了PLC、传感器等新内容。
教改回顾
当前教学及建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全面素质教 育为重点转变为就业为导向。 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教学时数减少,现行教学计划难以完成,难以适应推广“双 元制”教学模式以及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的需要;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课程的实用性,学生缺少实验实践的机 会,找不到与专业知识和生产实际的切合点。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知识更新速 度缓慢,跟不上科技进步和生产实际发展的需要。 教师对专业相应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了解甚少,教学缺乏 职业特色,难以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技能培养的要 求。 教育部要求:教材出版使用5年以后,需进行修订。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网
教材特点
3.6 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作者队伍
• 第一版教材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为主,具有丰厚的理 论知识,注重于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编写基础。 • 第二版教材的修编作者,均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第一线 的老师,具有丰富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和实践的经验,长期 从事本课程的教学研究,熟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和学 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