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无论
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 1)关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
原因。一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在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 为了与之抗争, 一批
进步的知识分子便发起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 一些学者从更深层次的地方
去探究。龚书铎先生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是辛亥革命时 期‘文化
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这样就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 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 识起点,
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 并对这种传统进行总体性的理性批判”。 欧阳
哲生在《试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一文中,联系了明代以来的古籍整理和反传统的思想源流来探讨新 文化运动
的思想根源。2)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耿云志认为批评“五四”对 科学、民主的提倡过
于笼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对近代科学、 近
代民主比较陌生,民主思想传播太少的缘故,也就是说起点太低的缘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 贡献体现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叫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
第二,呼吁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一种爱真理甚于爱面包的人文精神。第三, 新文
化运动对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营造了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大好机遇。
李刚、陈勤从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这一新的视域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 他们认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三大贡献: 贡献之一是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
化的中国发展范式,将这一进程推展到了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以来,迄于社会主义
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 四大近代思潮
的依次推进,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但这些
思潮中前两种思潮仅仅表明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 后两种思潮不但表明了中国人在
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 而且表明了中国人在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 贡献之二是这场
运动所激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完全摒弃了“华夏中心观”, 突破了 “种族中心主义”的困局, 开
始形成一种健康开放的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不仅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 力,而且使
中国的现代化保持了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性。 贡献之三是首次触及了人的现代化问题。
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无疑指明了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此外, 王元化等
也把追求个性解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 王元化更是认为追求个性解
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 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 3)关于“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缺失。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 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
四大缺失。他认为激进主义是指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是后来极左思潮 长期盛行
的思想根源。他还认为庸俗进化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僵硬地断言凡是新的必定战胜旧的, 这种
观点不是直接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 而是源于严复将赫胥黎与斯宾塞两种学说杂交起来而撰成的 《天
演论》。在他看来,“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盛行跟庸俗进化观密切相关。谢友祥也提出了“五四”新 文化运动
缺失包括: 提倡的个性解放没有被当作目的, 而是沦为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手段; 强化了道统
为政统服务的传统, 加剧了学术沦为政治附庸的趋势。另外,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意义及与中国
传统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也仍是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彭明的
《五四运动史》和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书对新文化运动都有精辟的论述。